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趙太後怒斥群臣
作者:傲雙      更新:2021-05-21 15:54      字數:5331
  虞卿、魯仲連,辭別齊王田法章,並肩走出大殿。魯仲連走出大殿,神色極其放鬆,抬頭看著天空,叫苦道:“怎麽倒黴的事,都給我遇見了。”

  虞卿看著他刨了一個坑,把自己埋了,還怨天尤人,忍不住大笑。魯仲連見他笑得太過分,喊道:“你笑什麽。”

  “活該。”虞卿罵道:“誰叫你出的這個餿主意。”

  魯仲連被對方的話,憋出內傷,也不與他爭個高下。翌日,魯仲奉齊王之命,去了趙國,並在宮中見到了趙王丹和趙太後。魯仲連見了趙太後,行禮道:“外臣魯仲連,拜見太後。”

  虞卿也道:“臣,拜見太後。”

  “不必多禮。”趙太後抬手道:“請坐。”

  “虞卿,出使齊國,辛苦了。你也坐。”

  魯仲連、虞卿回禮,紛紛落座。趙太後問道:“齊王,身體怎麽樣。”

  “回太後,吾王身體安好。這是吾王讓我送給太後的國書,這是吾王的家書。”魯仲連卻沒想到趙太後第一句話不是問齊、趙結盟,對抗秦國之事。反而是關心齊王的身體。

  “這我就放心了。”趙太後接過家書和國書,也不啟封,又道:“齊國的收成怎麽樣?百姓過得,好不好?齊王過得好不好?”

  趙太後三問,卻先問收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齊王。魯仲連聽了有些不高興,卻依舊平靜地答道:“外臣奉吾王之命,前來邯鄲向太後問好。太後不先問吾王,卻先問收成、百姓。外臣愚鈍,太後怎能把低賤者放在前頭,把尊貴者放在後邊呢?”

  “話不是這樣的說。”趙太後心平氣和地道:“沒有收成,靠什麽養活百姓。百姓過不下去了,國家豈能安穩。沒有百姓,怎會有君王。哪有舍棄根本而問末節的呢。”

  “太後所言甚是,是外臣鄙陋。”魯仲連見趙太後所說,包含了儒家孔仲尼之說‘民貴君輕’,又有儒家孟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趙太後之言,倒是讓他無法反駁。

  趙太後笑了笑,能和母國的人說話,這種感覺真好,又問道:“我聽說齊國有位隱士叫鍾離子,他替君王養活百姓,為什麽現在還沒有成就功業。”

  魯仲連答不上來,愧色道:“太後所說,外臣不是很清楚。”

  趙太後也不為難他,又問道:“我還聽說,齊國有位叫葉陽子。他主張憐恤鰥寡孤獨,救濟窮困不足,替齊王存恤百姓,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

  “吾王用人之道,外臣不敢過問。太後所言,外臣不是很清楚。”魯仲連臉色難堪,卻也不發作。畢竟趙太後說的,卻是在理。

  趙太後也沒覺得那裏不對,認為是在嘮嗑著家常,又問道:“我還聽說,齊國北宮家有個女兒,叫什麽來著。”

  魯仲連接話道:“嬰。”

  “對,就是她。”趙太後問道:“至老不嫁,以養父母。用孝道為百姓作出表率,為何至今未被齊王褒獎?”

  魯仲連答不上來,也就閉口不說話。

  趙太後想了想,又道:“於陵子仲,還活著嗎?”

  魯仲連來趙,還見過他,回道:“活得好好的。”

  趙太後臉色突變,問道:“這個人,怎麽還能讓他活著。”

  魯仲連不知趙太後為何會變色,故作糊塗道:“趙太後這話是什麽意思,外臣聽不明白。”

  趙太後怒道:“此人,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齊王怎能讓他活著。”

  魯仲連倒是知道這樣的人是靠什麽,立足齊宮,卻不明說,無奈道:“外臣不敢問,也不敢說。”

  “齊王,真的是老糊塗不成。鍾離子、葉陽子,為國為民的賢者,不得重用。北宮之女,孝道不被表彰。卻重用子仲這樣誤國之人。”趙太後埋怨道:“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恤萬民,恢複先祖的千秋基業呢?”

