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相信(求支持,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9      字數:4344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作為京畿所在的中都,除了清河書院之外,雲集著十餘家書院,除非了這些書院之外,還有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與舊時國學有南北兩監不同,現如今大明除了有南北兩監之外,還中都國子監,而此時,一都兩京三所國子監內監生愈萬五千人之多,盛況可謂是空前。加上各大書院,此時的大明,可以說得上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係。

  盡管這個高等教育體係與後世的大學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經過十年如一日對實學的推崇,儒學教育在國子監以及各個書院之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更多的是實學,當然國子監以及書院裏的國學係是個例外。那裏的博士與學生仍然在那裏學習、鑽研著儒家著作,並試圖在儒家典籍中找到“真儒”,以恢複儒家本貌。

  當然更多的學生卻是沉浸於實學之中,不過因為各地府學以及地方書院的實學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讀書人來到中都,進入這裏的預科學校學習,以彌補實學上的差距。

  在中都眾多的預備學校中,誌同學校並不出名,隻是一所非常普通的預備學校,不過在中都,他應該是收費最便宜的學校,當然,這裏的環境,也很一般。首先他距離中都皇家圖書院差不多的有十裏路,距離清河書院也有八裏,這個距離意味著學生們想要到圖書館看書,就非得走上半個時辰不可。其次,與其它學校都是四人甚至兩人的宿舍不同,誌同學校的宿舍是12人的宿舍這裏曾是一座小兵營,後來被售出用於辦學。所有的一切都是因陋就簡,這也是學校收費低廉的原因。

  低廉的費用使得這裏吸引了很多寒門子弟,也正因如此,甚至隻要往這裏一站,就能看出他們的家境大抵上都非常一般,就像這教室裏的學生,大都穿著洗的發白的生員衫一樣。

  盡管他們的家境一般,但是大抵上卻都非常努力,即便是沐休日,往往也是鑽研課業。

  來中都整整一年了,搖了一下有些發酸發脹的脖頸,林伯欽看著周圍的同學,他們仍然在忙著課業。

  “怎麽樣,看好了沒有?”

  林伯欽對身邊的同學們說道。

  “一起去試試書院或者國子監考試嗎?”

  “還不行吧……”

  沒人附和他。每個人的心裏都清楚至少還要補習一年才有可能考上,畢竟,這兩年競爭日益激烈,他們來到中都之後,才發現自己在實學方麵,是何等的落後。

  而且林伯欽本人是最危險的一個。他的算術成績在同學裏是最差的。而算術又是實學的基礎。

  “也就去適應下環境嘛。考不上也就考不上了。”

  林伯欽還在到處遊說著。對趙玉真是這樣說的。

  “我看你是去不了的吧,你最怕你大哥了。”

  “一點不怕!”

  趙玉真反駁道。他之所以能夠出來到讀書,完全是在大哥資助的下,他大哥希望他能考入書院,畢竟趙家並沒有什麽家業,供他繼承,盡管看似嚴格,但是對他也算還是相當寬容的。

  書院的入學考試是在每年的十一月,次年二月入學,如果考上的話,就可以返鄉過年了。

  趙玉真回家就和大哥商量了這件事情。

  “你有信心考上嗎”

  趙玉樸問道。作為軍隊的低級軍官的他,一個基本的信條就是打不贏就別打。麵對打不贏的對手時,至少也要下功夫想辦法拖成平手,不然就別動手。

  “試試吧!”

  “但凡想要去靠運氣的家夥,最後都會吃大虧的。”

  趙玉樸如此說道。

  軍人從來不講究運氣,趙玉樸不相信,但是他並沒有反對。

  “既然想去試試,那就去試試吧。”

  對於趙玉真來說,他最煩惱的還是學費問題。進入大學成為學士需要相當大的一筆學費,全部靠大哥那點俸祿顯然並不現實,而且他的那些工資還要養家,也不夠全部付他的學費。

  “我想去申請勵誌會的獎學金。”

  趙玉真不止一次的這樣想過,他想成為陛下的資助生。而“勵誌會”,正是皇帝陛下創辦的資助寒門學生的基金會,每年會在全國範圍內資助寒門學生,每年有都數千學子在皇帝的資助下進入書院就讀,按縣府分配名額。這也意味著他“中獎”的機會很大。

  應該會有機會吧!

