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未來(求支持,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9      字數:4263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春風撫過微山湖的湖麵,那運河水緩緩流淌著,北方大地那封凍了好幾個月的河流、湖泊,在兩個月前就已經開始解凍,往年的這個時候,正是利國驛鐵廠最為繁忙的時候。

  開了春,河流解凍,那河岸邊的水車會再次轉動起來,在冬日裏因河流冰凍陷入半沉寂的鐵廠會次熱鬧起來。但是今年的這個冬天,鐵廠並沒有了像往年一樣沉寂,甚至就連同那一個個高大的水車,也在冬天水枯時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聳的煙囪以及數台蒸汽機。

  興乾七年,這一年,對於大明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年,之所以重要,並不僅僅是這一年,明軍越過了潼關,一步一步腳印的向西推進。而是因為在這一年,大明已經進入了蒸汽時代。而利國驛鐵廠,自然也不例外。

  置身於微山河湖的岸邊,穿著黑色團龍曳撒的朱明忠,正帶著幾名官員在湖邊散步。後麵更是簇擁著大隊的錦衣衛,作為大明的傳統,早在幾年前,錦衣衛已經重新複製,其與舊時相同,錦衣衛首先是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但同樣,其也與其它天子親軍一樣承擔著戰鬥職能,隻不過那飛魚服,早已經變成了紅色的軍裝,隻有腰間銅質的皮帶頭上飛魚紋顯示著他們的身份,不過,現在錦衣衛僅僅隻是侍衛親軍和儀仗而已。

  即便是已經到了興乾七年,這微山湖兩岸的田地大都還荒蕪著,且沒有多少人煙。數十年前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富饒之地,現在幾乎和塞外草原一樣的荒涼,放眼望去,盡是一片青色,其中甚至長出了不少樹木。

  若是再有幾年時間,這兩岸曾經的熟地,勢必會變成一片森林,草原。崇禎年間,清軍的數次入塞都是沿大運河一路南侵,從那時起,北直隸直到山東千裏運河的兩岸百裏之內,在清軍的屠殺下幾乎見不到任何人煙,即便現在,這裏仍然沒有恢複多少生機。

  “陛下,臣計劃從利國驛修建一條鐵路,直通徐州,與徐州接上海京洛鐵路,如此一來,利國驛鐵廠產出的炮彈等物資,就可以直接用火車運往西北前線。”

  跟在陛下的身邊的張英,小心翼翼的保持著落後半步的距離,同時又不忘記道出他的計劃。

  作為鐵路公司新任經理,原本隻是工程師的張英一上任,所麵對的就是廉政危機,大量的高層職業涉及貪腐,或是被處極刑,或是被流放,涉及資金更是多達數百萬兩,不可不謂之觸目驚心。

  在這種情況下,張英不但要讓鐵路公司正常運轉,還必須要向朝廷證明鐵路公司的價值。盡管現在從戰前的運兵到現在,鐵路一直在證明著自己的價值,但是,鐵路公司卻麵臨著生死考驗,畢竟,朝廷已經同意了商辦鐵路。

  所以,他才會精心的規劃發展路線,以便證明鐵路公司存在的價值,而這次麵聖的機會,也是張英好不容易爭取過來的。

  在張英提及修建鐵路支線的計劃時,朱明忠偶爾會把目光投在他的身上,在另一個時空中,這張英可謂是頗有名氣的一個名人,倒不僅僅是因為桐城的“六尺巷”,因為他的兒子張廷玉也是清代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正是張廷玉完善了軍機處製度,其堪稱是建立滿清專政的“功臣”。

  而現在曆史卻被徹底改變了,張英不再是曆史上滿清的大學士,而是大明的第一批鐵路專家,當然也是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批鐵路專家。在過去的幾年間,他和他的同僚設計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並且研發了鐵路上的設備。

  曆史被徹底的改變了,被改變的又豈止是一個張英的命運啊。

  扭頭朝著另一邊看去,看著那噴吐著煙霧的大煙囪,盡管相隔甚遠,但是朱明忠似乎聽到了蒸汽機的轟鳴聲。

  興乾七年,西元1670年,這一年,蒸汽機開始於大明的工業生產中得到全麵普及!

