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6      字數:3179
  第87章

  劉福祿的二個女兒劉保童、劉保禪四五歲的時候正在跟隨母親趙英子在京津一帶走碼頭演出,回來後又正遇到三年大災荒,母親趙英子不幸去世,耽誤了裹腳的最佳年齡。

  到十歲的時候,劉福祿歸入故裏,擔任了裏正才聽族人媽媽跟姑親們說:“若劉保童、劉保禪再長大一點裹腳就更受罪了,還不一定裹好。”女孩裹腳是女人們的事情,男人們不大強管。

  女孩子裹腳的最佳時期是在四五歲的時候,裹腳是個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每隻腳除大拇指外的四根腳趾頭要用布緊緊地向下窩向腳心,黑天白日不能將布解開,為了踩斷腳趾還得不停地下地走動,截止腳關節脫臼變形,半年後除大拇指外的八根腳趾就會完全彎曲在腳掌下麵,標準是從上麵看不到被彎曲的四根腳趾。

  在當時女孩不裹腳是長輩們的責任,傷風敗俗,違背家族禮儀,女孩長大了因為沒裹腳就嫁不出去,除非嫁到一些下等家庭。

  自劉福祿擔任裏正,開了學堂,立下鄉約後就帶頭跟鄉民一道遵循鄉規,沿襲舊俗,可在女兒裹腳這嘛事上拖拖延延,不太注重,按他的說法是,女孩裹腳又受苦又受累,日後不能行走,實乃婦女之不幸,雖是舊俗卻也不歸大清法令,能改隻改,好好的一雙腳板硬是擰的像麻花模樣,隻圖男人欣賞卻讓女人遭殃,一身受辱。

  同治年間,他的妻子趙英子就是一雙大腳,走南闖北,還進宮給老佛爺獻戲,看到宮裏的女人就沒人裹腳,世道輪回,舊俗也得變。

  此言一出,鄉民無一響應,甚者有鄉民背地咒他傷俗。

  現實也是?他的兩個大姨子趙秀蘋、趙秀芝也是從小沒裹腳才是一個做了妾,一個被“響馬”擄走?

  可是兩個女兒從京城回來已經長大,看到給她們裹腳,聽到那個慘叫聲,看到那個痛苦的樣子,加之女兒的哀求,劉福祿就不再強給她們裹腳。

  劉福祿對此很無奈,也確實不想讓女兒活活受那個罪,他也不上心女孩裹腳的事,他在闖江湖那些年就見到不少沒有裹腳的女孩,走起路來都是風風火火的,再說他的妻子趙英子也沒有裹腳。

  不過劉福祿的目的就是找借口讓兩個女兒躲過裹腳這一關,還跟族家長輩說大清律例上也提倡過不讓女子裹腳的事,意思是不裹腳也沒有違反大清律例,他是裏正保長,除了不給女兒裹腳還不想讓鄉民抓住他的小辮子。至於女兒長大嫁出去嫁不出去都不是眼下的事情。

  也應了族家姑媽們當初說的話,到兩個女兒長得亭亭玉立貌美如花的時候,上門來提親說媒的就是沒有。

  這還讓劉福祿犯了難,就是因為女兒沒裹腳,像他這樣的大戶竟沒有媒人登門提親的。女兒嫁不出去也是家庭的不幸。

  幸好趙秀蘋知道了,來河口莊見到劉福祿,經他同意把兩個女兒領走了。趙秀蘋是女兒的大姨,女兒被她領走,劉福祿是最放心的。

  自靳義堂在平順小西天舉起“柔風顯靈替天行道”的大旗後,在太行山潞府一帶攪亂了那些種植罌粟大戶的發財美夢,自己因買賣罌粟也發了家,在遙鎮挨著劉福祿的新宅也置了一處宅子,然後置買田地納妾顧家丁養侍女,開始過上了滋滋潤潤的生活。

  自己的生活富足了,那些種植罌粟而坑害鄉民的大戶減少了,靳義堂所帶領的煙民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煙癮而舉起“替天行道”之大旗,也從此名揚千裏之外。

  這也是當地官府默認了他們這種“狹義”行為而沒有深究的結果,說白了,由於他們這種“狹義”行為導致在後來的泛濫就是潞府的扈萬坤扈千總給慣養的。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後,長期流行在直隸民間一帶的秘密團體秘密會社相繼發興,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稱為“義和拳”, “大刀會”,“紅燈罩”。教授信眾刀槍不入,支持清庭抵抗西方列強,“扶清滅洋”。

  在臨洺關當捕快的尤剛前幾年帶著尤大小姐離開了新安裏又返回故裏,參加了當地的仁義會金鍾罩,以“掃清滅洋”為宗旨,後加入“扶清滅洋”的義和團。

  在遊風約早聽說小西天靳義堂舉著“替天行道”的大旗,雖然他弄不清靳義堂這“替天行道”是行的什麽道義,是替上天維持世間的那個公平。但是隻要打著“替天行道”這個旗子,就是站在了俠肝義膽英雄壯舉的這個行列。

