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作者:弓慶安      更新:2021-05-20 09:06      字數:3359
  第86章

  自長工山來在教堂育嬰堂領到了一房妻子,加之劉福祿跟嶽琅逢結成兒女親家,對教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然後進行對教堂的正麵宣傳,讓鄉民對教堂的育嬰堂收留的嬰兒有了一個感知的認識,不像是傳謠的那種刺人心肝,盜人腦髓,取人眼目,破人膳子的行為。

  那些傳說中,曾有鄉人親眼目睹天主堂墳地的嬰兒屍體有不少被野狗刨出, “胸腹皆爛,腑腸外露”的慘狀,並不是引起群情激憤所謂的洋人挖眼剖心的證據,而是所收留的幼兒,大多數已是病入膏肓,加之育嬰堂醫療條件的限製,各種疾病流行而導致出現了大批幼兒慘死的現狀。

  鄉民的心智解開了,鄉學裏的文社又對一個個鄉民教喻了那些禮儀之道,特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禮教,掀起有了一股鄉民娶妻納妾的氣氛。

  劉福祿還親自給大哥二哥的三個兒子各自在教堂領來三房童養媳。在鄉民的眼裏無爹無娘的長工山來就是一個榜樣,快四十的人了還討一房媳婦盡家之大孝,還有那個不能做到呢。

  一時間整個教堂有鄉民紛紛前去領養童養媳,過早給自己的兒子成家,雖花些銀錢,但比起兒子長大再討房媳婦的花錢甚少。

  教堂裏女孩多男孩少,一般家庭因窮,為了給家裏留後,注重男孩的養育,在婦女生育的時候,出生的女嬰,大都認為是,女孩養活大是給別人養活的,如長的俊被男人選準做了正房還算是個女人,還能過正常人的生活,若收為妾或者奴卑,就會一輩子做下人,受盡欺負或折磨,生不如死。更可悲的是被男方賣掉賣到妓院。

  所以百姓家裏就會出現因出生的嬰兒多養不起,便會將女嬰或殘疾嬰兒或溺死或丟棄,丟棄的嬰兒若不及時被人抱走就會在夜間被餓死凍死或被野狗餓狼吃掉。

  自教堂有了育嬰堂,先有教民在野外收養棄嬰,後有一些鄉民知道了,樂意行善的也拾棄嬰交到育嬰堂,想不到還能從中得到育嬰堂給的一些勞務費,再後來這些想領勞務費的鄉民就逐漸增多,專門做起這些生意,才是育嬰堂收留的棄嬰越來越多。

  河口莊鄉民的這些舉動在臨近鄉裏不經二傳,外鄉鄉民也知道了河口莊鄉民都是為了遵循祖宗留下來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遺訓而領養童養媳的孝舉。也紛紛效仿演習。

  頓時,凡教堂裏育嬰堂的女孩子領了做童養媳,男孩子領了做繼子。育嬰堂收留養育棄嬰的目的也是為了施行天主教的善舉,若有人來領,也是在盡善,既落實了那些棄嬰的去處也減輕了育嬰堂的負擔。

  這個現象的擴展和蔓延,無怪乎來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訓的深奧不測的內容。

  它的深奧不測讓鄉人想到了各式各樣的為自己留後開門,為祖宗盡孝盡忠的方法,於是那些娶妻納妾,典妻、借妻、租妻,領子、養子、繼子等為自己留後繼業,接續該家煙火的方式漸續盛行。

  甚至劉福祿還在莊裏推行了這樣一個效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祖宗遺訓的“搭夥妻”的做法,也拯救了不少瀕臨死亡的家庭。

  河口莊十幾個小莊,不管那個家庭出了事情,不單是家裏有吸食大煙的,賭博打人的都來找劉福祿為他們做主撐腰,就連家庭無法生活的也來找他給他們想辦法,為他們做主。

  莊民們把劉福祿已經當做了家庭的主人。那些吸食大煙賣兒賣女的惡棍子都被劉福祿的鄉規給懲治的服服帖帖,甚至有的給嚇跑了,就連幾個大戶都對劉福祿另眼相看,對他禮讓三分。

  莊上河岸上的一戶叫石新氣的家庭,父母年邁,自己體弱多病,還有個不滿十歲的兒子,家有三畝薄田無人耕種,無法生活。

  找到劉福祿,他一時也想不出個好辦法來。問師先生,他提議道:“對於這種家庭,外麵有個搭夥共妻的方法,不知可否。”

  劉福祿一時不解,師先生解釋道:“就是給這家人找個能勞動的後生,幫助耕種其家裏的田地,農閑時候打些零工,等其子長大了方可延續家庭之生存。”

  雖然師先生隻是說找個能勞動的後生,幫助耕種其家裏的田地,農閑時候打些零工,並沒有點名是個怎樣的搭夥法。但是劉福祿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是感激來到莊上做的每件事都得到了師先生的指點。

  劉福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裏長,讓他取個意見,老裏長道:“這事在莊上已經有過先例,隻是到後來沒人撮合,既是保長有此舉,實乃憂鄉憂民也。”

