第138章 修律
作者:泱泱大明      更新:2021-07-26 20:55      字數:5884
  思念的月,分外的圓。

  ??桂林王城的坤寧宮,一位青衣素裹、薄施粉黛的佳人正在賞月。

  ??今晚的月亮好圓啊!

  ??佳人賞著賞著,吟起詩來:“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兩串珠淚,緩緩地流下臉頰。

  ??忽然,佳人身子一顫,一雙溫暖的手,搭上了雙肩。

  ??“愛妃思念父母了?”

  ??朱亨嘉關心地問石賢妃。

  ??“殿下,您怎麽來了?”

  ??“剛批好奏疏,來看看愛妃。愛妃,汝這是怎麽了?”

  ??“今日妾召見了父親,他說母親身子不適。妾見月感懷,讓殿下見笑了”。

  ??“這有啥好見笑的,思念父母,人之常情。明日愛妃就回家探望母親吧”。

  ??一入後宮深似海。一般入了後宮,通例就不準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經過特例恩準。皇帝“特恩賜”後妃回娘家幾個時辰,是難得的“曠典”。即使是朱亨嘉的元妃、石賢妃也不例外。

  ??石妃聽說放自己回家,不由得破涕為笑。

  ??朱亨嘉感慨:孤的這些妃子們不容易啊!一入後宮,基本上就失去了回娘家的機會。想召見親人,一般也隻能等三節兩壽四時八節這類的大日子。元妃尚且如此,何況他人!

  ??心念一動,一句話脫口而出。

  ??“愛妃,孤看這樣,以後後宮所有的妃嬪,每年都有一次探望父母的機會。可好?”

  ??石妃大驚:“殿下,這可有違祖製,傳出去對後宮的聲譽不好”。

  ??朱亨嘉一笑:“啥祖製不祖製的,按祖製,孤沒資格監國,愛妃的寢宮也沒資格叫坤寧宮呢”。

  ??原來這坤寧宮可不是什麽妃子都能用的,它是大明朝皇後的寢宮。當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的周皇後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

  ??大明朝,皇帝是乾,皇後是坤。跟皇帝一樣,皇後也是天下間的唯一。取《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

  ??隨著權勢越來越大,朱亨嘉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後宮的一應規製全都逾製。

  ??自己原來住的暖心閣,直接改名為皇帝的寢宮名:乾清宮;元妃石氏的寢宮,改名為皇後的寢宮名:坤寧宮;兩個妃子陳淑妃、王莊妃的寢宮,也改為皇貴妃的寢宮名:瑤華宮、毓秀宮。

  ??稱帝的野心,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本以為,這樣嚴重的逾製,肯定會有不少大臣反對。朱亨亨也做好了殺一批人立威的準備。不料一個反對的都沒有。

  ??仔細一想,沒啥好奇怪的。那些死抱著宗法不放的老頑固,是絕對不會投奔自己的。肯投奔自己的大臣,都是聰明人。他們巴不得自己早點稱帝,好得到擁立的從龍之功呢。又怎麽會反對?

  ??石妃管著後宮,怕有損後宮聲譽,不肯同意。

  ??朱亨嘉眉頭一皺,計上心頭:“愛妃,此事可以這麽辦:後宮每位妃嬪,每年都有一次回娘家探望父母的機會,著為慣例。但是對外不說,隻說是孤特賜的‘恩典’。如何?”

  ??石妃想了一下,笑了:“若此,既讓後宮妃嬪有機會探望父母,又保住了後宮聲譽。殿下,您真是太睿智了!”

  ??“嗬嗬!若是這麽點小事都處理不好,孤還怎麽坐這監囯之位?”

  ????

  ??靖王妃要回府省親,這可不是件小事。

  ??左承奉劉榮一大早就通知了石妃的父親石虎。

  ??這位國丈,原是個衛所的小軍官。大明朝祖製,後妃通過選秀女的方式產生,因此,很少有妃嬪出自大貴族、大官僚家庭。有明一代,有效防止了外戚幹政。

  ??劉公公和石囯丈忙得不可開交。

  ??布置關防,拉起圍擋,清道、灑水、墊土,確定起坐流程,指示相關人等何處迎,何處跪,何處退,何處奏樂,何處飲宴,如何著裝、接駕??

  ??忙完這些,石妃回到了娘家。

  ??“父親!”

  ??“柔兒!”

  ??父女見上一麵不容易,激動萬分。

  ??“母親的身子好點了嗎?”

