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這些科研人才的安排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313
  華夏古代的科技發展,主要受到三個方麵的影響比較深,

  其一,便是華夏古代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各民族要更早的進入農耕文明社會。而農耕文明的特性便是相對於同時期其他的文明而言,要更加趨同與穩定,同時這個社會當中的大多數生產活動都是圍繞著農業生產而展開的,人們的各種思想也是更加的偏向與務實性,這就造成了華夏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大多都圍繞與農業和手工業而展開,基本上都是在前人的實用經驗上加以總結,而後再進行一定自己出的改良,在理論方麵要稍顯不足。

  其二,農業文明天生在追求穩定,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時候,同時也有著一定的保守性,特別是在進入了大一統的農業社會後,更加適應與農耕文明社會和朝廷統治的儒家思想開始大盛行,成為至少兩三千年來的上至官方、下至民間的唯一官方顯學,讀書人處於維護儒學的正統獨尊地位便會自然的開始打壓其他的各類學術學說,加上後期的儒學發展開始進入死胡同,越發的趨向於保守、趨向於排他,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東西直接就是歸於一個成語來概括了,而這個成語便是——奇技淫巧!

  如此一來華夏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自然更受限製。

  其三,自然便是在於曆朝曆代的統治者身上,曆朝的統治者處於維護自己統治,國家與社會的穩定,長期的推崇儒學,而且大多數時候都是重農而抑工商的,還有所謂的四民有別長期潛移默化,士農工商。

  真要說起來,華夏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最為明顯,或者說是發展環境最為寬鬆,成果較為顯著的,要朱由楫說來,第一個絕對是非兩宋莫屬。因為兩宋時期正是儒家學說在進入死胡同之前,讀書人最為活躍的時期,各種思想學說競相提出,頗有些百花爭豔之勢,如張載張橫渠的“關學”,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為代表的“蜀學”,呂蒙正開端之“呂學”,王安石為變法而有之“新學”,二程與司馬光為代表之“洛學”,洛學在後麵發展成為程朱理學.....然後還有佛、道之學。

  趙宋之世,提倡與士大夫共天下,而又重農,但是卻不抑製工商的發展,彼時便出現了不少科學發明,以及在華夏古代科學史上比較出名的一些名人、名作。

  其間最為著名的自然非是沈括的《夢溪筆談》莫屬。

  而後世中外所公認的華夏古代四大發明,除了造紙之術以外,火藥、指北針、和活字印刷術,有三個都是在這一時期得到真正運用或者發明的。

  這其中的緣由真要分析起來,絕對是足夠寫一篇專業的論文的,就去多做贅述了。這第二個嘛,自然便是晚明時期了,而且還是難得一見的那種紮堆出現的。

  朱由楫的腦海中因為有著後世學來的各種知識,對於東西方兩個文明的科學發展曆史不說是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額,但是多少也都還是了解一些的,記憶中更是存儲了不少自然科學知識,隻是大多都不成係統,許多都是隻是知道個大概。

  就朱由楫而言,知道的最多的自然科學一個是平時閑來無事的時候在網絡上接觸到的,另一個自然便是上學讀書的時候從課本上學來的,比如初高中時候的生物、化學和物理課本,而且還大多都已經在畢業之後就還給老師了的那種。

  是以朱由楫在見到李之藻、王徵與宋應星等六人之後,並沒有因為他們是當世大明最為傑出的科學人才而露怯,反而因為憑著腦海中那有限的一些科學知識與他們很快便找到了話題,聊得很嗨。當然了,他朱由楫多少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自己在科學技術這一塊除了知識麵稍微占一些優勢以外,其他的比如專業性啥的真不見得能夠比得過他們,所以他更多的隻是負責拋磚引玉,有目的的提出一些問題,來讓他們替自己解惑,引起他們的討論罷了。

  到了後麵,便是連先前已經進了房間,忙活自己的事情去的金尼閣、湯若望這些傳教士們都被吸引了出來,一起加入了討論,提出了各自的觀點,互相爭論。

  到這個時候,反倒是沒有他朱由楫什麽事兒了,如此一來,他到也是樂得輕鬆,自顧的坐在一旁喝著茶水,一邊觀看、旁聽著大家爭論的熱鬧場麵。

  如此的場景,可實在是不多見的。最重要的還是當世的中外一大群人才在自己的王府內互相爭論探討,這算不算的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曆史性集會呢?朱由楫又有些走神的想到。

