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701廠(二)
作者:小山之土      更新:2021-04-25 15:21      字數:3420
  劉湯姆回到水電站後開始按照會議內容給製造總部和人力資源部處打報告,製造總部的報告基本上就是摘抄會議紀要,人力資源部的報告主要提出分配人員--10個人,要求政治可靠,最好是退伍軍人,有不嚴重的殘疾也行,其中一部分要求有玻璃器技術,可以先到玻璃廠學習。

  幾天之後,人力處發來了回件,給了20個候選人,全部是退伍軍人,其中一部分已經分配了工作,不過隨時可以調職。劉湯姆拿上文件去找楊聰,楊聰正在玻璃廠,劉湯姆給他看了檔案,提出把這20個人都派到玻璃廠進行培訓,楊聰翻了翻檔案,直接拒絕了。

  “你這真成了殘疾工廠了!20個人裏有8個手殘疾的,剩下12個腿腳都不利索,幹玻璃工的一隻手怎麽行?”

  “這些人不是比較可靠嘛,再說他們總要安排工作的。”

  “先安排這12個手沒毛病的來吧,那8個你自己看看安排點別的事吧。”

  劉湯姆跑去找王博,確定了半個月後提供幾台專用機器,終於又派出去2個手殘疾的學習小型煤氣爐的操作,又跑到企劃院申請使用鎢絲。鎢絲不是一級管控物資,但鑒於南非的鎢礦少,喬淡客隻給批了100米,還要求一定要節約,“有剩餘的一定要交回”。劉湯姆心想這東西出來了還能再還給你?頂多是把舊燈泡裏拆下來的廢鎢絲還給你。順便又要了幾個壞燈泡準備試生產--不但新燈泡是二級管控物資,壞燈泡也是二級管控物資,連打碎的燈泡都被收集起來放在一個小木盒子裏。

  又等了兩個星期,終於需要的設備到貨了,人員也培訓完畢,劉湯姆約了楊聰來試生產。由於這東西從來沒人做過,所以首先由楊聰操刀做第一個,劉湯姆拿著書在旁邊協助。

  第一步是拆掉燈頭,用烘爐加熱燈頭,要求加熱到200度,等燈頭上的焊錫化了,就把焊錫摔出來,然後用一個比燈頭略粗的鐵管套住燈頭,把燈頭掰下來。由於溫度很高,需要帶隔熱手套和墨鏡。楊聰試了幾下,成功的拆下了燈頭,燈頭裏有殘留的焊泥,劉湯姆安排工人手工清理幹淨。

  第二步是接抽氣管和在泡殼打孔,先用鋼銼把原來封死的抽氣管割斷,再把抽氣管端部在噴燈上旋轉加熱,同時拿一根和抽氣管同直徑的玻璃管也在噴燈上旋轉加熱,當都加熱到紅熱狀態的時候,迅速將兩者進行吻接,要求接在同一中心線上,接上後對吻接部位再旋轉加熱幾次,以保證接好,隨後在後加的玻璃管另一端吹一口氣,保證玻璃管內部通暢不堵塞。接好以後,用手指堵住排氣管口,將燈泡頭部向下加熱燈泡頂部,玻璃融化後,燈泡內的空氣膨脹會在頂部壓出一個小泡,此時用一隻鎢鋼錐子插入氣泡並擴大開孔到筷子粗細,孔就算開好了。

  第三步是掛絲,先要處理鎢絲,把鎢絲在磷蒸發消氣劑中浸泡一分鍾,然後烘幹,這一工作已經提前一天做好了。用鑷子把燈泡裏的廢絲取幹淨,並把導絲上的夾絲鉤撥開,再用鑷子把新鎢絲送入燈泡,先掛上2個掛鉤,然後把鎢絲兩端固定在導絲上,最後用小鉤子把鎢絲掛到剩餘的掛鉤上,並調整掛鉤,使鎢絲展開、繃直。這個過程手法很重要,不能亂夾鎢絲,要夾鎢絲的端頭,防止鎢絲中間被夾傷後折斷。楊聰手忙腳亂了半天才算弄好,出了一身白毛汗。

  第四步是封口,用噴燈同時加熱燈泡頂端的孔和一根玻璃管,到燒紅時,用玻璃管在孔上封一圈,這樣一圈一圈的逐漸封完,封的時候要注意厚度,封的部位太薄了強度不足,抽氣的時候會爆炸。等全部封好後,還要再加熱開孔部位,等變軟後從排氣管向燈泡內吹一口氣,開孔部位就會恢複圓形。最後,把抽氣管的端頭用噴燈燒一下,使玻璃截麵變圓滑,這樣可以避免抽氣的時候劃傷橡膠管。

  第五步是抽氣,先要用驗紋器檢查燈泡,這是一個裝有燈泡的燈箱,在強光下仔細觀察泡殼和芯柱上是否有裂紋,有裂紋的會漏氣,就報廢了。檢查無誤就可以抽氣,抽氣台配有舊時空帶來的真空泵,使用舊時空帶來的橡膠管接在排氣管上抽氣,抽氣管路中還加有五氧化二磷,用來吸收燈泡裏的水蒸氣。接上膠管後開始抽氣,2分鍾以後,用火花顏色器檢查燈泡,看是否有砂眼、裂紋及漏氣現象,如有問題燈泡隻能報廢,沒有問題就接著抽氣。抽到15分鍾時,放下抽氣台上方的烘箱對燈泡進行加熱,烘箱溫度400-500,加熱2-3分鍾,這是為了盡量將燈泡內的空氣及水蒸氣排空。抽氣時間結束,抬起烘箱,蕭白朗左手帶上隔熱手套,右手拿起切割器,切割器是個雙噴嘴的噴燈,可以同時從兩側對排氣管加熱,蕭白朗一邊加熱一邊旋轉燈泡,使排氣管均勻加熱收縮,最終熔成實心脫落。最後用火花驗色器再次檢查燈泡是否漏氣,燈泡隨玻璃材質不同會呈現綠色或藍色,但不允許出現粉色或紅色。

