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19,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作者:上官容止      更新:2021-04-19 09:43      字數:1843
  【概念】

  悲觀,就是對事物總有一個負麵的預期。

  英文有個詞叫“rumination”,中文字典翻譯成“沉思”,但 rumination 可不是普通的沉思,是對一件負麵的事情耿耿於懷。

  過分煩躁,包括緊張、沮喪、惱火、擔驚受怕。

  過分生氣,包括戒備、被激怒、氣得發瘋、感覺到挫敗。

  過分抑鬱,表現為無精打采,一蹶不振。

  過分內疚,就是你會過分地承擔責任,過分悔恨,過分自責,覺得“這都是我的錯”。

  恐怖化就是總喜歡把一件事想得特別嚴重。

  什麽是應該化呢?就是我應該不是那樣,我應該這麽做就好了,我應該那樣就對了。

  什麽是合理化呢?就是把現存的一切都當成是合情合理的,反正就這樣,who cares?

  埃利斯給出了兩步解決方案:第一步,問問自己怎麽做才能夠更好?怎麽做能夠讓自己更好?第二步,如果做不到,也沒有太大的關係,接受這個結果。

  那麽,又該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呢?埃利斯給出了四個步驟:第一步,反思我為什麽會有不良的情緒出現。第二步,審視我的想法,從三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和當下關係的角度。第三步,反思如何來對抗不良情緒。最後一步,問問自己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愛箱這個概念是作者在一位叫羅斯·坎貝爾博士的演講上聽來的。這位博士是位精神科醫師。他說:“在每個孩子的心裏,都有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愛填滿。當一個孩子真正感覺到被愛,他才會正常地成長。但是,當愛箱空了的時候,這孩子就會出現問題行為。孩子們多半的問題行為是被空箱子激發出來的。”

  作者查普曼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愛的表達方式,也就是愛語。

  那都有哪些愛語呢?作者總結出了最基本的五種,它們分別是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可能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筆記】

  可以對自己這麽說:“我又開始自責了,這個情緒不好,可是我這個人最近就是經常自責,真有意思。”你用自嘲的心態去看待此時的自己,用寬鬆的辦法麵對這些情緒,情緒就會慢慢消失。

  作者說怎麽判斷過分,其實你自己知道。他說85%的情況下,你是能識別出自己什麽時候反應過激的,因為這個判斷標準就存在於我們的本能當中,你心裏很明白——盡管你可能不想承認自己過分了,因為這確實是挺難的。還有一些情況,就是另外那15%的情況,你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是過分了,但是周圍的人應該能看出來,如果有人提醒你說,“這事你可能有點過了”,你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情緒是怎麽來的呢?埃利斯給出了一個理論,就是他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也叫做 ABC 治療法。A是什麽?A就是在生活中發生的事或者遇見的人。B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C是什麽呢?C就是你的情緒,你的行為。

  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是,以為我們的不良情緒和極端反應是由A直接導致的,就是A直接導致了C。

  埃利斯總結了三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是這些錯誤的想法導致了C:第一種,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恐怖化;第二種,絕對性的思維方式,應該化;第三種,合理化。

  埃利斯總結了10種常見的錯誤的人生信條,都是因為這些錯誤的思維方式導致的。

  第一個,太在乎別人怎麽看待你。(把別人的看法恐怖化)

  第二個,無法忍受在重要的任務中失敗。(這就是應該化,認為自己應該成功,事事要做到最好才行。應該化是非常高的要求和非常大的壓力。)

  第三個,人和事都應該朝著我要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那就太可怕了……這也是應該化。

  第四個,如果發生了糟糕的情況,那我一定要追究到某個人的責任,然後批評責備教育他一番。(應該化)

  第五個,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總是抱著深深的憂慮。這是恐怖化和應該化。

  第六個,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法,我必須立即找到這些方法。典型的應該化。(健康的方式是,追求改善,盡力去做,很有可能會產生最好的結果。)

  第七個,逃避困境和責任比正視問題要容易得多。作者認為,這是最有破壞力的合理化

  第八個,如果我事事不投入,隻保持若即若離的關注,我就會永遠開心。這也是典型的合理化

  第九個,因為我過去、小時候、最近發生的事情,造成了我現在的樣子,我努力也改變不了。這種想法是混合了恐怖化、應該化以及合理化三種錯誤思維方式

  第十個,壞人壞事不應該存在,當它們的確存在的時候,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說到這兒的時候,你的憤怒情緒可能又來了,這是典型的應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