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經戰
作者:泱泱大明      更新:2021-07-26 20:55      字數:3982
  “監國,內閣大學士曾道唯昨夜病歿了!”

  ??朱亨嘉剛準備上朝,司禮監隨堂太監趙禮賢上來稟告。

  ??朱亨嘉天天處理各種奏疏,累得受不了!真的,真的很累!曆史上,太祖朱元璋,曾經八天處理大事三千二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四百多件。您可以想象一下,當監國有多累!

  ??累,就得多找幾個“秘書”。

  ??於是朱亨嘉下令組建內廷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當然都是縮小版的。財政緊張,養不了太多的公公們。

  ??重點組建了司禮監和禦馬監。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專管內外奏章,禦馬監專管皇帝兵符,最為重要。

  ??朱亨嘉任馬歡喜為正四品司禮監掌印太監、何亮為正四品司禮監秉筆太監,一個管蓋章,一個管批紅,又任趙禮賢等三人為司禮監隨堂太監。組建了一個完善的秘書班子。

  ??大明朝實施的是票擬製度。內閣將政務統一意見,處理妥當,交給皇帝審批。皇帝同意,便朱批下發。永樂以後,大明朝的皇帝們很懶,經常從奏疏裏抽幾本批,剩下的讓司禮監眾太監分批。結果就產生了大臣受製於宦官的奇葩局麵。

  ??這種情況在朱亨喜身上不存在,他很勤政,堅持親自批改奏疏,所以司禮監的公公們隻能充當“秘書”的角色,沒法弄權。

  ??禦馬監掌印太監、監督太監,委了趙承德、範毅二人。

  ??朱亨嘉一貫不怎麽喜歡左承奉劉榮,覺得他性格陰鷙。不過,看在石妃的麵子上,還是任他為司設監掌印太監,掌管鹵簿、儀仗、帷幕。

  ??為了警醒太監們不要弄權,朱亨嘉又讓人仿製了太祖朱元璋當年立的那塊鐵碑,“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立於宮中。

  ??“唉!囯事蜩螗,又失朝廷重臣啊!”

  ??朱亨嘉下令追封曾道唯為上柱國,派人去曾府悼念。

  ??宗禎二十一年,多事之秋,折君王。

  ??安南黎朝的黎真宗黎維佑病亡了,其父太上皇黎神宗黎維祺複位。

  ??安南阮主阮福瀾病故了,兒子阮福瀕,繼任第五代阮主。

  ??緬甸東籲王朝的他隆王,也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他把兩個兒子莽達、莽白叫到跟前。

  ??東籲王朝是緬甸最強盛的王朝,他隆王,則是緬甸最賢明的君王。他在位十九年,緬甸沒有發生大的戰爭,致力於民族團結、恢複經濟。

  ??這對多災多難的緬甸百姓來說,真是相當不容易!

  ??緬甸主要有三個民族,蒲甘王朝滅亡後,北邊的撣族(傣族)建立了阿瓦王朝,南邊的孟族建立了白古王朝,東邊的緬族建立了東籲囯,此外還有阿拉幹、木邦、孟養、孟密等國,

  ??不斷地統一、分裂、分裂、統一。緬甸百姓深受戰爭之苦。

  ??他隆對百姓很好,緬族、撣族、孟族一視同仁。對葡萄牙人和英國人,他隆王既友好相處,又保持警惕。內戰中,東籲王朝和阿拉幹國都喜歡雇傭葡萄牙雇傭兵,所以葡萄牙人在緬甸有不小的勢力。

  ??他隆王執政的十九年,對內團結各族、發展經濟,對外睦鄰友好,緬甸囯富兵強不打仗。

  ??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他隆王很糾結。

  ??大兒子莽達,性格過於柔弱,二兒子莽白,性格又太暴烈。要是兩個兒子性格能中和一下,該多好!

  ??他讓人取出兩根細木棍,一人分了一根。

  ??“孩子們,把它折了”。

  ??啪啪兩聲,二位王子很輕易地折斷了木棍。

  ??他隆王又讓人取出一捆細木棍,讓二人折。折不動。

  ??“孩子們,你們懂吾的意思嗎?”

  ??二位王子哭著發誓:“父王,您放心吧,我們一定和睦友愛,把東籲王朝發揚光大”。

  ??見二個兒子如此懂事,他隆王放心的合上了眼。

  ??他沒想到,十三年後,兩個兒子反目成仇,二兒子殺了大兒子,自立為緬王。

  ??駐守車裏的李定國探知了緬甸主少囯疑的消息,建議朱亨嘉趁此良機,收複孟艮。

  ??朱亨嘉沒同意,作為穿越者的他知道,東籲新王莽達,是個庸主,他執政後,緬甸國力迅速哀弱。

  ??既然是庸主,不著急打他,等他慢慢把家底敗得差不多了,再打。

  ????

  ??“卿等都議議,孤隻是打了幾場小仗,國庫就空了。清虜年年作戰,為何他們不缺銀子?”

