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嶄露頭角的李斯
作者:吾禦      更新:2020-05-02 01:44      字數:2187
  事實上,戰國人對於信息的反應非常遲鈍。

  在這個見麵用車馬,交流靠書信,一生隻夠愛一個人的年代,大部分的信息交流都很遲緩。

  而易承這個見識過信息爆炸時代的現代人,猛然被丟在了這個時代,無論過去了幾輩子,他都不能完全適應這個時代低效的信息傳播方式。

  好在這輩子重生成了皇子,這讓他終於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信息。

  這與個人努力無關,隻與出身有關。

  前十輩子,易承重生的都是些地位低下的無名之輩,就算是奮鬥一生,裂土封侯,也不過執掌一方而已,同那些皇親貴胄所能得到消息相比,依舊匱乏。

  現在他身為皇子,雖不是皇帝,但也依然可以享受到龐大的信息來源。

  當他這個有心人,經過大量信息收集以及抽絲剝繭之後,他所能得到的信息就遠比他前十輩子得到的都多。

  蒙家人乃是隱張一族,當初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易承其實也很驚訝。

  誰能想到,三代仕秦的蒙氏家族居然是張家人。

  一想到蒙恬蒙毅,這一文一武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充當嬴政左肩右膀的人是張家人,易承就覺得脊背發寒。

  通過這幾年的收集,他了解到了許多張家不為人知的信息。

  當年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臨陣換帥,將廉頗換下,趙括升任主帥,這其中並不是秦國使了反間計,而是張家人發動了在趙國的棋子,由張嗣等九名重臣聯名上書,這才讓趙孝成王做出了如此決定。

  這個決定也直接讓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軍卒,從而使得趙國自此一蹶不振,退出戰國爭霸的曆史舞台。

  再往前一些,當年楚懷王被擄入秦,秦國借機割巫、黔中之地,也是張家人的傑作。

  後來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郢都,根據易承所得知的情報,郢都守軍之中,有兩名將軍就是張家人,在守城戰的關鍵時刻,是那兩人下令大開城門,將秦軍放入城中,這才造成了郢都被破的後果。

  而屈原也是得知此事之後才投江自殺。

  當曆史掀開了隱藏在黑暗下的麵紗,易承就漸漸看清楚了一個無比真實的真相。

  曆史是由成功者書寫的,也是由張家人書寫的。

  自從六十年前,張家族長張天啟說出張家要扶持秦國為大這句話之後,張家人就在無時無刻不在以這句話為行動綱領而行動。

  他們城府極深,目光長遠,布局老辣,更有著強大的恒心與耐力。

  他們的所作所為,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扶持秦國成為這個世界大一統的國家。

  有時候,易承真的不知道張家人付出了這麽多究竟能得到什麽回報。

  從他跟嬴政這些年打過的交道來看,嬴政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張家的存在,在他看來,秦國的勝利歸功於商鞅變法,歸功於秦人善戰,歸功於秦國強大,而不是歸功於其他外力。

  這就讓易承覺得非常奇怪。

  扶持一個皇朝,卻不讓這個皇朝的最高統治者知道自己是最大的功臣,建國之後,家族得不到任何封賞和賞賜,這難道就是偉大的人道援助主義精神?

  從他第八世重生成張家人的經曆來看,顯然張家並不是什麽樂善好施之輩,他們是實用主義者,更是野心家。

  他們的每一次行動,都有其目的性,他們也從不做沒有意義的事。

  根據易承的猜測,張家之所以扶持一個國家稱霸,更為深層的原因,可能就是張家人感受到了連年征戰的社會環境並不適合家族的發展。

  他們希望擁有一個更加穩定的社會環境,而一個大一統國家的穩定性,從大禹時代就被證明行之有效。

  “陛下已經定下了此次出征的將領,蒙驁為主將,麃公為副將,打算趁魏無忌去世之際攻打魏國的雍丘上陽之地。”一名身穿紫色袍服,頭戴大夫帽,蓄著一撮八字胡的青年男子正坐在廳堂前一口一口地喝著茶。

  “順理成章之事,陛下覬覦東郡之地已經很久了,信陵君一死,東郡之地的守備必將急轉直下,此時進攻,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易承也啜飲一口茶水道。

  “我收到信件,五日之後,齊王的車隊便會抵達秦國,到時候秦齊會盟,老師和韓非也會來。”八字胡青年有幾分感慨地說道,“自我入秦以來,也有六年不曾見過老師了。”

  荀況和韓非要來秦國。

  對於這個消息,易承其實早在兩個月之前就已經知曉。

  荀況現如今是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官拜大司空,又以《荀子》一書名揚天下,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鬼穀齊名的道門理綜的弟子,以智慧淵博著稱。

  韓非也素有少年天才之名,今年區區十六歲,就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道的“勢”集於一身,在糅合了道門理綜流傳下來的《道門理綜戰國策》一書後,獨創五蠹之說,提倡以法為教,荀況不顧弟子們反對,早早就將道門理綜的門主之位傳與這個十六歲的少年,齊王盛情留韓非在齊國為官,可韓非卻一直沒有接受。

  “聽說齊王看中了秦國的高產水稻和麥苗種,此次會盟便是要來取種,當初我門門主李長安用二十六年時間培育出高產種子,在秦國種植之後收獲頗豐,後太守李冰在蜀地推廣種植,更是惠及巴蜀,聽說蜀地一石粟米不過十個錢,自穆公來,秦國從未有過如此糧價,實乃天之大幸。”李斯侃侃而談道。

  聽到李斯提到自己過去的功績,易承搖頭輕笑。

  第十世,自己花了二十六年雜交培育,總算是弄出了一批高產作物,特別是雜交水稻,他曾經深入田間,一茬一茬,親耕上百畝試驗田,這才弄出了畝產接近九十斤的水稻,當然,戰國畝小,三畝半才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一市畝,換算一下,差不多也就是一畝三百斤的樣子。

  這和後世動輒論畝產千斤的雜交水稻相比,還是差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