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一切為了傳承
作者:吾禦      更新:2021-09-07 16:30      字數:2109
  荀子依舊生活在蘭陵縣蘭陵山上的那座問道廬中。

  他今年已經九十八歲高齡。

  在這個時代算得上活成了人瑞。

  除了雙眼有些老花,頭發全都花白了之外,荀子幾乎和十年前沒有多少區別。

  易承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坐在竹林小院的躺椅上,聽三個年輕人給他念《勸學》一篇。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雖是晚秋,可天氣還未寒冷,坐在竹林下,聽少年人的朗朗讀書聲,是一種享受。

  張良和易承雖然在張叔的接引下到了竹林旁,可兩人都十分默契的沒有打斷那三名少年念書。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一炷香之後,三位少年終於將《勸學》念完。

  “博懿、萩風、文昌,這《勸學》是為師寫給你們的,你們可知整篇之中,為師最想要你們記住哪一句?”荀子開口說道,他的聲音雖然蒼老平緩,但卻似乎有種積澱的厚重力量。

  三名少年人麵麵相覷,最後還是為首的一個少年老實答道:“弟子不知,還望先生賜教。”

  “乃是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從躺椅上要坐起身,一名少年趕忙將其扶起,“人,活一世,不可止步不前,須一生都不斷學習,如此,才終能有所建樹。”

  三名少年都似懂非懂的點頭稱是,荀子又寵溺的摸了摸他們的腦袋。

  這時候張叔才從竹林旁的道口走出來道:“老爺,子房先生同一位小友前來拜謁。”

  荀子一聽張良來了,眉眼中滿是笑意道:“快讓他們進來。”

  張良和易承這也從竹林後走出來,朝荀子作揖行禮。

  “無需客氣,子房也有許久沒來我這了。”荀子和煦地笑道。

  “學生有愧。”張良低頭頷首道。

  “欸,你們年輕人都忙,為師能理解,這次子房來了,正好,此次為師打算把這道門理綜明派門主之位傳與你。”

  張良有些驚訝,趕忙說道:“學生才德何堪任門主之位。”

  荀子擺了擺手道:“縱觀我教授的千餘弟子,子房乃是最有資格擔任下一任門主的,此事我已有決斷,無需再言。”

  見張良還有話說,荀子正色道:“幾十年前,老夫便將明派門主之位傳於韓非,可惜韓非遭人陷害亡故,不得已才重任門主,如今已經三十餘年矣,老夫老了,不知哪日便會罷去人寰,既然委任與你,莫要推辭。”

  張良隻好頷首稱諾。

  荀子又將目光轉向張良身旁的易承,看了兩眼後才對問道:“這位是...?”

  “這位乃是弟子的結義兄弟,燕枝。”張良回答道。

  荀子又上下仔細打量了易承一眼,眯了眯眼睛道:“老夫且記得,十多年前你帶來一個叫荊赤的年輕人,老夫初看此人,竟覺得他們二人有些相似。”

  “這....可他們二人長相完全不同...”張良迷惑的問道。

  “哈哈,老夫說的並不是長相,而是...感覺。”說罷,似乎荀子自己都覺得談論的有些可笑,便岔開話題道:“既是結義金蘭,那有些事就不用瞞著了。”

  荀子轉頭對著張叔指了指那三名少年並揮了揮手,張叔心領神會,便領著那三名少年退了下去。

  “子房此次前來,是為了始皇帝焚書新政一事吧。”荀子在竹林下負手而立道。

  “正是,師尊也知曉此事。”

  “蘭陵縣的縣令已派遣衙役來了三次,為師雖遠離塵世,可名聲在外,難免會被一些宵小盯上。”

  張良麵色凝重,“他們敢對師尊不敬?”

  荀子笑了笑道:“現在還沒有,不過日後可難說,上一次那幾個衙役上門時就說始皇帝敕令,禁止談論詩書,而且除了秦紀醫藥卜筮和農家經典之外、其他諸子書籍,要一律上繳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者,處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師尊將書繳了?”

  “哈哈,老夫愛書如命,怎會繳書?”荀子臉上的笑容淡去,“老夫將府上所存的六百餘卷諸子百家所著之書,連夜轉移到蘭陵縣東一處府邸的地窖中,並讓人偽造抄錄了一些書籍,後再交由官府焚毀。”

  張良點頭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師尊所作決定甚妥。”

  荀子嚴肅道:“雖說我等習的是道門理綜之學,可常懷孔孟之心,更願如門中始祖所說,博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雖然諸子百家的學說與我等不同,可其中也不乏針砭時弊、見解獨特之語,一概而論,一火焚炬乃是酷毒政令,不可愚忠遵守。”

  “師尊教誨弟子不敢忘。”

  荀子慈愛地看著張良,“老夫一生近百年,一切皆為道門理綜之傳承,所收弟子中,當屬子房你最是聰穎,道門理綜傳給你,為師也放心了。”

  “師尊...”張良的眼眶微微發紅。

  荀子看了看易承道:“這位燕枝兄弟,老夫還有些門中秘事要與子房交代,你且在此稍等。”

  易承點頭稱喏,荀子便由張良攙扶著朝竹林後的書房走去,看樣子這一對師生是要說一些悄悄話。

  見他們兩人進了竹製小樓,易承就找到旁邊一個小蒲團坐了下來。

  問道廬的景色很美,青石路,竹製房,遠處還有黛瓦青磚的屋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其中,作為世外隱居之所很不錯。

  有時候,易承很羨慕這種恬靜的隱居生活。

  在見過司徒玄空在峨眉山上的隱居生活之後,易承也想過,如果有機會的話,自己似乎也可以進山隱居一段時間。

  躬耕田野,簞瓢素飲,雖然清苦,但有種遠離世俗的清淨感。

  可惜手腕上的倒計時,是鎖住易承的枷鎖,每一次的重生,每一次不確定的時間,都讓他沒有辦法用一個現代人的手段真正影響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