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明末的科學家們(續)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271
  生於萬曆九年,今年39歲的孫元化,一身儒家士人的尋常裝扮,相貌也隻是尋常並不顯得出眾。

  想到曆史上,孫元化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大明頂級火炮專家,最後竟然因為幾隻雞而引起的一場兵變而受到牽連,被下獄冤死,朱由楫心裏麵就不禁大感惋惜。同時,也在他的心裏麵下了決心,既然孫元化如今被自己召來了京師,自己今後也還要指望他用心的給自己鑄造火炮,裝備軍隊,加強自己的實力以應對後麵的明末亂世呢。孫元化的學識和才華大明,與他朱由楫而言,都可以算得上是國寶級的人物了,今後說什麽都是要保護好的,絕對不能讓他再落得個原本曆史上的那般結局了。

  不光是孫元化以後要保護好,如徐光啟、畢懋康、茅元儀、王徵、李之藻和宋應星,他們同樣是需要被好好保護起來的,每一個可都是國寶級別的人物,以華夏古代的思想和文化環境而言,能夠在明末一下子紮堆一般的湧出這麽好幾位科學家,太不容易了!

  所以在朱由楫看來,他們的生命已經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了,當然更不是屬於他朱由楫的,他們知識、才幹和生命,是屬於大明朝。

  噢,這麽說不大準確,更確切的一點來說,朱由楫以為他們的知識、才幹和生命,應該是屬於整個華夏文明、中華民族的,若是他朱由楫將來真的能夠逆天成功,保住大明國祚不亡的話,到了那個時候,甚至都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可以上升到世界和人類文明的高度上了。

  稍微有些走神的朱由楫隨後將目光轉向了六人當中的最後一位身上。

  這最後一位便是和孫元化一樣,同為徐光啟的學生,同時也算是他朱由楫師兄的宋應星了。

  朱由楫灼灼的目光,讓宋應星都感覺有點兒不大自在了,隻能趕緊在徐光啟的介紹下對朱由楫作揖。

  朱由楫見此,自然是萬分客氣的回禮的,同時腦海裏迅速的翻出了他所知道的所有的關於宋應星的曆史資料。

  不得不承認,現下在自己身邊的這七位明末科學家中,要說在後世名氣最大、著書最多的,絕對是徐光啟和宋應星這對師徒,除了他們師徒沒有其他人了。無論是搞發明最多、在當世和徐光啟並稱“南徐北王”的王徵,還是年歲最長的李之藻,亦或是孫元化、茅元儀和畢懋康,在兩點上都是無法和徐光啟、宋應星這對師徒相提並論的。

  而且,自己眼前的這七位明末科學家非要是有個排名的話,具體誰應該排在第一名,他朱由楫不知道該怎麽去排名,而且他朱由楫就算給他們排了名次那也是完全做不得數的,因為他朱由楫又不是搞科研的,完全就沒有一點兒的權威性,也不知道該用什麽樣的標準,雖然他腦子裏麵關於各種自然科學的知識也不少。

  但若是非要給他們安一個什麽排名的話,按照朱由楫的看法,徐光啟和王徵、宋應星三人是絕對的妥妥前三沒跑的,朱由楫相信這一點即便是到了後世那也是應該沒有什麽問題。

  宋應星,字長庚,乃是一位江西老表,因為他是大明朝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人,出生於萬曆十五年,到今年是33歲。

  是被後世所公認的明末著名科學家,就這麽一個簡單的稱號,沒有任何其他的花裏胡哨的比如像什麽詩人、官員之類的稱呼。

  宋應星自幼便能聰明強記,“數歲便能韻語”(說簡單一點就是幾歲大的時候就已經會寫詩了),且有過目不忘之才,先是在自己家族開辦的家塾中讀書,後來又就學與當地舉人,很得家中長輩和老師的喜愛。稍微長大了一些考進了新建縣學成為庠生,也就是秀才。