  魯仲連聽趙太後之言,明銳地發現。趙太後深在趙國,卻洞悉齊國政治民情,更了解齊王。還能明察賢愚是非,又懂得愛民。眼前這位太後,也不簡單啊!難怪趙惠文王甍逝後,趙國諸臣會讓趙太後主政。

  如此看來,趙太後還是一位,能聽臣下意見,還有遠見卓識,又能和睦相處。魯仲連想不明白,為何趙國臣子,會害怕這位太後呢?

  趙太後見自己說的太多,歉意道:“很久沒有看見故國來人,就多說了幾句。這位使者,可別嫌棄我這個老太婆嘮叨。”

  魯仲連真誠道:“能夠聽到趙太後這番言論,臣,不枉此行。臣也會將趙太後這些話,轉達給吾王。”

  “我一個婦道人家,胡說八道。你也別當真。”趙太後說著,拆開家書。趙太後見著齊王的字跡,想起齊國那些事,眼角有些濕潤。趙太後穩定心神,又拿起齊國的國書看了看,神色驟變。

  魯仲連也察覺到趙太後神色不對,用眼神詢問虞卿。虞卿卻裝作沒看見,因為他就知道,趙太後得知讓長安君去齊為質就會是這種表情。若非魯仲連這個外臣在,趙太後定會勃然大怒。

  趙太後放下國書,抑製心中不快。她怎能讓齊使窺探出趙國的朝政,還有自己的態度,語調溫和道:“齊使,你辛苦了。先下去歇息。”

  魯仲連感覺到氣氛不對,行禮之後,逃之夭夭。

  魯仲連走後,趙太後壓下心中地不快,問道:“虞卿,魯仲連是什麽人。”

  “他是齊國,狄邑人。”虞卿本以為趙太後看了國書,會大發雷霆,沒想到趙太後會問魯仲連是什麽人。

  趙太後問道:“他官居幾何。”

  虞卿道:“他是齊王的客卿,但愛雲遊,不愛在朝堂為官。此次去齊國,我也沒想到會遇見他。”

  “哦。還有這樣的人。”趙太後對齊使充滿了興致,又道:“此人有何能耐。”

  “臣隻知道他助安平君複興齊國,一書下聊城。”虞卿將自己知道的,以最簡短的語句,說了出來。

  “哦。如此說來,此人不簡單啊!”趙太後聽了,更來了興致,“我倒想聽聽,他是如何助安平君複興齊國。他又是如何一書下聊城。”

  平原君與齊國打交道也不少,見趙太後想知道魯仲連之事,接話道:“太後,此人,我也略有所知。安平君田單,以即墨為據點,以火牛陣解了燕國數年圍城之危。又以摧枯拉朽之勢,收複失地。安平君所到之處,皆叛燕歸齊。然,安平君也遇到難題。”

  趙太後問道:“什麽難題。”

  平原君道:“安平君收複失地,兵峰抵達狄邑,打了三個月都打不下來。”

  “狄邑是座小城,安平君竟然久攻不下。”趙王丹問道:“這是怎麽回事。”

  平原君道:“具體原因,我也不知道。”

  趙太後問道:“虞卿,你可知道。”

  虞卿答道:“臣隻知道,安平君攻狄邑,三月不克。魯仲連求見安平君,並教他破敵之策。魯仲連對安平君說了幾句,狄邑就被攻克了。”

  “他說了什麽,竟能助安平君攻克狄邑。”趙太後也覺得此人能耐也太大了,安平君用武力打了三個月都打不下來,卻聽了對方幾句話就攻破了狄邑。

  虞卿也不知道魯仲連說了什麽,他也沒問,搖頭表示不知。平原君接話道:“他說了什麽,我們不知道。但他說的那些話,對安平君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安平君攻克狄邑的關鍵。”