  趙玉真也就是這麽尋思著。不過更重要的問題通過書院的入學考試,才是一切的先決條件,他必須要埋頭苦學。畢竟,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績的話,這一切不過是空談罷了。

  每年到了十月份,在都是學生們埋頭苦讀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準備十一月初的書院入學考試。

  相比於很多同學,林伯欽的運氣似乎非常不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參加了書院的考試,居然輕鬆的考上了。

  “還以為我數學太差考不上了呢,沒想到我居然考上了!這可真是不錯,從今天以後,我也算是擠身士林了!”

  進入書院就意味著他成為“學士”,而這也是興乾六年對“士林”的一種要求,其等同於舊時的“進士”。當然趙玉真也考上了。隻不過他們考取的並不是清河書院,或者國子監。像林伯欽考取的是地理學堂,那所學校是由皇家地理學會出資創辦的,旨在培養地理等方麵的人才。而趙玉真考取的是交通學校,固名思議也就是學習交通的地方。

  傍晚的時候,門外傳來了靴子聲,隻要聽到那靴聲,就知道是趙玉樸回來了,他是永曆十六年從軍,幾經晉升之後,現在止步在陸軍士官長的職務上,而他之所以無法成為軍官,正是因為他屢次都沒有考取陸軍學堂,這也是他心裏的遺撼,也正因如此,他才希望弟弟能夠考取書院,不至於像現在他這樣因為自身學識的低下而影響到了將來。

  聽到兄長的靴聲,趙玉真之剛忙跑門外,站好好後恭敬的揖禮道。

  “大哥,您回來啦。”

  “考的怎麽樣啊。”

  趙玉樸到底還是有點擔心的。畢竟他自己就吃了學識不足的虧,對於這個弟弟自然是充滿了期望。

  “欽貢考上了。”

  趙玉真先說起林伯欽,然後再向大哥報告了自己也考上了。

  “交通學校……”

  沉吟片刻,趙玉樸說道。

  “這是三年前剛成立的學校,是研究道路築建的,有不少教員都是軍隊過去的,那個學校畢業的學生將來的前途應該是不錯的。”

  在過去的幾年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下出現了許多專門學校,航海學校、交通學校都在這一時期先後湧現。非但湧現出這類的學校,甚至在一些書院之中出再現了應用化學科、以至於蠶絲科等超出過去讀書人想象的學科。

  作為軍人,對於交通學校,他自然有些了解。畢竟,大明最初的交通工程都是在軍校內開設的。或許他並不曾上過軍校,但是他身邊卻有工兵科的軍官。民間修路築路的交通科總是在工兵科的基礎上建立的。

  其實這也是一種技術擴散。大明最初有很多技術都來源於軍隊,在對外的學習中軍隊往往更為主動。在戰爭的需要下,他們主動向西方學習測量學,地理學以及築路工程等工程學科,並最終但除了屬於自己的工程學。

  而在過去的幾年間,因為民間的需求,這些學科開始從軍隊向民間擴散,並在民間形成了一個個新的工程專業。

  “玉真,去,讓你嫂子買點菜,再打些酒來,今天我們兩個來喝酒。”

  趙玉樸脫掉牛皮軍靴後說道。小弟考上了書院,這應該好好的慶祝一下,畢竟,從今以後,小弟就會有個好前程了。

  林伯欽和趙玉真都不會喝酒,可是這一天,卻都陪著趙玉樸喝了起來。

  略帶幾分醉意之後,三個人的話都多了起來。

  “趙大哥,這世上。”

  林伯欽問道。

  “你覺得誰最了不起啊?”

  “為什麽要這樣問?”

  趙玉樸有些不明白的反問道。

  “這叫我從何說起呢?”

