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蟒服冠帶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3      字數:3213
  送走了徐光啟後,朱由楫忍不住又看了眼桌案上的書信,然後喊來了曹化淳,吩咐他將書信自信收藏好,不要弄壞了或是弄丟了。

  這封書信可是來華的傳教士寫給徐光啟的書信,而且還是大名鼎鼎的金尼閣用漢字寫的親筆信,幾百年後這就是華夏與歐洲文明交流的見證,妥妥的文物,其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這是一封特殊的書信,說不定這封書信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個時間裏,被中外的學者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間從皇家的收藏中發現。朱由楫如此在心裏想到,也不知道自己這算不算是為後世的華夏考古和學術界做貢獻。

  說實話,他其實對耶穌會的傳教士來北京其實還是有些許期待的。當然並不是他對這些人或是他們的基督、耶穌感興趣,而是對他們所掌握的自然科學知識感興趣,尤其是金尼閣在給徐光啟的書信中所提到的那7000餘冊書籍。

  華夏和歐洲因為各自不同的地緣地理環境,一個是大江大河孕育澆灌而產生的農耕文明,一個是海洋海島催生發展出的商業海盜文明。

  華夏與歐洲是兩個風格迥異的文明體係。

  兩個體係的文明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都產生了絢爛多姿的思想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科學技術。

  華夏的科學技術從先秦時期一直到如今的大明朝,其實並不比西方的科學技術要落後,甚至於曾經一度要領先於全世界。真正的使華夏在後世科學技術上落後於西方的也就是蟎清入關後的短短300年不到的時間之內。

  華夏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其實一直都是講究實用性的,大多都是對生產經驗的技術總結,可以說是屬於綜合性的。歐洲文藝複興過後而快速興起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更加的注重理論探索,窮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

  此時的西方科學文明尚未將華夏甩在身後,朱由楫認為至少此時的大明在科學技術方麵起碼是和歐洲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而這些傳教士們所掌握的各種自然科學知識正是如今的大明所需要的。

  他更多所期待的其實是西方傳教士們帶來的自然科學能夠被大明本土的應用科學所吸收,對大明科學文化進行補充,從而讓華夏文明依舊能夠在世界上保持一個領先地位。

  此時的歐洲正是剛經過文藝複興不久,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快車此時還遠未到發車的時候,華夏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同歐洲爭奪工業革命的福利,至不濟也要與歐洲在未來工業革命的發展中齊頭並進才成,絕對不能讓華夏全麵落後於西方,到最後還反被西方肆意的欺淩。

  送走了徐光啟後不久,沒兩日的時間,宮內派人給他送來了受封蘭陵郡王的金冊、印寶,還有特地吩咐製造局按照他的身高量身設計製造的蟒袍和冠帶。

  金冊印寶朱由楫隻是隨意的看了幾眼,便交給陳清越收了起來,隨後將他的注意力放在了三套蟒袍冠帶之上,忍不住仔細的端瞧了好一會兒。

  蟒袍,也叫作花衣,蟒服,蟒袍這名字是因為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的。

  蟒服為象龍之服,遠遠看起來和龍袍很像。蟒紋隻是在外觀上看起來很像龍紋,但實際上並不是龍。龍紋隻能繡在皇帝的龍袍之上,龍為五爪,蟒則爪上四趾。

  大明的文武官員在服飾上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和賜服。蟒服在一般的情況下隻有太子、王爺才可以穿著的,還有屬國的國王,當然也可以被皇帝作為賜服賞賜給有功的文武大臣,或者是受有封誥的命婦也可以穿著,不過除了太子、王爺可以時常穿著以外,這些人隻能在特定的時間之內才可以穿的。

  女式蟒服與男式蟒服在形製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男式蟒服主要以四爪的龍紋作為圖案,女式蟒服則多以蟒紋加上鳳凰為設計,比如以飾鳳凰朝陽、鳳彩牡丹等圖紋。

  在蟎清以前,蟒袍加身,一直是士大夫和武將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因為蟒服在蟎清入關之後,變得就不在如此前那般值錢了,在大明朝,蟒袍除了皇室成員以外,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能夠有資格著蟒衣的很有限,但蟎清入關後,將之則列為了吉服,凡文武百官,皆可以襯在補褂內穿用,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了,隻是在顏色、蟒數上做了區別和限製。

  這次宮中給他送來的這兩套蟒袍,和他之前未封王的時候穿過的蟒袍也有區別,他之前還隻是普通皇孫時穿過的蟒服是繡的八蟒四爪,而這次的兩套蟒服上所繡的蟒紋明顯要多少一條,是九蟒。