  因為古時學校就稱庠,在大明朝,州縣中的官辦學校“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者叫“茂才”也是可以的,而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官府在正式的一些文件當中大多數時候也是這般稱呼他們的。

  宋應星在縣學時,便已經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許多的典籍,二程(程頤-程灝兄弟,)、周敦頤(寫愛蓮說的那位)、朱熹以及張載(喊出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的就是他)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有非常大的興趣,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此外,還喜歡音樂、作詩。

  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宋應星與其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29歲宋應星在一萬餘名考生中考得全省第三名,其兄名列第六。時人稱呼他們兄弟二人為“奉新二宋”。

  是年秋,二人前往京師參加萬曆四十四年的丙辰科會試,不過兄弟二人都落榜了,為了參加下次的會試,於是兄弟二人還跑到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去進修了一段時間,萬曆四十七年又才京師參加了萬曆時期的最後一次會試,還是沒中。

  然後宋應星哥兒兩遍收拾包袱回老家去了,然後在路上又被徐光啟的人給追了回來。

  朱由楫記得,宋應星好像在後來的天啟和崇禎兩朝也參加過朝廷的會試,不過也不知道是他太倒黴了,還是老天爺不想讓他走科舉浪費了他的科研天賦,結果還是名落孫山,然後幹脆就絕了科舉的想法。

  不過,此時的他倒是還沒有放棄做官的願望,在仕途上雖然沒有什麽多大的成就,但是至少也可以算的上是曆任了崇禎弘光兩朝,做過浙江桐鄉縣令,江西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大明滅亡前最高做到廣州之府。

  南明隆武二年,其兄宋應升服毒殉國,明亡後,宋應星便一直隱居,拒不出仕為蟎清效力,直到西元1666年,80歲去世。

  宋應星的為官經曆,宦海仕途並不精彩,但是其在學術,尤其是在自然科學上可謂是成果顯著,且著述頗多,其心血結晶《天工開物》流傳後世。

  書中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許多項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華夏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後世的西方學者將之稱為研究華夏中國16、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書中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技術,反映了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是華夏古代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

  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宋應星還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很符合後世的華夏提出的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當然在他的《天工開物》一書中,並非僅僅是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等東西,同時也有華夏當時的許多物理知識,如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

  朱由楫記得最清楚的一點是,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了鋅和銅鋅合金(也就是俗稱的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的指出了鋅是一種新的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相關冶煉方法,讓古代華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曆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還總結提出了煉鐵與炒鐵爐的串連使用,直接把生鐵炒成熟鐵,已經很接近現代冶金技術了,而這種方式在同時期以及17世紀時期的歐洲都是不具備的。

  宋應星和同時期的明末其他幾位科學家們還不一樣,如果說王徵主要是專攻機械設計製造和動力學,孫元化和畢懋康二人是專攻火器的設計、製造和改良的話,那麽宋應星無疑便是屬於綜合型的科學家,因為他還同時研究有物理學、生物學和化學,造詣和成就都還不低。

  經過幾句簡單的介紹後,朱由楫雖然年齡小,但是腦子裏麵存儲的知識量可不小,再加上一個24歲成年人的靈魂,所以朱由楫在麵對他麵前的這一群當世最頂尖的明末科學家的時候,並沒有絲毫的露怯,而是迅速的在徐光啟配合下,找到了與他們聊天交談的話題,從他口中時不時拋出來的一些專業問題,說出來的一些知識點更是很容易的就吸引了他們的興趣。

  朱由楫隻是拋磚引玉,讓他們可以互相討論,甚至於後麵連原本在房內的金尼閣、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們都被吸引了出來,加入了討論。

  到最後朱由楫反倒是沒有了多少插話的餘地,不過他倒是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到不快的,反而是雙眼放光的看著他們在院內激烈的因為某幾個學術問題有不同的意見而爭論,這樣的場麵可不多見,朱由楫在心裏麵直呼自己這次算是賺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