  “扶清滅洋”正是俠肝義膽英雄之壯舉。

  尤剛找到了靳義堂,跟他說明“扶清滅洋”的義和拳需要天下英雄好漢來參加。做了盜搶罌粟“響馬”的這幾年,隻是自己在用“替天行道”這個詞來掩蓋他們為了自己能吸食鴉片這個事實,其實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響馬強盜,隻不過他們搶的是那些種植罌粟坑害百姓的大戶,沒有遭害老百姓。

  想不到他們舉的這杆“替天行道”的大旗,還有人說他們是英雄好漢,而且還能參加“扶清滅洋”的隊伍,這可是下固百姓之人心,上培國家之元氣,抵抗夷人,與西人打仗,則是大大的忠臣和義士,則是民族大義。即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靳義堂是個戲子,在戲台上曾經演過多少民族英雄,現在他們這些聚結在山上的煙民,正是迎來了一次真正做一回英雄壯舉的機會,何能輕易錯過?

  靳義堂跟韓德明等頭領商議,把參加義和拳說的更加神秘兮兮,隻要參加義和拳大刀會,馬上就能演練金鍾罩刀槍不入,梅花拳火攻六路,義和拳輕功飛牆走壁。

  召集那些煙民來到山上聚義廳,韓德明把靳義堂的話學說了一遍,大家紛紛要求參加,主要目的都是聽了能學到刀槍不入飛牆走壁這本事而參加的。隻要能學到這些本事,還怕日後沒有他們的活路嗎。

  靳義堂的目的是想做回保家衛國的真正英雄讓劉福祿看看,因為劉福祿後來知道了他們盜搶罌粟的事,雖然表麵上沒有說他為了吸大煙做了響馬,還幾乎把劉保金害了,單是看他那個給鄉民戒煙的行為,就說明他對他們夫妻吸大煙有成見。他給鄉民戒煙,他們仍舊吸煙,跟他劉福祿背道而馳,他曾經還三番五次勸他們戒煙。

  他們夫妻還要做給千總扈萬坤看,那一回在他的府營對著那麽多營兵打的他們皮開肉綻,還把他們趕出潞府,永遠不得再入戲班演戲,這對他們來說是多麽大的侮辱啊。

  後來他們舉起了替天行道這杆大旗,那個扈萬坤為何不來抓他們呢,還不是因為他們做的是英雄之舉,是沿著當年林則徐林大人虎門銷煙的路子走的嗎。

  這回是參加“扶清滅洋”的義和拳,要趕走那些欺負中國人的洋人,這還不夠格當回英雄令他們另眼相看嗎。

  靳義堂跟尤剛都是想做回民族英雄,不管那些對參加義和拳大刀會就能夠刀槍不入飛牆走壁的承諾是不是能夠得到保證,做回英雄好漢還是值得的。

  義和拳就像是當年太平天國那樣,開始還是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被清庭屢次追剿,中日甲午戰爭後,義和拳改為“扶清滅洋”,這樣得到了清庭的支持。

  尤剛在遊風約新安裏看過靳義堂演的武戲,那功夫在他看了可不是那些戲台上的花拳繡腿。尤剛在臨洺關當捕快就是經常習武的,他看出來靳義堂的功夫,要不靳義堂就不會在戲班是一個壓不彎的台柱子。

  靳義堂跟著尤剛來到仁義會,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小頭領,在小西天的大頭領韓德明自然就成了靳義堂的副手。

  在小西天的比武中韓德明不是靳義堂的對手,他早想把那個頭領的交椅交給靳義堂,隻是他不肯接受,為此韓德明更加尊重敬佩靳義堂,現在到了仁義會,韓德明那再敢逞強呢。

  在小西天是幹什麽?那就是響馬,隻是自己打的“替天行道”的旗號,在仁義會、義和拳是什麽,這才是真正的“扶清滅洋”替天行道的組織,他當頭領那會有推辭的道理。

  既然做起了頭領,就得有自己的隊伍,要發展隊伍就得到遊風約家鄉去發展,在那裏豎起招兵旗,還怕沒有吃糧人。

  靳義堂到了遙鎮,第一句話就是告訴趙秀萍:“天津有個團會叫紅燈照,專門接收女性。”

  “為何接收女性?”

  “扶清滅洋,替天行道,練就金鍾罩刀槍不入。又能做回真正的英雄又能學會上乘之武功,還能給劉福祿跟扈萬坤看看,我們不是為了吸大煙才舉起替天行道之大旗。”

  趙秀蘋聽後道:“那不是說真正的花木蘭要從軍保家衛國了。”她在戲台上演了多少場花木蘭都不記得了,做夢都想做回真正的花木蘭。

  “說的對哩,正是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