  第六步是閃光、老練,將裝好的燈泡接到電源上,從220V逐步升高電壓到380V,燈泡中的殘留空氣會發生氣體放電現象,發出藍色的輝光,隨後鎢絲上的消氣劑開始反應,逐步吸收殘留氣體,藍色輝光逐漸消失。如果藍色輝光不消失,說明燈泡裏殘留氣體過多,通常是因為消氣劑不足或者發生了漏氣,這種燈泡是不能用的,必須返工。

  第七步是裝燈頭,先要準備焊泥,用1斤酒精拌3-4兩蟲膠漆,再稀拌三分之二的石膏粉,三分之一的鬆香,四分之一的孔雀綠,把拌好的焊泥塗在燈頭內,要塗的均勻,避免多餘的焊泥粘到芯柱上,否則燈在工作的時候由於溫差芯柱可能會炸裂。把燈泡裝入燈頭,並把燈泡的外導絲穿入燈頭上的焊片中,隨後將燈放到烘箱上烘烤,烘箱溫度約200度,烘烤4-8分鍾,當孔雀綠變為黃褐色時,即可取下燈泡。

  第八步是焊錫,用焊錫把燈泡外導絲焊到燈頭的焊片上,這部分要用到電烙鐵和焊錫鬆香,劉湯姆對這個在行,順手就做了。

  最後一步是檢驗,首先要做扭力實驗,確保燈頭不會鬆動,然後做燈泡的絕緣測試,用搖表測試絕緣電阻。做這兩項測試的時候都要帶手套和防護麵具,否則萬一燈泡爆炸就會搞個滿臉花或者一手血。這些因為涉及用電,都是劉湯姆帶工人做的。檢測通過仍然不算成品,要在盒子裏放置5天作為穩定期,之後再做一次測試。

  至此,一隻再生燈泡就算生產出來了,劉湯姆和楊聰的運氣不錯,第一隻燈泡一次成功,不過這隻燈泡的壽命不得而知,因為燈泡生產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燈泡壽命,比如鎢絲在安裝中受損,局部變細了,這隻燈泡在使用中變細的部分很快就會斷掉,但他們沒有辦法檢查,隻能盡量改進生產工藝和工具,盡量不損傷鎢絲。此外,泡殼和芯柱也可能會出問題,比如有極細微的砂眼漏氣,這種情況也會造成鎢絲很快斷掉。成規模生產的燈泡會間隔一段時間抽檢幾隻燈泡,做全壽命試驗,就是一直點亮,直到鎢絲斷掉,這樣可以了解一批燈泡的壽命情況,他們可沒這個條件,現在就這一隻燈泡,於是這隻燈泡被通上了電,派專人看守進行5天老化試驗(也就是跳過了5天穩定期直接做老化試驗)。

  5天之後這隻燈泡令人振奮的仍然亮著,劉湯姆認為可以了,畢竟1000小時老化要花42天,劉湯姆認為讓一個廠子10幾人幹坐一個半月未免太浪費了,於是宣布第一隻燈泡生產成功,這隻燈泡隨後被拆下來,裝到一個專門訂製的精致木盒裏,送往委員會報喜。

  “燈絲廠作為共和國第一個照明燈具工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首次實現了電力照明設備的生產,解決了眾多不能使用煤氣燈的工作環境的照明問題,其中南華的海軍受益最多。在解決再生燈泡的生產過程中,機械及玻璃工業部門設計、生產各種配套設備十餘套/件,培訓工人十四名,為電力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燈泡生產技術不但解決了電力照明設備的生產問題,也為未來的電子管工業奠定了基礎”(《電力工業發展史。照明工業卷。701燈絲廠》

  再生燈泡的生產受到委員會的大力讚揚,盡管再生燈泡和全新燈泡差距還很大,生產中使用的鎢絲也來自舊時空,但它畢竟解決了照明燈具的替換問題,每隻再生燈泡隻需要使用幾毫克的鎢絲,1公斤鎢絲就能生產幾錢隻燈泡,而當初穿越時電力部門攜帶了幾十噸的鎢絲。委員會批準燈泡廠即日投入生產,預期產量為年產再生燈泡5000隻,並逐步開發全新燈泡。由於電力工業為保密性質,燈泡廠名稱不公開,應劉湯姆的提議命名為701廠,該廠設於大同火電站附近,編製14人,全部為退伍軍人。隨後燈泡廠即開始進入小批量生產,一個月後,產量達到日產再生燈泡20隻、月產600隻左右的水平,成品率超過90%,南華終於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燈泡供應。隨著燈泡供應條件的改善,燈泡變為三級管控物資,企劃院對使用燈泡的數量從1500隻放寬到4000隻,很多以前想使用燈泡而無法獲得大量配額的單位(如學校)終於獲得了一定數量的配給,不過這意味著學生們可以上晚自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