  如今自己這裏,可以算的上是已經集齊了這個時代最出眾的一群科學人才了,不能說全部,因為此時西方最出眾的西方如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這樣的科學家並沒有在這裏,這讓他多少有些可惜。

  不過很快,朱由楫便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就算自己此時一心想要將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他們招攬至於自己的麾下來也有些不大現實,不說他們遠在歐洲離著大明有著萬裏之遙,以這個時代的的條件就算他們三人願意來,能不能活著抵達大明都不一定呢,而且這些人都是真正的科學家,以自己現在的權勢和地位也沒有辦法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不是。

  所以先不著急,有了徐光啟、王徵、宋應星......金尼閣、湯若望、陽瑪諾......這一群大明本土的科學人才和同時期歐洲的傳教士們集合在自己的麾下,在這個時代的大明而言,已經可以算是科研天團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陽瑪諾似乎和伽利略的關係就很不錯,二人好像是基友,部隊是好朋友來著,等皇兄朱由校即位之後,然後可以讓陽瑪諾寫一封書信找人送回歐洲,替自己向伽利略問問好,然後嚐試著邀請一番。

  做好當下的事情才是重要的。

  朱由楫趁著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在心裏麵想好了對徐光啟、李之藻、孫元化、茅元儀、宋應星、王徵、畢懋康七人,和金尼閣、陽瑪諾、湯若望、郭居靜等22名從周歐洲來的傳教士該怎麽安排了。

  首先,就是將他們大家的住處安排到相鄰的地方,方便他們平時互相往來走動,彼此間可以更好的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至於這期間這群泰西傳教士們會不會趁機傳教,朱由楫也懶得管。

  反正徐光啟、李之藻的王徵早就已經是天主教徒了,就算自己的手下裏麵再多出一幫子天主教徒也無妨啊?更何況,他朱由楫本來也不討厭天主教。

  隻要金尼閣、龍華民他們能夠解決朱由楫說的那幾個問題,哪怕是找到妥協平衡的點,自己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們傳教也是沒問題的。

  第二,自然就是要讓他們中西合作,能夠一起盡快的將金尼閣從歐洲帶來的那7000餘部各類書籍翻譯出來,同時做好分門別類,最後再挑選一些比較基礎一些的命人刊印出來,投放到市麵上去,也算是一種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嘛。

  第三,計劃一下,建立一個專門的科研機構,若是能夠創辦一所這樣的高等學府那就更好了,麵向全國招收一些對科學技術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培養,這才是為華夏的科學技術發展做貢獻呢,他們正好可以擔任老師、教授,那些翻譯出來的書籍也可以挑一些合適出來充作教材。

  第四,既然無論是大明本土的還是從歐洲來到大明的這些傳教士,作為當世難得的科研人才,都有著各自所擅長的一些科學技術,同時也有綜合型的科研人才,自然應該讓他們充分的發揮出這些方麵的才幹來才成。

  而自己一直想要用先進的熱兵器來武裝和訓練大明的軍隊,然後再憑借這樣的軍隊來抵禦蟎清,保衛華夏文明,收複漢唐故土,參與大航海末期瓜分世界的想法也是時候可以邁出計劃的第一步了,還可以用科學技術改變大明,補充華夏文化。

  更何況,用科學技術引導世界文明和科技發展這樣的重任和引領者角色,怎麽能夠放棄呢?怎麽能夠讓歐洲在今後的幾百年間後來居上,不帶著華夏一起玩兒呢?怎麽說,華夏在蟎清入關以前那也是在世界上獨領風騷了好幾千年的時間了,自己作為穿越者不為此做點兒什麽的話,豈不是很給穿越者大軍丟人?

  孫元化、湯若望、畢懋康、茅元儀四人既在曆史上都是以擅長火器的而出名的,朱由楫決定便由他們四人直接替自己負責火槍、火炮,甚至於地雷等熱兵器的設計和製造任務。

  李之藻、徐光啟和宋應星就主要負責各類科學理論的完善,同時負責一下協調和歐洲傳教士之間的工作和交流等問題。

  王徵,便專攻機械動力學的研究,畢竟這位大佬真的在曆史上比歐洲早了好幾十年研製出了蒸汽機來的,朱由楫還想著在有生之年能夠見到蒸汽輪船、蒸汽火車呢。

  雖然想想,在這個時候要想看到真正的蒸汽輪船和火車在能夠得到實際運用,似乎稍微有那麽一丟丟的不現實,但是就算如此,若是能夠看到蒸汽機的問世那也是在見證曆史不是?更何況,還是在自己支持下被研製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