  當然,現在,唯一限製蒸汽機使用的,第一是煤礦的,第二自然就是鐵,第三才是工廠的生產。

  “……以臣的計算,隻要鐵軌等材料能夠保證供應,最遲七月份,利國驛與徐州之間的鐵路支線就可以築成。”

  張英小心翼翼的說道。

  “如此,可以保證今年冬天軍需運輸不受運河封凍的限製。”

  臨了,他又特意強調道。

  “這條支線修建不需要朝廷出款,臣計算過改用蒸汽機車後,鐵路公司的利潤直線上升,尤其是朝廷西征絕大多數的物資、兵員都是經由鐵路轉運,預計今年的利潤將突破135萬兩,修建這條支線綽綽有餘。”

  看著沉默不語的陛下,張英的心裏暗自叫著苦,前幾年的時候,朝廷對鐵路公司有大筆的投入,可是鐵路公司的眾人是如何回報朝廷的呢?是大規模的貪腐。這也是現在朝廷死死盯著鐵路公司,恨不得每個月都要審計一番的原因。

  “臣預計這條鐵路支線開支在20萬兩左右,考慮到其它開支,臣準備歲末時向戶部解交八十萬兩。”

  八十萬兩!

  這筆錢可真不了,盡管在掏出這筆錢的時候,張英也覺得有些肉痛,這筆錢他更願意用來修建鐵路。

  “張英,這八十萬兩交給朝廷之後,想再要回來,可就困難了……”

  凝視著遠處的鐵廠,朱明忠反問道,

  “你就不想多修上幾百公裏的鐵路嗎?”

  陛下的話,讓張英的雙目微睜,有些不解的看著陛下。

  “朕從來都不是因噎廢食的人,在朝廷裏有人覺得鐵路公司貪腐嚴重,費了朝廷那麽多銀子,結果還阻擋了技術進步,所以,他們覺得與其官辦,不如商辦,所以決定放開鐵路官辦,轉而支持商辦,對此,朕並不反對!”

  提及“阻擋技術進步”時朱明忠,突然有一種想笑的衝突,與另一個世界19世紀的國人麵對鐵路時的驚恐與保守不同,大明上下都被鐵路給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鐵路與火車結合在一起之後,它的運力會如此之大,會如此之快,曾經深入漕糧運輸、兵員調派、邊疆軍需等問題困擾的朝廷官員們,幾乎立即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修鐵路!

  不僅要修鐵路,而且在大修鐵路,尤其是在西征前後,在短短幾個月內,這條技術條件落後的鐵路,居然運送了十數萬軍隊以及十餘萬噸物資,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於是乎大修鐵路就成為了朝廷的共識,幾乎所有的官員以及士紳,都在那裏談論著修建鐵路的好處,完全沒有另一個時空中,被嚇尿了的,覺得鐵路會震動風水破壞龍脈的說法,而且興致勃勃的在那裏規劃起了鐵路線路。

  一聽到陛下提及並不反對商辦鐵路,張英的心裏“咯噔”一聲,心情頓時變得沉重起來,表情也不太自然。

  “月初,朕在與內閣議事時,朱大鹹曾拿出一張規劃圖,據說是商人規劃出來的線路,他們想要在20年內,修建十萬裏鐵路……”

  十萬裏……

  這與另一個時空中孫大炮的十萬英裏是何等的相似,不過,還好,至少他們沒有幻想過把鐵路修過喜馬拉雅山。

  “陛下,臣也曾看過那張規劃圖,那規劃圖完全是憑空而為,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地形、環境等限製,臣以為商辦鐵路固然是好,但僅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就拿進川鐵路而言,目前四川人口不過區區百萬,修鐵路進川,不但要翻山越嶺,而且耗費極多,況且技術亦難以滿足,若是任由商辦,隻恐怕最後不僅鐵路難通,甚至還可能半途而廢……”

