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耶穌會士給徐光啟的書信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3      字數:3249
  萬曆的旨意很快便發了下去,並沒有在群臣中受到什麽阻礙,或是遇到什麽反對的聲浪。

  朱由楫給萬曆的建議早就想到了這一點,若是朝廷直接以袛報來刊載一些個小說的話,這絕對會引起朝中許多因循守舊的大臣們所不滿的。但若是在不改動袛報的情況下,直接來個借雞下蛋,就不用擔心這些了。袛報依舊是隻針對大明的文武官員,隻是記錄刊發朝廷的公文和一些寫的比較好的奏章。

  畢竟官員們的地位和利益看起來並沒有受到絲毫的挑戰的損失,皇帝願意刊印一些小說話本他們也管不著不是,況且以萬曆的脾氣和性格,他們這些人給萬曆上了書頁沒用。

  所以很順利的得到了執行。

  朱由楫與萬曆的一番談話結束,朱由楫隨意的又在名為大明江山的這張棋盤上落下了一子。

  這一子落下之後,算是給大明的驛站郵遞員兒們發了一波福利保障,明末的那位農民起義軍領袖李闖王不就是大明下崗的驛站郵遞員嘛。同時也是為了今後可以方便自己掌控輿論做了準備和鋪墊。

  朱由楫從禦書房出來後,帶著幾分愉悅的心情又去了一趟兵杖局。

  因為前些時日,朱由楫得到消息兵杖局的消息,陌刀的生產成本已經有了顯著下降,到目前為止已經打造出了有近70柄合格的陌刀。

  朱由楫在兵杖局轉悠了一圈,見了一麵從一開始便負責陌刀複原製造的譚茂、許三寬、鐵大勇三位大匠,對三人的工作成果表示了認可,讓他們繼續研究一下,如何能夠再將陌刀的生產成本降低一些,現在的成本雖然從最開始剛複原出來時近120兩白銀的造價,降低到了100兩以內,但是這個成本的造價依舊還是太高了,這樣豪華的兵器也就盛唐時期的國力可以玩兒轉,真要是想大規模的生產和裝備部隊的話,以大明如今的國庫歲入,根本就是不現實的,即便是放在大明全盛時期的永樂和仁、宣三朝,大明的財政依舊難以長時間的支撐軍隊進行比較大規模的裝備和作戰。

  按照他的的想法,若是能夠將成本給壓縮控製在5-60兩銀子左右,他估計經過商稅針對後大大明歲入,加上皇家香皂工坊每年帶來的收益,大規模的裝備部隊依舊不現實,但是至少武裝出一支兩三萬人的陌刀軍還是完全沒有問題。

  而且目前的陌刀依舊還是沒有辦法做到有效的規模化量產,陌刀軍想要真正的成軍,形成戰鬥力依舊還為時尚早。

  以兵仗局目前對陌刀的製造速度和成本,便連已經組建好了的陌刀營500人都無法做到人手一柄,對此他也無可奈何,畢竟術業有專攻,他能夠記得陌刀的複原圖紙什麽的就已經很不錯了,兵仗局的頂級大匠們能夠根據他提供的圖紙將陌刀複原出來就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了,剩下他也插不上手,隻能將事情交給兵仗局繼續想辦法解決,自己等消息就行了。

  回去之後,第二日,朱由楫便讓曹化淳傳了他的命令給程豹和牛大壯二人,叫他們帶了一對人跟著曹化淳,從兵杖局將那已經鍛造出來的70柄合格陌刀用馬車運去了軍營。而後,兩人開始領著陌刀營的500將士分批次的運用這70柄陌刀先進行訓練。

  既然一時半會兒500人的陌刀無法準備齊,那邊先暫時利用手中有限的陌刀,一邊進行適應性的訓練,一邊等著下一批合格的陌刀鍛造出來就再進行換裝吧。

  想當年,後世的PLA在部隊換裝方麵,以為經濟和科學技術等條件限製,也差不多是這般過來的。

  反正這500人的陌刀營也暫時不需要他們上戰場的,朱由楫表示還是可以等得起的,就當是養兵千日了。

  也確實是養兵千日了,因為如今的大明內外都比較平靜,這段時間他也沒有聽說哪裏來了有人造反的奏報,就連屬於戰區的遼東也沒有爆發什麽大的戰事,除了邊軍小股的精銳與建奴互相之間有些摩擦性的戰鬥以外,遼東的明軍忙著築堡建城,也不見努爾哈赤有什麽軍事行動,倒是熊廷弼依舊會有事沒事的外出巡視一番。

  明軍與建奴就這麽在遼東對峙著,天氣已經漸漸回暖,遼東大地上似乎難得的有了一陣短暫的寧靜,並沒有爆發大戰的跡象。不過這都是暫時的表麵上的寧靜罷了,不論是對於大明朝廷,還是對於建奴而言,雙方鬥不過是在為接下來的大戰積蓄力量罷了。

