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國之柱石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50      字數:2160
  乾隆接著道:“昔日孔子到衛國,冉有駕車,問夫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教之。意思就是國家人口眾多了,要讓百姓日子過得好起來,再教會他們詩書禮儀。”

  “管仲也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孔夫子和管仲的話說得對不對?朕要說,很對!但那是以前。”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歲歲年年隻是麵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裏刨食。一手種田的技藝,祖傳父、父傳子。不拘好壞,但有一口飽飯吃,就心向教化,安居樂業。”

  “而到了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時移世易,這世界早已經大不相同了!學術、技藝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你們都見過不少西洋貨了,遠的不說,朕問你們,就是這個東西,”他掏出懷表略揚了一下:“是父子、爺孫口口相傳能造出來的嗎?更不要說各種機器了!”

  “若是百姓隻知道守著土地刨食,讀書人隻會憑著八股製藝去考取功名,再過些年,慢說想過上好日子,隻怕連窮日子都過不安生了!”

  “正因為如此,國家才大力興辦新學,讓士子們不要都鑽到四書五經裏,還要有人學技藝,學習和研究實用的學問。”

  “何為實用的學問?《九章算術》、《水經注》、《齊民要術》,還有前明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這些都是。”

  “過了這許多年,現今這樣的學問就更多更新了,涉及天文、地理、算學、農礦、工程、商學、兵學、醫學等等不一而足,哪一樣都是經世致用的學問,對國家百姓都至關重要。”

  “就說以上說的這些書,成書晚的也有上百年了,早的有上千年了,卻一直坐著冷板凳,沒有士子願意去讀它們,為何?”

  “就為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隻有死讀四書五經,苦練八股製藝才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

  “現在朕要說,這條路現今已經成了死路,再也走不通了。不是說四書五經不用去學了,而是說僅學這些已經遠遠不夠了。”

  “《管子》書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意思原本是士農工商四民無分輕重,都是國家的柱石之民,是國家的根本所在。”

  “可到了後來,竟成了區分貴賤尊卑的依據,真真是荒唐可笑!今日朕就要在這裏為此言正名,以前國家是以農為本,今後,農工商皆為國家根本,無分貴賤!”

  “自今日起,廢除朝廷一切捐納,著為永例!如此做,不是朝廷言而無信,朝令夕改,而是要明明白白告訴世人,若是學問好,能為國家百姓實心做事,就可以學而優則仕。”

  “若是學問不好,也不必費心鑽營,種地的把地種好,做工的把工做好,行商的把商行好,就如同有了功名一樣,國家一樣愛重你,不會讓官吏隨意折辱你!”

  “王陽明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積習難改就會致使積弊叢生。”

  “朕要在這裏曉諭諸臣工,若還顧惜這頂戴袍褂,就要切切體念朕銳意變革之決心,勿要再重名節而輕實務,狐疑觀望,甚或陽奉陰違。”

  “轉過年,朝廷還有一批新政要頒布下來,都察院十三道都察禦史盡數裁撤,向各省委派人員,成立都察司。”

  “各省都察司人員比以前多出十倍不止,與省裏不相統屬,隻要是省內事務,無論軍政、民政,無論鹽務、漕運,也無論宗人府、內務府,滿員還是漢臣,均在都察之列!”

  “望諸臣工實心任事,好自為之,朕說到這裏,誰還有話說?”

  站在前麵的訥親靈機一動,拱手道:“啟稟皇上,奴才有個想頭,可否將皇上剛才的訓誨整理出來,就取名為《禦駕南巡聖訓》,呈皇上禦覽後,刊在邸報上,昭告天下?”

  這正合乾隆的意思,於是道:“準了,就由你來整理。”

  見眾人再無話,乾隆問道:“學部分司郎中可來了?”

  “臣在!”有一名中年官員走到中間跪下叩頭道:“學部江蘇分司郎中,臣姚德年恭叩聖駕!”

  “平身。”

  待他起身站了,乾隆道:“姚德年,朕在京時就聽明安圖說過,江蘇的新學堂辦得很好,堪稱典範。這有賴於通省吏員的上下一心,你學部分司也功不可沒。”

  “明日起這江南貢院交由你接管,朕要在這貢院再建一所大學堂,規格和京師大學堂一樣,就叫江南大學堂。”

  “大學堂隸屬學部,你即日行文給明安圖,就說朕的旨意,讓學部及京師大學堂即刻差人來江寧,實地查勘規劃,詳細寫出條陳奏上來。”

  “年後即讓工部來人畫圖樣,籌備建造。江南大學堂建好後,很多江南的士子就不用大老遠的北上到京師讀書了。”

  姚德年見皇上說罷,思量著問道:“皇上,明年是已未會試之年,因還沒有明詔是否開闈,若要開,這貢院改了大學堂……”

  “你隻管按朕的旨意去做,其他的事情,朝廷自有主張。”

  “臣領旨!”

  第二日,乾隆攜江寧所有七品以上官員隆重的去祭拜了明孝陵。

  之後的幾日,奉著皇太後去雞鳴寺上香,又登了紫金山,遊了秦淮河以及江寧各處的風景名勝,乾隆照例抽出幾日時間看了綠營、學堂、集市及各類作坊。

  如同在杭州一樣,按照訥親擬出的名單,召見了一些休致回籍的老臣,還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去城外看了幾處農田及水利工程。

  轉身間就到了十一月底,皇太後對乾隆道:“咱們出來也有些時日了,眼瞧著就要進臘月了,再不回轉,怕是年前趕不到京師了。”

  “真要在這過年,擾得地方上的官員也不安生,忙了一年,誰個不想鬆緩鬆緩?不如咱們這就回吧。”

  乾隆道:“成,既然皇額娘如此說,兒子明日就吩咐下去,咱們後日起程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