  聽著張英的解釋,朱明忠略點了點頭。

  “是啊,這熱情是好,可必須要考慮到實質,四川的鐵路如此,廣州到武昌的鐵路,同樣也是如此,技術,現在我們的築路技術正在摸索之中,而且鐵廠的產量也很有限,所以呢,暫時來說,大辦鐵路的時機還不成熟……”

  手指著遠處的鐵廠,朱明忠繼續說道。

  “今明兩年,這裏會再添兩座煉鐵高爐,是新型高爐,現在清河書院正在對爐體進行改進,還有鼓風設備,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利國驛鐵廠的產量將會突破5萬噸,但是,這也是利國驛的極限了,但南京的江南鐵廠還有湖北新建的大冶鐵廠,都會添置新設備,再加上全國其它地區的鐵廠,明年大明的鐵產量將會突破三十萬噸,後年應該可以達到四十萬噸,到那時,鐵路的築建就不會再受原料不足的製約。”

  話音落下的時候,朱明忠轉過身看著張英說道。

  “但是,這一切,都必須要以鐵路為前提,隻有不斷的修建鐵路,才能促進我們的鋼鐵生產,所以,朕以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鐵路公司都必須要發揮主導作用!由鐵路公司去規劃全國的鐵路築建,而不是完全憑借商人們一廂情願築建!”

  盯著睜大眼睛,似乎有些不明所以張英,朱明忠笑問道。

  “怎麽樣?到時候你準備先修那一條鐵路?”

  “陛下,這,這……”

  張英詫異的看著陛下,似乎還不明白陛下的意思。

  “主導作用!”

  笑看著張英,朱明忠繼續說道。

  “這麽說吧,未來,大明的鐵路築建,應該是由官商合作的方式進行,公司製造規劃,然後勘探線路,然後再公開線路,既可以由公司與商人共同出資,共同修建,也可以由於公司或者商人單獨築建,可以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嘛,並不一定非要拘泥於形式,畢竟……”

  話聲稍頓,朱明忠又說道。

  “商人重利,有些路線,並不一定有利可圖,他們自然就不願意去修,這個時候就需要官府多負擔一些,畢竟,有些路看似沒有商利,但要是不修鐵路,就與國大不利,所以,有時候,不能一味的隻看到修路可以帶來多少利潤,還要看到潛在的影響……”

  對於商辦鐵路,朱明忠一方是警惕,因為在另一個時空中,“我韃清”就是毀於商辦鐵路帶來的混亂,而另一方麵則又深知商辦鐵路對鐵路事業的推進作用,畢竟,大平洋對岸的美國,在短短幾十年內修建十幾萬公裏鐵路的成就,足以讓世人為之驚歎。可以說,正是依靠著修建鐵路,使得美國成功的擠身世界列強,並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鐵路本身既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同時也是促進工業化的重要因素。因為鐵路建設吸收了工業的大部分生產能力,並帶動了各工業部門的加速運轉。由鐵路建設推動了鋼鐵、煤炭、機械製造、木材加工等一係列相關行業的發展。這種連鎖效應對美國整個經濟的全麵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

  而在這個時代,朱明忠當然希望鐵路能夠成為大明工業革命的龍頭,至少與紡織業等工業一起,成為工業革命的龍頭,刺激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讓大明實現工業上的騰飛。

  也正因如此,對於更肯活力的商辦鐵路,朱明忠才會懷有一種莫名的期待,期待著他們能夠像在另一時空中的美國同等行一樣,集中社會的閑散資本,在短期內築建起屬於大明的鐵路網一個橫跨大明甚至連接東南亞、朝鮮以至於中亞的鐵路網。

  “陛下所言甚是,報上曾人有言“鐵路延伸之處,既是我大明威儀所在”,有的地方固然因為山高路險,不宜修建鐵路,但是,為了大明邊疆安全,勢必需要將鐵路修建邊地,甚至於即便是不惜工本,也在所不惜,但是……”

  終於弄明白陛下想法的張英,總算是長鬆了一口氣,在明白了鐵路公司未來的位置之後,明白了鐵路公司的主導作用之後,度過“生存危機”的他,又說道。

  “但是臣以為,現在最重要的不在於眼下修建多少鐵路,而在於培養多少與築路相關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