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龍華會(二)
作者:小青陵      更新:2021-06-25 03:58      字數:2657
  已然到巳時正,龍華殿裏諸子百家雲集,釋迦牟尼雙手結說法印居大殿首席,儒尊孔丘佩劍在左,右邊還空著;大殿左側是諸子賓客,右側是沙門諸僧。

  ??“聞天尊怎麽還沒到?”青帝和紫微大帝並排端坐在賓客首席,老是往殿外瞧。

  ??紫微隻顧飲茶,聞仲若遲誤龍華大會,對他而言有益無害,最好直接缺席,省得自己那四拜,“許是路上耽擱了罷。”

  ??“嗬,說曹操曹操到。”青帝搖搖紫微。

  ??“天尊到了。”

  ??佛陀開口曰:“老僧恭迎道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佛陀身前千百如來、菩薩、羅漢、比丘、比丘尼目光匯視一齊合十拜曰:“恭迎道尊。”

  ??孔子率弟子和諸流派賓客一同拜讚聞仲。

  ??青帝拉著紫微起身,八百六十二位道家神仙盡皆起身,拂袖拱手禮拜聞仲:“見過道尊!”

  ??紫微拱手微微傾了身子,隔著冕旒卻把眼斜在一邊。

  ??聞仲袖手橫目,信步走進龍華大殿,數千雙眼睛隻看在他一人身上,聞仲端身履毯、步步威儀。皓翁持老君戒尺在側後,二人進殿,三千餘位上真目隨身動、合十拱手莫敢鬆懈。

  ??乃至聞仲登上蓮花尊座,皓翁入席諸位道家神仙才落座。而後諸天群真三拜道尊聞仲、三拜世尊如來、三拜儒尊孔丘。

  ??佛陀釋迦牟尼一副慧眼法相道:“感念三清大天尊開天垂拱,福澤西土乃有老僧門庭光輝,亦萬謝玉皇大帝大天尊治世功德,護佑佛教才有今日隆昌。”

  ??“阿彌陀佛。”眾僧誦道。

  ??聞仲像個雕塑一樣板著一副臉坐在蓮花座上。

  ??如來又曰:“老僧寡德,承蒙諸天三界群真賀誕,多有慚愧。”說到此處如來坐姿微傾以示謝意。

  ??眾仙此時又一通看向聞仲,原來以往龍華會佛陀致謙詞時道尊都要應和,說一些表讚佛陀功德的話,很明顯聞仲沒有準備,也厭煩對佛教虛禮客套。

  ??“世尊過謙。”聞仲偏點頭,冰冷地回敬了如來一句,心中似乎還對慈恩塔的事不滿。

  ??如來也對聞仲笑了笑,慈恩塔的事正是他安排的,既然聞仲不上鉤,那便是與他西方佛法無緣。

  ??忽然一隻小彩鵲喙銜一片花瓣站在如來的指尖,將花瓣放在如來的手心。

  ??迦葉見花微笑,抬首看時天空中已然飛來無數彩鵲、飛凰、孔雀、錦雞...各銜五彩鮮花瓣自空拋下,瞬間在龍華殿下起了一場彩花雨。

  ??在一片讚歎聲中,九龍噴出泉水灌洗釋迦牟尼幼身像,在花瓣與水浪中釋迦牟尼的雕像金光迭起,寶色無雙。

  ??群真同浴花海皆連連讚歎佛陀。接下來還有佛門諸子頂禮佛陀、牛奶灌澆菩提聖樹、王舍城布施等儀式。

  ??聞仲和座下皓翁四目相對雙雙搖了搖頭,這時候,他這個堂堂道尊又算什麽呢?

  ??中午盛齋後便要開始準備下午的“佛道辯經大會”,場址在山腳下王舍城那難陀寺辯經院。所謂“佛道辯經大會”在最初是諸子流派的辯論大會,隻因其餘流派神通眼界有限,門派經義不足以概括宇宙三界六道,於是逐漸演變成了佛道兩家的爭辯。

  ??辯經時辰定在申時正,未時便任由諸仙遊覽靈山和王舍佛城。聞仲率領群仙漫步在王舍城,順便聽聽幾位辯家的通稟。

  ??“汝等辯經詞材準備妥當否?”聞仲走在最前麵對列子道。

  ??“回稟天尊,下仙已然與楊子商議妥當,一個月前便請了於天師、左天師、孫天師、葛天師四位天師做理論精要梳理。”列禦寇道。

  ??“嗯。”聞仲又問,“對麵兒誰主辯?”

  ??楊子答曰:“分別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和論義第一的迦旃延。”

  ??“須菩提還好,主要是迦旃延有點棘手。”聞仲也知道他議論第一,其實遍觀曆來佛道辯經,道教輸多勝少。“兩位真君有多少把握能勝。”

  ??列禦寇和楊朱相對看一眼,都對聞仲低下了頭。上一次龍華會佛道辯經是八百年前,因為有莊子才險勝一局,但最終也是兩負一勝,佛門經義理論周密似乎很難有突破點。對於道家而言,凡間史上長達十餘次的佛道辯經結果慘不忍睹,被迫削發為僧的道士眾矣。

  ??歸根結底是道教門徒始終不能拿出證據證明一部重要經書的真偽。

  ??“天尊恕罪,無論如何臣等都會竭盡所能。”楊子道,“若此次辯經敗北,再無顏麵見天尊和玉帝陛下,臣願當眾削發從此隱居山林。”

  ??“臣亦然!”

  ??聞仲會意地點了點頭,“兩位真君言重了。”這次佛道辯經他自己似乎也不大抱希望能勝,“走罷去辯經院看看。”

  ??早就有僧眾、尼眾打掃完畢辯經會場,因是神佛切磋勝負隻在天地二界,就算是王舍城君主也無緣觀覽此次辯經大會。申時初已然有大仙、菩薩三五結伴走進古樸的那難陀寺,對這裏一草一木最感慨的當屬戒賢菩薩了罷。那難陀辯經場很寬,縱有一百二十丈,橫有一百九十六丈,中心設置了蓮花狀的辯經台,幾乎可以同時容納下五千人觀辯,當年唐僧成佛後就曾在此處舉辦過一場宏大的佛經辯論大會。

  ??此次辯經雲集了佛門所有如來、菩薩以及道家六位天尊和一百餘位帝君,規模可以說空前絕後,佛道兩邊除了兩位主辯還有十二個協辯,這些協辯資格更老神級更高,辯論局勢一旦控製不住呈現膠著狀態,二十四個協辯就會群起互攻。

  ??道門一方協辯以采訪真君為首、佛門一方以寶幢王如來為首。大會場道家在左,佛家在右,中央諸子充當判官為之喝彩者勝。

  ??辯論分三場,每一場持續時間不定,直至分出勝負,三場連貫,若日落而月升則挑燈夜戰。除主協辯手外諸天群真不得公議、不得喧嘩、不得當眾發問、不得輔助駁論;尤其是釋儒道三尊更應該謙守靜默,威儀持中。兩教辯經僅圍繞經、律、論作學辯,不涉三界教政,這樣做主要是防止道家拿三界的主宰權力壓製佛家。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