  ??朱亨嘉召集東閣大學士關守箴、孫金鼎、何吾騶、蘇觀生、鄭封、戶部左侍郎吳貞毓、右侍郎曹登榜,開起了財政會議。

  ??監囯問話,關守箴兼著戶部尚書,不能不說話。

  ??“監國,韃虜本是蠻夷,經常劫掠,?充軍需,所以有銀子打仗”。

  ??朱亨嘉一哂:“那是以前,現在他們入關了,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到處搶劫。錢糧從哪來?”

  ??“韃子占了江南,江南富裕”。

  ??“韃子橫征暴斂,搜刮百姓”。

  ??大臣們紛紛發表看法,朱亨嘉覺得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又都沒說到點子上。

  ??鄭封說話了:“監國,其實清虜也缺銀子。不過他們有兩商支持,所以財政上支撐得住”。

  ??朱亨嘉很好奇:“兩商?哪兩商?”

  ??“一個是晉商,也就是俗稱的八大皇商。他們和清虜勾結的早。清虜未入關時,便通虜,倒賣鐵器、糧食。清虜一沒銀子,就找他們想辦法。另一個是兩淮的鹽商,他們壟斷了虜地鹽價,向清虜提供了大量的鹽稅。足可支撐大規模戰爭”。

  ??朱亨嘉恨得牙癢癢,這些奸商,就知道賺銀子。腦海裏沒有一點民族氣節!

  ??他看了一眼戶部右侍郎曹登榜。因為將鹽務處理得很好,朱亨嘉將曹登榜由郎中破格提拔為戶部右侍郎。

  ??“曹卿,現在鹽課提舉司每年產量多少?能收多少鹽稅?”

  ??曹登榜有點得意,白胡子都要飄了起來。

  ??“監囯,當年臣誇口說,若依臣之策,臣有把握每年收鹽稅三十萬兩,三年之後,每年百萬兩以上。如今才一年多,已收鹽稅六十萬兩,明年肯定超過一百萬兩。去年產鹽三千萬斤(1明斤=596.8克),今年有望達到五千萬斤”。

  ??“哦,聽了卿之策,將專商引岸(綱鹽法)換成一例通銷,居然有如此效果?”

  ??“監國,也不全是一例通銷的功勞,自從您攻占了雲南、四川和安南四府後,雲南、四川的井鹽已被我們控製。臣又在安南鴻基、華英開設了鹽場,增加了廉州、瓊州、廣東的海鹽產量,方有此成效”。

  ??“卿辛苦了。不過孤還是不明白,卿殫精殉慮,一年鹽稅不過六十萬兩。韃子的兩淮鹽稅,一年能有多少?”

  ??“監國,淮鹽自宋朝起,產量就占了全囯總產量的一半,年產量在一萬萬斤。每年鹽稅約四百萬兩,此外韃子還控製了陝西等地的池鹽和一部分井鹽,亦能收鹽稅幾十萬兩”。

  ??朱亨嘉很奇怪:“韃子的鹽產量不過是我們的三倍,怎麽鹽稅卻是我們的七倍?”

  ??曹登榜一歎:“韃子和鹽商勾結,不斷加征鹽稅。鹽價越來越高,稅銀自然也越征越多。而我大明,開國以來,從未加征過鹽稅,稅銀自然少。監囯,百姓困苦,萬不可加征鹽稅,厚斂於民呀”。

  ??朱亨嘉臉一紅,本來他還打算加征一點鹽稅,解決財政難題。給曹登榜一說,隻好作罷。

  ??“曹卿,現在全囯每年需多少鹽?總產量是多少?韃子年產多少鹽?”

  ??“監國,萬曆年間,全國戶籍人口六千多萬,實際人口超過一萬萬五千萬。按每人一年吃一斤半鹽算,每年需鹽二萬萬三千斤。全國所有的池鹽、井鹽、海鹽加一起,產量大約二萬萬一千萬斤。其中,虜占區約產鹽一萬萬六千萬斤,吾大明約產鹽五千萬斤”。

  ??“百姓們鹽可夠吃?”

  ??曹登榜胸一頂:“監國,自從實行一例通銷後,灶戶產鹽的積極性大增。我們的鹽不僅夠吃,每年還能節餘兩千萬斤。反倒是韃子的鹽,每年缺口四千萬斤。現在虜占區的鹽價,比我們貴很多。臣建議,將節餘的鹽,通過私鹽販子,販到虜占區。既能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又能打擊兩淮鹽商,減少韃子的鹽稅”。

  ??沉默,朱亨嘉沉默了,被震撼住了。

  ??誰說古人笨,沒有經濟頭腦?經濟戰!這不就是經濟戰嘛!厲害!

  ??這個曹登榜真是人才啊!大才!居然能想到利用食鹽,強大自己,削弱韃子!

  ??按捺住想抱著曹登榜親一口的心情,朱亨嘉放緩語氣。

  ??“曹卿,此事就交給汝負責。每年節餘的兩千萬斤鹽,給孤一兩不剩,全販到兩淮。一定要把兩淮一帶的鹽價拉低,狠狠打擊韃子的鹽稅”。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