  ??“好多了。聽說汝要回家,她一直念叨汝呢。快,快,隨吾去後堂見汝娘!”

  ????

  ??相逢總是短暫的,一晃,時辰到了。

  ??石妃的鸞駕返回王城,想著見到親人的情景,在鸞轎裏用手帕抹著淚。

  ??“咚!咚!咚!”

  ??剛走到王城的端禮門,就聽到一陣敲鼓聲。

  ??“此是什麽聲音?”

  ??左承奉劉榮稟道:“娘娘,有一個百姓在敲“登聞鼓”。

  ??“登聞鼓”,一般都是設在都察院。

  ??朱亨嘉監國後,為了收買民心,將“登聞鼓”立在了王城端禮門旁。讓督察院派禦史輪值記錄,允許百姓擊鼓申訴。凡政有不便於民,立即除之;有可以便於民者,立即行之。

  ??朱亨嘉其實隻是做做樣子,他日理萬機,哪有空管上訪的事?不過是讓禦史們處理而已。不料登聞鼓一立,效果很好,百姓們都讚他是明君。

  ??他本想將此鼓挪到督察院門口,一看民意難違,沒好意思挪位置。

  ??百姓們想在外城門口敲鼓,就讓他們敲唄。反正孤住在內城,又聽不見。

  ??今日是監察禦史周豐輪值“登聞鼓”,見一老頭擊鼓,喚至身前。

  ??“爾是何人?欲訴何事?”

  ??“小老兒姓胥名貴,乃平樂府恭城縣人士。告恭城知縣王鴻儒,不依《大明律》,胡亂斷案”。

  ????

  ??恭城縣有姐妹二人。

  ??老大張美蘭,嫁於趙家莊趙龍,生子趙英;老二張美竹,嫁於城內布販胥貴,生女胥愛英。

  ??趙英和胥愛英是表兄妹。

  ??長輩們見這兩孩子性格投緣,天天在一起繞床弄青梅。名字也合,一個叫趙英,一個叫胥愛英。幹脆,親上加親!給這兩表兄妹定了娃娃親,下了定禮。

  ??轉眼,兩孩子長大了,到了婚嫁的年齡。

  ??天有不測風雲。老趙家家境日漸窘迫,生計舉步維艱;而老胥家經營得力,胥貴的生意越做越大。

  ??趙龍帶著趙英去胥貴家提親。不料,這胥貴嫌趙家窮,已將胥愛英另配他人。

  ??趙龍大怒,當初咱可是下了定禮的,汝想悔婚,這怎麽行?

  ??一紙訴狀,告到了恭城知縣王鴻儒處。

  ??王知縣,名鴻儒,最重聖人教誨。

  ??《論語·為政》上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汝老胥家想悔婚是不對的。

  ??於是,王知縣判老趙家勝訴,把胥貴打了頓板子,令兩家選個好日子,讓這對表兄妹盡快完婚。

  ??胥貴挨了打,不服,找到本縣精通律法的訴師錢童生。

  ??訴師這個職業,起源於大明朝。一般都是由精通法律的讀書人擔任,為雇傭者在公堂上進行辯護,收點訴銀。

  ??這錢童生考秀才總考不上,隻好吃上了訴師這碗飯。別說,幹這行,他頗有天分,成了恭城有名的大訴師。

  ??胥貴給的銀子多,錢童生自然要為他出主意。

  ??“胥員外,您別怕。《大明律》明文規定:凡同一姓氏亦或表親之間禁止通婚,違者以通奸論處,並強行’離異‘。您家閨女和那趙英是表兄妹,他倆定親有違《大明律》,婚約是無效的。那王知縣胡亂斷案,您可以去告他”。

  ??“唉!自古官官相護,吾上哪去告?”

  ??“去桂林,?登聞鼓”。

  ????

  ??監察禦史周豐,聽了胥貴的話,又看了錢童生寫的訴狀,大怒。

  ??“好汝個王鴻儒,身為知縣,不學無術,胡亂斷案,荒謬至極!那趙英和胥愛英是表兄妹,他倆的婚約實屬亂倫。汝不但不判其無效,反而令兩家擇日,早日完婚。汝視吾《大明律》為兒戲乎?吾要彈劾汝!”

  ??周豐正在咆哮,忽見一個內侍打扮的人走了過來。

  ??“這位禦史,娘娘讓吾問一下,百姓為何?登聞鼓”。

  ??周豐打量了一下這位,雖是內侍,卻穿著麒麟服,配著玉帶,一看在王府身份不低。

  ??當京官的,個個都是人精,連忙恭敬地問道:“請問您是哪位?”

