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半年之惑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50      字數:2173
  慶豐進來見過禮,乾隆賜了坐,問道:“這些天,可有英吉利國商船運來的,學部明安圖收的貨物?”

  “回主子,”慶豐道:“有的,幾十口大木箱子,十幾日前卸在碼頭上,奴才已經差人運到庫房裏好生存放。因之前沒有收到部文,奴才已經有公文遞到部裏,請示如何處置。”

  “好!”乾隆聽了興奮的道:“你明日去找水師參將劉國玉,將木箱悉數裝到朕的禦船上,你二人親自監督,搬運時務必仔細著點兒。”

  “以後會陸續有貨物自英吉利國運來,隻要是有學部明安圖收的,不必再行文谘詢,直接用海船妥為轉運到天津府港口,然後再報明侍郞。”

  “嗻,奴才遵旨。”

  接著乾隆又問了一些海關上的情況,那慶豐當然是揀著好的說,乾隆素知內務府派到各稅關上官員的所作所為,正所謂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也懶得聽他多說。

  讓慶豐退下後,接下來要見的就是潘啟了,這才是他最想見的人。潘啟不是官員,因擔心他不熟悉覲見的禮儀,乾隆命孫靜直接將他帶進來。

  進來的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個子不高,身材瘦削,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雖然神情有些惶惶然,但仍掩飾不住精明和幹練。

  從半年以前兩廣總督衙門的人找到自己後,潘啟一直處在迷惑不解之中。

  他自幼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十幾歲就去給船老大當雇工,因吃苦肯幹,得到船老大的認可和欣賞,慢慢把他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舵手。

  後來,憑借著自己豐富的航海經驗,他冒著驚濤駭浪和被海盜搶劫的風險,三次駕船南下呂宋,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給大呂宋國(西班牙)、英吉利國、博爾都噶爾(葡萄牙)等國商人,獲利頗豐。

  閩南有句俗語:“行船走馬三分命”,說明了在海上航行的危險性。有了一些錢後的潘啟放心不下家裏的父母妻兒,決定不再出海販貨。

  今年在老家過完了年,就隻身來到廣州,在一個陳姓同鄉開的洋行裏經理事務。生意正做得順風順水,不成想四月裏兩廣總督衙門的人找到了洋行裏。

  當確認完他的身份後,卻也十分客氣,並沒有為難他。隻是私下裏告訴他,洋行裏的生意可以照舊做下去,但不能離開廣州,因有旨意,讓他九月啟程赴寧波候旨。

  從此以後,就有十幾個人分作兩班,白天晚上的和他形影不離,連去茅房都得幾個人陪著,嘴上說是保護他,其實更是怕他逃了。

  開始幾天,潘啟是大惑不解,又驚懼不已。他壓根不相信皇上會有空理會他一個市井小民,可是看總督衙門的人鄭重其事的樣子,又不容他不信。

  後來又以為是自己不小心得罪了什麽人,有仇家找了官府來整治自己,可是轉念一想也不對。

  堂堂的總督衙門,若是想要整治自己,隨便出個牌票,拿了就送進大牢裏,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又犯得著如此客客氣氣,大費周章?

  八月裏,總督衙門還專門派出了一票人陪他回老家過了中秋節,然後辭別了父母家人,到漳州上了海船向寧波來了。

  九月中旬就住進了寧波道台衙門,到如今已經四十幾天了。聽說是奉旨候見的,又聽了兩廣總督衙門的人撂下的話,道台不曉得他是什麽來路,自然是不敢怠慢。

  每日裏好吃好喝的款待,白天夜裏也是幾個人寸步不離他的身邊,活像個不戴枷鎖的囚犯,真是把他悶煞!

  平日裏就盼著皇上早日來召見,好解開堵在心中半年多的疑團,今天突然聽說皇上召見,心中反而惴惴不安起來,有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

  當看見侍立在門口的公公打開房門,作出請的手勢讓自己進屋時,他的心仿佛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

  小老百姓蒙皇上召見,得窺天顏,以前隻在戲詞兒裏聽過,他作夢都沒想過自己會有這一天。

  因皇上沒有旨意,孫靜也沒敢自作主張的教他覲見皇上的禮儀。

  潘啟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半低著頭,乍著膽子走進來。因屋裏沒有別人,眼睛瞥見一個人的兩條腿,估計一定是皇上了。

  他走到離皇上幾步遠處,雙膝跪下,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顫顫的說道:“草民潘啟叩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說罷,將頭伏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動不敢動。

  誰知他話音剛落,頭頂卻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嗬嗬嗬嗬,你這詞兒定是戲文裏學來的。不過,朕聽來也頗有趣,起來吧,賜坐。”

  潘啟聽了皇上的笑聲,本來心裏稍覺輕鬆,聽皇上讓自己起來,還要賜坐,心又一下子縮成一團,慌慌的道:“草民……草民不敢。”

  “誒,”隻聽得皇上溫聲說道:“朕找你來是說事情的,你這樣伏在地上,不好說話,起來坐吧,莫要辭了。”

  潘啟這才遲疑著起身,在邊上的椅子上搭個邊坐了,卻不敢抬頭直視皇上,仍舊是低眉頷首。

  乾隆道:“潘啟,你還曾用名潘振承,字遜賢,康熙五十三年生,朕沒記錯吧?”

  潘啟原本有些疑心是不是皇上找錯了人,或者是總督衙門的人弄錯了,現在當麵聽皇上這樣說,那是再也不會錯了,忙躬身道:“啟稟皇上,一點兒沒錯。”

  “嗯,兩廣總督衙門和這裏道台衙門的人沒有為難你吧?”

  “沒有,他們對草民甚是客氣,照應得也很周全。”潘啟畢竟幾次出海遠行,和洋人做過生意,大風大浪裏闖過來,也是見過世麵的。經過最初的惶恐,已經漸漸的定下神來。

  “你現在心中一定有兩個最大的疑惑,一是茫茫人海,朕怎麽會知道有你這麽一個人?二是大老遠的從廣州把你找到這裏來,所為何事?朕說得對嗎?”

  “……對。”

  “第一個疑惑就不必說了,有緣千裏來相會,朕能知道你,不止是你的福緣,還因為你確有過人之處,現在隻說這第二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