  大明在遼東的軍隊需要修複薩爾滸大敗的傷口,重新構築好遼東的軍事防線,建奴也需要完全消化掉薩爾滸之戰以及去歲八月滅掉海西葉赫部後,所得的巨大收獲。

  “殿下,”曹化淳從外麵入內,對正在逗著墨狼的朱由楫稟告到,“徐光啟在王府外求見。”

  “徐先生來了?”朱由楫聞言放開墨狼,讓它自己一邊兒玩去,隨即對曹化淳到:“快去將徐先生請到書房吧。”

  在書房內見到徐光啟,朱由楫有些不解的問徐光啟,他不是在負責培訓戶部的幾名主事,準備在四川和山東各挑選一處州府試驗推廣紅薯的種植嗎?難道是遇到了什麽問題,需要自己幫忙的?

  徐光啟行禮過後,笑著道:“殿下,老臣並非是為朝廷在山東和四川試驗推廣紅薯一事而來,而是另有他事。”

  “嗯?”朱由楫有些不解。

  “殿下,臣收到一封從濠鏡澳來的書信,”徐光啟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說到,“殿下您也知道,老臣早年稱受洗信奉泰上帝,認識幾個泰西來的耶穌會士,這些會士當中臣也有幾個算是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想請老臣替他們說說話,再次準許他們入我大明傳教。”

  朱由楫沒有說話,隻是聽著,心裏確實在一瞬間就想到了澳門、葡萄牙和傳教士三個詞。徐光啟今天不提這茬,他都快要把盤踞在濠鏡澳的這幫葡萄牙人和耶穌會的傳教士給忘了。

  “徐先生,孤若是沒有記錯的話,這些泰西來的傳教士可是皇爺爺親自下旨驅逐的,就因為他們曾經不準許教民們祭拜祖宗,拜祀孔子或是其他神佛。”朱由楫皺眉,從徐光啟手中接過書信說到。

  徐光啟微微歎了口氣,“確實有這原因,正因如此,老臣不敢擅自做主,心知殿下您對泰西之學並不排斥,所以特意前來與殿下商議一二。”

  朱由楫在徐光啟說話的同時,已經展開了信件,快速的看了幾眼,讓他感到有些以外的是這封信竟然不是用的拉丁文書寫而是用的漢語,或許是因為漢語用的還不太熟悉,所以字看起來有些別扭,不過到並不影響他的閱讀。信中的內容也很簡單,隻是在開頭以上帝這位主的名義向徐光啟表示了問好,然後告訴他說他們這次從羅馬返回大明,帶來了7000餘部歐洲的圖書等物品,同行的還有數名會士同僚,他們想要向大明翻譯介紹這些書籍,希望得到徐光啟的幫助,同時也希望徐光啟能夠幫他們說說話,希望大明朝廷可以再次允許他們入大明進行傳教活動。

  落款人金尼閣。

  放下書信,朱由楫在心裏麵思索開了。金尼閣,這位可是最早的一批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之一,不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嘛?說實話,他對於這些人來大明傳教不傳教的並不感興趣,他是絕對的宗教信仰自由者,他更看重的是金尼閣從歐洲帶來的那7000餘部科學書籍。

  想到這裏,他道:“徐先生,我大明與泰西諸國的學問各有優劣,學者之間互相交流、印證彼此的學問,本王以為是非常好的;隻是傳教嘛......”

  朱由楫想了想,才有繼續說到:“我大明已經有了道教、佛教以及回回教,除了道教是我大明本土宗教以外,佛教和回回都是從異域傳入,到如今除了回回教還有些格格不入以外,佛教已經非常成功的融入了我大明的禮儀和文化之中。

  敬天法祖,乃是我華夏自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以來,可以說是我華夏文化的根脈所在,我大明百姓可以不拜神佛、不拜孔孟,但是絕對不能不拜祖宗炎黃,若是天主教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不幹涉我大明受洗的教民祭祀先祖,叩拜三清孔孟,尊重我大明的禮儀文化,朝廷允許他們在大明傳教到也不是不可以。”

  “殿下心胸、見識非常人所能及也,”徐光啟感服的說到,“殿下此言,老臣以為甚為有理。”

  “徐先生就不必誇獎孤了,”朱由楫笑道:“這樣吧,徐先生您可以去信邀請他們先行入京來,孤回頭自會向皇爺爺請一道旨意,暫時準許這些泰西傳教士們入境行走,至於是否允許他們傳教,等孤見過這些人之後再說不遲。”

  “臣替他們先行謝過殿下。”徐光啟聽後高興的道。

  “先生不必如此,”朱由楫很直白的告訴徐光啟說到,“孤也隻是看重了他們帶來的那7000餘部書籍,還有他們所掌握的一些天文曆法、航海與鑄造火炮的知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