  趙太後點了點頭,也認為此人對安平君很重要,又問道:“一書下聊城,又是怎麽回事。”

  平原君答道:“安平君攻克狄邑,又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收複疆土。抵達聊城,卻又攻不克,損兵折將。”

  趙太後對母國的聊城,甚至了解,問道:“聊城是小城,怎能阻擋安平君。”

  平原君知趙太後不懂軍陣,替她解惑道:“太後有所不知,守衛聊城的主將是樂英。”

  趙太後問道:“樂英乃何人,竟能阻擋安平君。”

  樂乘見趙太後問起此人,忙道:“他是望諸君樂毅的侄子。”

  樂毅曾在趙武靈王麾下為官,後沙丘宮變,離趙、奔魏、亡燕。燕昭王以他為上將軍率五國聯軍伐齊,揚威諸侯。後,燕昭王甍逝,燕惠王換將,安國君田單才能扭轉局勢,破了燕軍。燕惠王換將之舉,也導致伐齊大業落空。樂毅不願效忠燕惠王,逃亡趙國。趙惠文王見樂毅有才,封他為望諸君。

  “我就說安平君攻不克聊城,原來是遇到樂氏族人。”樂毅之名,趙太後豈有不知,又問道:“後來,安平君是如何攻克聊城。”

  平原君接話道:“也是魯仲連的功勞。”

  趙太後見又是此人立下大功,問道:“他做了什麽,連能征善戰的樂氏一族,都不是他的對手。”

  虞卿答道:“他寫了一封信,並用箭射到聊城城內。”

  平原君續道:“此乃攻心為上。”

  “好厲害的手段。”趙太後又道:“他信中寫了什麽。”

  平原君見太後看著自己,回道:“他先諄諄告誡樂英等燕將,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之舉,又言及歸燕、降齊的利弊,循循善誘。他還說愚蠢的人才會‘行小節、死小恥。’又以燕惠王昏聵,胡亂換將,導致樂毅逃走,燕國數年之功潰敗,以亂軍心。並勸誘樂英以小節,而成終身之名。以小恥,而立累世之功,放棄聊城。”

  趙太後讚歎道:“好犀利的言詞,不僅看清局勢,還掌控了敵我雙方的心裏,還能循循善誘,以亂其心。”

  “可不是嗎?”平原君語調也有稱讚之意,“樂英見歸燕無望,又怕降齊受辱。再想起望諸君的結局,伐齊大業落空,心生絕望,自刎而死。”

  趙太後道:“此人能以一箭書退萬兵,果真厲害。”

  平陽君道:“此人之才,足以比肩公孫衍、張儀縱橫家之流。”

  趙太後有些疑惑,問道:“此人生於狄,居與聊。生逢國家敗亡、山河破碎的亂世,卻不忘初心,複興家國。此人助安平君克狄複聊,足以見得是大才之人。齊王這是怎麽了,棄之不用,而以客卿居之。莫非是此人之才,遭到安國君排擠。”

  “太後,安國君並沒有排擠他。”平原君又道:“安平君因攻聊城,折損了太多將士的性命。燕將樂英自刎而死,聊城大亂。安平君為了泄恨,血洗聊城。安平君歸齊,向齊王為他請功。齊王以爵位封之,怎知此人逃到了東海隱居。”

  趙王丹見此人不為高官所動,問道:“這是怎麽回事。”

  平陽君答道:“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聊城燕國將士的死,與他有莫大的關係。此人,不忍以燕軍的屍骨,求取功名,又不敢拒齊王之封,所以逃到東海隱居。”

  “他為齊國複國,立下大功,被封爵,成為富貴之人,也是應該的。”趙太後有點想不通,歎息道:“他怎會不求富貴,隱居起來。如今,還有討厭功名之人。”

  平原君稱讚道:“太後,我以前也不信。後來聽到這個人說了一句話,我相信有為國出力,卻不肯求功名的人。”

