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兩個炸雷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49      字數:2147
  乾隆接著說道:“將以前的製錢收回重鑄,是因為那些製錢造得太過隨意,就容易讓人生了輕慢之心。”

  “譬如一處庭院,如若打掃得纖塵不染,來院子裏的人也不敢隨意丟棄垃圾汙物,就能夠保持潔淨。”

  “而如果院子裏原本垃圾遍地,來院子的人就會毫不在意,隨手亂丟亂扔,這院子如何潔淨得了?”

  “朕就是想一掃製錢的混亂局麵,提高製錢仿製的難度,讓不法之徒斷了作奸犯科的念頭。乾隆朝的製錢做得精美整齊,後世子孫也沒有憑白收回重鑄的道理,是不是?”

  張廷玉真的沒想到皇上還有這樣的想法,細思之下覺得不無道理,於是就座上拱手道:“聖慮深遠,非臣所能及也。”

  乾隆沒理會他的馬屁,繼續說道:“戶部各省分司還有一個職份,就是核查各省藩庫稅銀征收,銀賬、賬實是否相符。”

  “因為戶部各省分司與省裏不相統屬,做起事來不必瞻前顧後。這樣,就相當於把戶部直接放到了省裏。分司在每省設藩庫,庫銀屬於戶部,與省裏無關。”

  “這樣,就免了各省大老遠的將庫銀押解來京,如遇省裏有災年,戶部需拔銀賑濟的,就由戶部在各省的藩庫直接調用,是不是兩頭都省事?”

  “等將來製出了銀幣,銅錢也足夠使了,百姓也不把銅器當稀罕物了。戶部各省分司負責銀幣、製錢按官價任意兌換,那樣,就再不會有銀賤銅貴了,銀兩與製錢的兌換比例就穩定了。”

  “朕暫時就想了這麽多,在座諸臣工再議一議,還有什麽不妥之處?”

  他這一番長篇大論,把稅、銀、銅、錢說了個遍,論事切中要害,說理絲絲入扣,整個把困擾大清近百年的大問題一總的給解決了,這下徹底把在座的王大臣給驚住了。

  尤其是張庭玉和鄂爾泰,自從雍正十一年,弘曆獲封和碩寶親王,奉旨參與處理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平定貴州苗亂等軍務,這二人與寶親王早晚在一起。

  當時隻覺得他聰明睿智,少年老成,處事練達,辦理軍務頗有見解。今日一見,這位青年天子,對民政竟然也如此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他們自覺得,還真有些不太了解這個風華正茂的新皇帝。

  見皇上發問,允祿看看眾人無話,他在眾王大臣裏位份最高,想是大家都不願搶在他前麵說話,於是他說道:“皇上的這一番長篇宏論,竟把臣聽呆了。”

  “臣真是百思不解,如此繁難複雜之事,皇上怎的就能想得如此周全縝密,環環相扣,臣等真是欽佩之至!”

  雖然知道他的話有奉迎頌聖之嫌,但乾隆心裏還是有幾分得意,見眾人不再說話,他接著說道:“想得好,也要做得好,做得實才行。”

  “這事主要涉及戶部和工部,十六叔、衡臣你們下去和部裏議一下,再發廷寄征詢各省督撫的意思,集思廣益,紮紮實實的擬個條陳出來給朕看。”

  原說隻議兩件事,話說到這裏,就該結束了,單等著皇上說句話,就可以跪安辭出去了。

  可是弘曉見這一頭晌,自己才隻說了一句話,這個議政王豈不是成了擺設?

  雖然十七叔也沒說上幾句話,可他近幾個月來時常生病,精神頭已經不濟了,能硬撐著進宮議事就實屬不易了。

  所以他已經沒了心氣兒,抱定了一個但求無過的想頭,不關自己差事的事情一言不發。

  自己可不一樣,少年高位,不知道有多少宗室子弟眼紅自己。今蒙新皇垂青,如果自己不能有所作為,終究逃不出一個世襲的名聲。

  想到這裏,他趕緊盯著問道:“皇上,夷人的銀幣,我朝尚無法製作,工部也沒有人會造那樣的機器,甚至見所未見,不知接下來該如何?”

  “弘曉問到點子上了。”乾隆讚道:“剛議完了刑名和錢政,這可又是一樁大政了,索性咱們就再議議。”

  “如你所言,”他看著弘曉說:“不隻是夷人造銀幣的機器我朝不能造,你可知道,夷人能造的東西,我朝不能造的還多得是。”

  乾隆正要接著說,隻聽得樂善堂正殿裏的大金自鳴鍾沙沙的一陣響,接著就敲響了鍾點,乾隆便不再說話,端起茶盞品茶。

  一直等到自鳴鍾連響了十下,靜下來以後,他才接著說道:“就說這自鳴鍾,還有這懷表。”說著他指了指放在小幾上的金殼懷表,“我朝能造嗎?不能!”

  “可笑的是,我朝不能造,卻還有人說這是夷人的奇技淫巧,對此不屑一顧,真真是井蛙之見!”

  “殊不知,這小小的表殼裏,有多少個機件?許多機件都比米粒要小得多,還要保證每個都要精密無誤,相互銜接運轉不差分毫。如此,這懷表才能走行準確。”

  “你們可以想見,這需要多高的技藝,我朝有這個奇技淫巧嗎?”

  在座眾人讓他說得無言以對,隻是悶坐著不出聲。乾隆接著說:“興許你們不愛聽,也興許是不敢去想,但是朕必須告訴你們,在很多地方,大清已經落後了!”

  他的話,像一聲炸雷,在眾人的頭頂炸響!這話太刺耳了,尤其是從皇上口中說出來,讓大家一時無法接受。想辯駁幾句,卻找不出話頭。

  圓滑的允祿接了話茬:“不知聖意如何?”

  “大清要開海禁,與西夷諸國通商,還要派員去西夷諸國學習。”

  又是一個炸雷炸響了,這下有了辯駁的話頭,不能再沉默了,鄂爾泰終於開了口:“皇上,我朝海禁由來以久,順治年間五次頒布禁海令。”

  “順治十七年,康熙元年,康熙十七年又三次頒布遷海令,禁止官民出海通商。”

  “聖祖爺曾有口諭:除東洋外不許與他國貿易,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他邊說邊向左側高高抱拳拱手,重複完康熙的話,便放下手,不再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