  趙大哥的反問,讓林伯欽有點措手不及。他隻不過是想找一個吃飯說話的話題。

  “哦,隻是隨便說說而已。”

  聽他這麽問,趙玉樸沉吟道。

  “那是現在在世的人嗎?”

  “還是在世的人比較好。活著的話,將來指不定還有機會去拜訪一下。”

  “誰最了不起,我不知道,可能要是依我來看,當今世上最了不起的應該是皇帝陛下。”

  放下筷子,趙玉樸正色說道。

  “你們想想,皇帝陛下當年流落於民間,身無絲毫長物,隨著師傅於江湖上遊走,其間窘迫恐怕隻比乞丐稍強一些……”

  提到陛下的時候,他的語氣顯得極為恭敬,神情也變得很是嚴肅。顯然這種尊敬是發自於骨子裏的。

  “高皇帝也是乞丐出身嘛!”

  趙玉真於一旁插了一句。

  “是啊,高皇帝起兵時,蒙元氣勢已衰。可是皇帝陛下起兵時,建奴氣勢正盛,當時永曆朝廷甚至不得不遠遁緬甸,更險遭遭緬人殺害,若非是今上,你們想想,你我現在豈不還為建奴奴役?”

  趙玉樸的這個回答,倒是在趙玉真和林伯欽的意料之中,畢竟,身為軍人他對於皇帝陛下的推崇可以說達到了極點,畢竟,他們都是從龍之臣,他們的命運都因為皇帝陛下而發生了改變。如此一來,他們又怎麽可能不推崇陛下呢?

  “況且,古往今來,又有多少皇帝,能像陛下一樣,關愛百姓,就像你們拿獎學金,那可都是皇帝陛下從自己內庫中掏出來的銀子,還有各地的圖書院。”

  而且趙玉樸對皇帝陛下的崇拜隨著他的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強烈,即便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對於皇帝也是忠心耿耿,雖然作為陸軍的士官,他一輩子都沒能看到過陛下,那怕是遠遠的看上一眼陛下,但是那種忠心是矢誌不渝的。

  “好了,祝你們……”

  看著他們兩個人,趙玉樸端起酒杯說道。

  “在學校裏學業有成,前途無量!”

  這天晚上他喝了很多酒,趙玉樸想高興,因為他在弟弟的身上看到了將來看到了趙家的將來,從今以後趙家也算是讀書人了。賓館按照朝廷的法律,將來他的弟弟必定會離家自立。但無論如何趙家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那個趙家。

  “哎呀,真的沒有想到啊。”

  趙玉真走出家門的時候,看著路邊的店鋪。

  “想到我們居然都考了進去,這可真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

  有些醉意的他看著好友說道。

  “要不然我們再去喝一杯吧?”

  “行,我們再去喝兩杯。”

  雖然街燈有些昏暗,可卻能夠照亮整片街道,夜色已晚,可街上的行人依然很多。路邊的不少店鋪仍然開著門,兩人來到路邊的一家攤子,然後要了兩個菜,又讓人溫了一壺酒。

  盡管他們過去並沒有怎麽喝過酒,但是心情不錯的他們倆卻在那裏喝了起來。與先前在趙玉樸以前的拘謹不同,此時他們兩個人完全放開了,他們在那裏暢談著自己的將來,討論著到了學校之後,將會認識什麽樣的人,學到什麽樣的知識間來會從事什麽樣的行業。

  對於此時的大明學子來說,他們都很清楚進入書院,叫過去魚躍龍門,考中了進士一樣,從此之後,即便是不能夠飛黃騰達,至少可以衣食無憂。

  對於很多寒門子弟來說,這往往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正因為懷揣著這樣的願望,他們才會在預科學校裏頭苦讀,而現在它們的苦讀終於得到了回報。

  夜慢慢地深了,已經醉意十足的趙玉樸指著遠處,然後扭頭對身邊的好友說道,

  “你看中都,這麽多達官顯貴我敢說將來在那些達官顯貴住的地方,肯定會有你我的一席之地,隻要咱們在學校裏努力學習,我相信肯定就會有那麽一天,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