  能夠得到老裏長的支持,劉福祿就不怕有人嚼舌了。便找到石新氣,跟他說明此事,問他能不能接受,石新氣哪有不同意的,眼看自己有病纏身,家裏妻兒老小無人照顧,三畝田地無人耕種,這也是無奈之舉,權宜之計呀。

  搭夥共妻是優先其同門同族兄弟,石新氣是個獨戶,是大災荒隨父母從河南逃荒到這裏的,定居後買了三畝旱田,靠打短工種地維持生計。

  既然沒有同族兄弟,就隻好在鄉裏尋個合適勤快的後生,一是樂意,二是勤快,三是忠厚。

  劉福祿得到了石新氣的同意,就在臨莊找了一位名叫宋會義的單身後生,相互認同後,雙方立契約一份:

  “莊民石新氣因抱病無力掙錢勞作,家下尚有年老父母,兒子未滿十歲,居家需有人照顧,憑中人說允,願將自己賢妻史仙桃送與宋會義名下搭夥,言明身價洋錢四佰元整,當麵交清,分文不欠,若有官錢使用,兩家分納,家有三畝薄田需春種秋割,農閑時打短工每年交與小洋錢三百,搭夥時日至兒子年方十五歲,期間若跟史仙桃生育兒子則繼在宋會義名下為其開門續宋家煙火,倘有天災病禍,各由天命。恐口無憑,立字為正。”

  立字人:宋會義 石新氣

  中人:劉福祿 書人:王存雲 光緒十八年三月

  石新氣跟宋會義搭夥共妻三年後,石新氣病死,宋會義跟史仙桃的契約還沒到期,其兒子到了十五歲後,因石家老小跟宋會義有了感情,經中人說合,他們繼續生活在一起。

  劉保金鄉試金榜題名中了舉人,次年考準進士二甲。黎侯鎮縣太爺王福新的大小姐王淑芸隨丫鬟米雅在劉保金鄉試期間因聽說劉府鬧“喜帕”風波,知道其婚事有變,便差主簿黃世榮到劉府給大小姐提親,沒想到人家澄清了是非,給其嶽家發了“喜貼”。

  二年後,劉保金考準進士,就把王府大小姐王淑芸的婚事定了,做了劉保金的側房,二小姐王淑賢半路遇到了中意的已經嫁出,唯獨大小姐癡心不改,硬是等著劉保金上門提親。

  一個縣太爺家的千金小姐做了一個進士及第的側房,雖有失顏麵當也是門當戶對,女兒樂意,也即罷了。

  劉福祿自小闖蕩江湖,大災荒後歸了故裏,被莊上幾個大戶故意推舉他做了裏正,實是想戲弄與他,卻適得其反,讓他在鄉裏興教創新大展宏圖。兒子劉保金更是喜事連連,金榜題名,前途無量。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光緒二十年,劉福祿的填房妻子桃杏和出生的兒子先後死亡,桃杏得的是傷寒癆疾,兒子犯了天花。

  桃杏死後,劉福祿又討了一房媳婦,納了兩房妾,他也是遵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祖訓,想讓自己的家庭子孫輩出,多多益善。他不信占卜不怕鬼神,卻信家庭人丁興旺的道理,隻要有人,就不怕斷了香火,祖祖輩輩都不會走到違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步。

  河口莊幾個大戶在那年罌粟被盜搶後,受了損失,第二年除王老別少量種植外還有幾戶跟風的。雖然在罌粟成熟的時候雇有家丁日夜看守沒有受損,卻親眼目睹了外鄉的種植罌粟大戶被盜搶的顆粒無收的慘狀,也給他們帶來了長久的心裏平衡。

  盜搶罌粟者還是打著“柔風顯靈替天行道”的旗號。各地報官府捉拿,卻還是派營兵敷衍一下,也沒抓到一個“響馬”,種植罌粟的大戶,落了個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的結局。

  有人開始猜想,雖然鹹豐九年清廷頒布《征收土藥稅厘條例》,國內鴉片種植由此合法化,凡種糧大戶種罌粟者不下十之三、四,造成糧食產量迅速下降。“五穀所產漸少,民間毫無蓋藏,一遇旱荒立見奇拙”。至光緒三年發生的“丁戊奇荒”,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災荒年裏,因鄉民紛紛效仿罌粟種植,使有錢買不到糧食,出現了“鬥穀五百銀”的天價生意。

  針對“膏腴之田少有五穀之土”這個現象,像扈萬坤這些明白官員,是對大戶種植罌粟鄉民紛紛吸食鴉片到了恨之入骨的程度,對於那些盜搶罌粟的“響馬”,隻要沒有禍害百姓,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似管非管,任其發展,致使後來,出現了不止一個韓德明、靳義堂打著“柔風顯靈替天行道”的大旗來專門盜搶種植罌粟大戶的“煙民”隊伍。

  致使後來,大麵積種植罌粟的大戶逐漸減少,即使有也是小心謹慎由家丁日夜守護,生怕到頭來落個雞飛蛋打一場空。

  致使後來,河口莊在劉福祿的治理下,吸食鴉片的貧苦鄉民百無一例,外鄉人也紛紛效仿劉福祿的治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