  三套蟒服,一套絳紅,一套杏黃,還有一套則為青色的。

  蟒服也是有顏色等級區分的。一般可以大體分作紅、黃、白、綠、黑,紫、粉、藍、湖、香十色,其中紅、黃、白、綠、黑,通常被視作上五色,紫、粉、藍、湖、香則被視作下五色。

  明黃與杏黃之色,通常都是皇室的專屬顏色,隻有皇子、藩王才可以穿著的,而且大多也都是在比較正規的場合穿著,平常時候大多都是穿著紅色或是紫色的蟒袍,偶爾也可以作為常服穿著。

  至於其他顏色的蟒袍則基本上是作為賜服賞賜給有功的文武大臣的。

  在蟎清入關之後,蟒袍在戲曲表演中也是經常使用的,很多時候還經常用明黃色或是杏黃色的蟒袍來飾演皇帝。

  說實話,他是不大喜歡眼前這兩種顏色的蟒服的,因為他最喜歡的是白色的蟒袍,不過想到白色的蟒袍對顏值的要求比較高,一般比較適合青年時期的皇子、藩王,或者是有功的青年將領,對氣質的要求也比較高,自己現在的年齡和身高都不大符合條件,便隻好作罷,接受了眼前的這兩套蟒服。

  白色的蟒服就隻能等自己的年齡和身高再長大一些了,然後再命人重新製作就是了。

  最後那一套青色的則是屬於冕服。按照大明的衣冠禮製,皇帝是冕十二旒,每旒五色玉珠十二顆,玄衣、纁裳,十二章紋;太子冕九旒,每旒五色玉珠九顆,玄衣、纁裳,九章紋;親王為冕九旒,每旒五色玉珠九顆,青衣、纁裳,九章紋。

  然後是親王世子的冕服,冕八旒,每旒三色,飾玉珠八顆,青衣、纁裳,七章紋。

  郡王則是冕七旒,每旒三色,飾玉珠七顆,青衣、纁裳,五章紋。這是他的禮服,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吉禮慶典或是正規的大型祭奠上穿著的,比如參加祭天、封禪或是拜祭軒轅,則都是需要穿上這身衣服的。

  不像蟒袍是唐朝以後才有的,冕服這玩意兒和製度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到了周朝才定製規範、完善起來,然後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大明,直到蟎清入關之後實行高壓血腥的民族同化政策“剃發易服”才令其在華夏終結。蒙塵三百餘載,直到漢服運動的興起才有重新回到後世華夏百姓們的視線中,隻是卻早已失卻了他原本的被賦予的神聖意義和深重的文化和禮儀涵義......

  最終卻被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在很大的程度上給保留下了去,因為受華夏文明的影響,這三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華夏的屬國,而且還互相自詡為小中華,冕服、蟒袍同樣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被作為國君、儲君等人的最高等級禮服存在。

  哪怕是大明滅亡之後,蟒袍和冕服都還依舊在朝鮮和越南兩國之間得意延續和流傳。

  在冕服上多瞅了兩眼後,也讓陳清越替他收了起來。這玩意兒自己多半是用不上了,因為大明似乎沒有多少吉禮慶典需要自己參加的,而且祭天、封禪估計不大可能遇上了。

  尤其是封禪,這本來是一項非常神聖高大,逼格滿滿的隆重盛典,結果卻被宋真宗憑借他的一人之力,硬生生的把逼格給拉了下來,破壞了封禪的神聖意義。自此之後,便再也沒有哪一個皇帝願意去泰山封禪了。

  大明朝最有資格封禪泰山的太祖、成祖都沒有有封禪泰山的想法,後世的大明皇帝自然更沒有資格封禪,也不會有想法去玩兒什麽封禪了。

  而且自己現在正是在長身體的時候,因為每天的吃的好,營養跟得上,再加上每日堅持習武健身,身體會發育的比較快,相信用不了多久的時間個字便會躥起來,屆時這套冕服就絕對穿不下了。

  朱由楫隨意選了那一套四團龍蟒紋的紅色圓領蟒服,翼善冠、玉革帶、皂皮靴,在陳清越的服侍下穿戴整齊。

  “歐耶,真帥!”

  取來一麵鏡子,看了眼鏡子裏麵的自己,朱由楫頗為滿意的地點了點頭,甚至還不忘臭美的擺了幾個pose,發現自己果然是很上鏡的。

  衣服很合身,鞋子穿著也不擠腳,相反還挺舒服。

  “殿下,你穿著這身郡王冠服的樣子真好看。”陳清越甜笑著對他誇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