  趙太後看著平原君問道:“他說了什麽話,能讓平原君發出這樣的感歎。”

  平原君道:“他說與其富貴而屈身侍奉於人,還不如貧賤而輕視世俗,放任自己的心誌。”

  “此人心誌高潔,國家有難,第一個站出來。國家無難,不求功名,選擇隱居。”趙太後想了想,總覺得哪裏不對,問道:“此人,隱居東海,怎會在臨淄,又怎會以使者的身份出使我國。”

  虞卿見趙太後看了一旁的國書,顯然已經猜到了。果不其然,趙太後鼻息沉重,怒道:“難不成,這個主意也是他出的。”

  “太後,臣不知。”虞卿見太後投來不善的目光,也不出賣魯仲連。

  趙太後看著他,問道:“你是真不知,還是不想說實話。”

  虞卿語調平靜道:“如果這個主意是他出的,他怎敢來趙國。”

  趙太後想了想,也放下了心中的疑慮。

  平原君不知情,問道:“太後,你在說什麽。”

  平陽君問道:“太後,齊、趙結盟的事情怎麽樣了。”

  “齊國答應結盟。”趙太後才說了前一半,卻見諸臣歡欣鼓舞,又拿起國書,話鋒一轉,“但有一個條件。”

  平陽君道:“隻要齊國出兵抗秦,什麽條件我們都可以接受。”

  諸臣也跟著擁護。

  平原君剛要說話,卻見虞卿投來一道眼神,閉口不語。

  平陽君問道:“太後,齊國是什麽條件。”

  趙太後憤怒將國書仍在大殿上,罵道:“你們看看吧!”

  平陽君撿起國書,見了國書的內容,臉色沉了下來。其他諸臣問道:“齊國是什麽條件。”

  “太後。”平陽君很為難地問道:“臣是念,還是不念。”

  趙太後道:“念。”

  平陽君念道:“長安君入齊為質,兵乃出。”

  “什麽。”平原君頓時明白了虞卿那道眼神的含義,裝作不懂問道:“齊王這是什麽意思。”

  趙太後冷聲道:“我把齊王當親人,他卻要我兒子入齊為質。諸位大臣,齊國的條件,我們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諸臣齊聲道:“請太後以國家大事為重,派長安君入齊。”

  趙太後聽著諸臣一波又一波請命,臉色慘白,憤怒至極,怒喝道:“要吾兒去齊,換取結盟,迎來和平。我絕不答應。”

  平陽君道:“太後,請以家國為念。”

  諸臣也道:“請太後以大局為重。”

  “你們這是做什麽。你們想欺負我這個婦道人家嗎?”趙太後臉色極差,憤怒道:“長安君是我的兒子,要他入齊為質,我不答應。”

  “秦國出兵伐我,燕國對我國也是蠢蠢欲動。”平陽君聲色俱厲道:“太後不讓長安君質齊,齊、趙就不能結盟。我們就不能聯合齊國,抵抗秦國。若燕、秦同時進攻我國,對我國不利。請,太後以大局為重,勿以小家為念。”

  趙太後見諸多大臣逼迫她將長安君送去齊國,咆哮道:“你們這是做什麽,逼迫我嗎?沒有齊國,我們仍然能夠抵禦秦國,守衛疆土,捍衛先王的英明。”

  平陽君道:“我國之力,是打不贏秦國,還請太後三思。”

  諸臣也道:“請太後三思。”

  “十年前,我們對戰秦國,兩戰皆勝。不打,怎麽知道,打不打得贏秦國。”趙太後齊聲怒斥道:“要我兒長安君入齊為質,我絕不答應。誰敢再勸,別怪我不留情麵。”

  (魯仲連能夠助安平君破狄邑,一書下聊城,還不功名利祿,隱居東海。國家有難,挺身而出;國家無難,便歸隱江湖。這樣的人,的確是難得,也令人琢磨不透。你認為魯仲連是一個什麽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