  ??“咱家是左承奉劉榮,王妃石娘娘見有百姓敲鼓,讓咱家來問一下”。

  ??周豐不敢怠慢,連忙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榮。

  ??劉榮回報石妃。

  ??石妃聽完一楞:表兄妹不能結婚嗎?那怎麽會有陸遊和唐婉的愛情故事,兩人還各自寫了一首《釵頭鳳》?

  ??大明祖製,後宮不得幹政。石娘娘也隻是見有人在宮們口敲鼓,問問而已。

  ??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石娘娘沒功夫搭理。問完之後,鸞駕回宮。

  ????

  ??伉儷情深,聽說石妃省親回來了,朱亨嘉忙去獻殷勤。

  ??“愛妃,家裏麵可好?”

  ??“謝殿下關心,家裏都好,母親的身子也好些了”。

  ??“那就好,那就好呀!”

  ??兩人又閑話了一陣家常。

  ??石妃忽然想到了登聞鼓的事:“殿下,今日妾回宮,見有百姓?登聞鼓??”

  ????

  ??周豐彈劾王鴻儒的疏被呈到了朱亨嘉的禦案上。

  ??一般這種彈劾七品小官的奏疏,朱亨嘉沒時間細看,直接轉到內閣讓大學士處理。不過此疏緣於百姓敲登聞鼓,又有石妃提了一嘴,直接上達天聽,所以細看了一下。

  ??他很奇怪,表兄妹不能接婚嗎?那後世的《紅樓夢》裏,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咋回事?

  ??找來刑部尚書王化澄詢問。

  ??“王卿,《大明律》規定,表兄妹不能結婚嗎?”

  ??“監國,不光是表兄妹,同一姓氏結婚都不行。《大明律》明文規定:同一姓氏,或表親之間,禁止通婚,違者以通奸論處,並強行’離異‘”。

  ??朱亨嘉眉頭一皺:“這表兄妹不讓通婚,孤還能理解;同姓不讓通婚,孤覺得不妥。若兩家隻是同姓,卻無血緣關係,為何不能通婚呢?太不近情理了!”

  ??王化澄苦笑:“監囯,此條,臣亦覺得不妥。可是沒法子,改不了”。

  ??“哦?為何改不了?”

  ??“太祖金口玉言,《大明律》,子孫守之,一字不得更改”。

  ??原來,太祖朱元璋,打下這如畫江山後,費了大量心血,編這《大明律》。

  ??他起自“淮右布衣”,親曆了元末暴政,因而重視總結唐、宋以來曆朝統治經驗。形成了“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治亂世用重典”、立法“當適時宜”、“當計遠慮”等有針對性的法律思想,並以此為指導,編纂了這部《大明律》。

  ??編完後,他覺得這部律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子孫隻要依此治囯,必能囯祚永存。

  ??於是留下祖訓,命子孫守住這《大明律》,不得更改一字。

  ??問題是,法律這東西,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當時適用的法律,用了一段時間後,可能就不適用了。不改怎麽行?

  ??老祖宗不讓改,後世的皇帝想改。咋辦?

  ??隻好大頒條例附在《大明律》後麵,以補充《大明例》之不足。比如,明孝宗頒布的297條《問刑條例》等等。

  ??因為不讓改,所以大明朝製定了各種補充大明律的法規。種類繁多,讓人眼花。

  ??大明朝的法規形式,有律、誥、例、令四種。

  ??律,指《大明律》,基石。

  ??誥,指《明大誥》,主要是一些案例。因為用刑遠比明律苛刻,朱元璋死後,被置之不用。

  ??例和令,是對大明例的補充。足足有數千種,上萬條。

  ??朱亨嘉聽完王化澄的介紹,十分感歎:難怪那恭城知縣會斷錯案,這麽多法律條文,怎麽記得過來?

  ??他想了想,說道:“王卿,孤欲將這些律、誥、例、令,合並在《大明律》裏。另外,《大明律》裏不合時宜的法律條文,一律廢除。卿意如何?”

  ??王化澄大驚:“監國,這可使不得。太祖留下了祖製,不得改《大明律》一字”。

  ??朱亨嘉哈哈大笑:“隻要利國利民,管什麽祖製不祖製?”

  ??崇禎二十一年三月,朱亨嘉令東閣大學士蘇觀生、刑部尚書王化澄等人重修巜大明律》。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