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陶朗先的苦衷
作者:細柳蘭舟      更新:2021-04-28 12:18      字數:2210
  當方逢時這樣的朝中大佬蒞臨濟南,即便是作為封疆大吏般存在的陶朗先也得親自相迎,不敢有絲毫怠慢。

  作為地方官吏,尤其是手握重權,掌一省民生的陶朗先,也不得不對方逢時這樣履曆驚人,盛傳能與王崇古並列,成為“方、王”的大佬感到敬意。

  當然,這樣的敬意隻是一閃而過,馬上就變為了擔憂。

  “方侍郎有所不知,這幾年山東幹旱眼中,本官恨不得化身為水神共工,讓今年下一場大雪,又或者下一場暴雨才是。”

  陶朗先身穿正三品文官補子,顯得有些幹瘦,與布政司衙門內大腹便便的左右參政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人樣貌雖然看似清廉,可一雙眼睛卻極像賊眼,每每都能透過方逢時的身體,看向遠處充當護衛的一千驍騎。

  這是做賊心虛了嗎?

  能夠和王崇古齊名的方逢時自然不是簡單的人物,如果不是他出身不好,沒能成為兩榜進士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恐怕入閣的就不是張四維,而是他方逢時了!

  也就是這樣久浮於宦海的文武兼備的大佬,怎能看不出陶朗先的小心思?

  誠然對方也是一位正三品的封疆大吏,可相比之在朝堂上諸多老狐狸爾虞我詐,坐了太久地方“土皇帝”的陶朗先,很明顯已經墮落不堪了。

  “本欽差從京師遠道而來有些乏了,明日一早再來陶大人商酌要事。”方逢時淡然道。

  陶朗先微微一怔,將已經到了喉嚨處,已經設宴準備宴請方逢時的話,又吞了下去,勉強擠出幾分笑意說道:“那本官就不嘮叨欽差大人休息了。”

  很顯然陶朗先一開始稱呼方逢時是為了套近乎,可誰知道對方卻自稱欽差,明顯是不想和自己虛與委蛇,於是陶朗先隻能幹笑兩聲,就此作罷。

  待陶朗先命布政司左參政帶著方逢時下榻欽差行轅後,便帶著一幹布政司以及濟南府的府官走了,方逢時深深的看著陶朗先那自稱擔憂幹旱與百姓,從而有些彎駝的背影,看向隨行的心腹說道:“告訴何千戶,沒有本官的允諾,不允許任何外人踏入行轅半步。”

  “尤其是女人。”

  晚飯時間,讓方逢時意外的是,陶朗先出乎意料的沒有湊過來,這讓他心中暗道:這人要麽覺得穩操勝券,要是就是自詡海剛峰,不懼別人調查,能從這件事情之中摘出去,可這現實嗎?

  想到這,方逢時心中一動,喚來何千戶,也他商議了半個時辰。

  第二天天一亮,方逢時手腳麻利洗漱完畢,一點也不像是五十出頭,臨近天命之齡的老者。

  吃完早飯,方逢時當即令手下要來糧草、財政的賬冊,順便派人去檢查濟南府周邊的五處常平倉以及各大糧倉。

  山東布政使司的賬冊何其多也,當滿滿一屋子的賬冊擺在自己麵前時,方逢時並沒有親自查看,而是喚來幕僚與招募的賬房先生,讓他們漫漫查看。

  方逢時聽著整個屋子裏連綿不絕的算盤聲,他端起手下遞來的茗茶,看向下手有些坐如針氈,表情陰晴不定的陶朗先,突然問道:“為何整個山東沒有看見官吏們組織百姓興建水利打井蓄水?”

  方逢時言語之中,不乏帶有嗬斥的語氣。

  因為作為主管一省民生的封疆大吏,居然連最基本的水利都能遺漏,這不符合常理。

  聽見方逢時這般詢問,陶朗先官服衣袖下的右手不禁攥出了幾分汗液,麵露凝重道:“欽差大人有所不知,隨著奴兒幹都司的平複,倭洲朝鮮的擴土,到處都缺少移民,而我們山東就從未了輸出移民的人口之地,根據地方官吏的匯報,我們山東在這兩年足足少了十分之三的百姓……”

  “這和你沒有興建水利有什麽關係?因為少人就放任不管?”方逢時有些不悅,覺得陶朗先在這裏左顧他言。

  陶朗先見方逢時語氣有些不善,於是連忙解釋道:“欽差大人誤會了,請聽下官說完,因為山東百姓大量的輸出,致使本地的勞役加重,山東的百姓也不知為何,現在一聽見官服要阻止幹活,就感覺惶恐,說什麽都不願意去。”

  “而其中更有甚者,一定逼急了,他們幹脆舉家直接移民……”

  眼下反正朝廷鼓勵移民,此處老子幹的不爽,大不了冒死舉家移民至奴兒幹都司!

  現在坊間皆有傳聞,奴兒幹都司的漢人移民不知道有多舒服,有朝廷為他們建的木屋當家,前五年還有三年能夠免除賦稅,後兩年更是減半,而且沒開墾十畝荒田,就能留下一畝自種,這種好事誰不眼紅?

  陶朗先說完,偷偷觀察著方逢時的表情,見他隻是微微皺眉,卻沒有提出質疑後,不禁鬆了口氣。

  其實陶朗先並不知道的是,方逢時的心中要遠比表麵要沸騰。

  此時的方逢時恨不得指著陶朗先的鼻子喝罵他,是不是將老夫當做傻子糊弄!

  眼下大明並不缺錢糧,從倭洲運往的白銀、以及朝鮮遼東的大量鐵礦銅礦,還有安南的銅礦。

  無一不在表明,隻要你給錢,還怕沒人幹活?

  更何況因為山東臨近北直隸,倭洲朝鮮的俘虜,也有大批量的供給山東地方,這怎麽還會缺人?

  方逢時雖然滿腹質疑,麵上卻仍不動神色的問道:“水利無人暫且不說,那本官且問你,今年大雪推遲,眼看著春滿花開即將春耕,為何你至今還沒放糧?”

  方逢時可是曾在廣東時任兵備使時,親自下田耕種過一段時間,沿路看見草根樹皮都幾乎不可尋見時,就已經明白,眼下山東的百姓已經瀕臨餓死之境,再不放糧恐怕天災人禍齊至,又生山西舊事!

  麵對方逢時的質問,陶朗先心中一緊,麵露苦笑道:“欽差大人有所不知,早在月旬前本官就已經吩咐下麵的官吏開倉放糧,可前來排隊的百姓實在是太多,因為隊伍太長,從而引發了械鬥衝突,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下麵的刑房就已經處理了二百多名屍體,以及一百五十幾名參與人員。”

  “好好的朝廷善政變成了惡事,這實非本官願意看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