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18,還困嗎
作者:上官容止      更新:2021-04-19 09:43      字數:1204
  【筆記】

  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麵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

  他知道蘇小姐的效勞是不好隨便領情的;她每釘一個紐扣或補一個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責任。——《圍城》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即以正確的為是,以錯誤的為非,這叫聰明;以錯誤的為是,以正確的為非,這叫傻。

  【概念】

  《愛麗絲漫遊奇境》裏有一句話,紅桃皇後說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這是“紅桃皇後定律”。

  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來說,排隊是一種規範(norms),即約束社會成員行為的規定或標準。

  在許多情況下,製造流言是人們齊心協力排擠某個成員的手段。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是最早開始正式研究這個問題的科學家之一。這位政治學者及博弈理論家建立了一個簡單明了的相關規範行為原則。他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懲罰違規者的動力,因為這其中涉及權衡利弊,包括實施懲罰時需要付出的代價。

  但是,阿克塞爾羅德真正偉大的貢獻在於:他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加上一條附加規則,不懲罰違規者的人也應受到懲罰,這一原則才會對好人有利。阿克塞爾羅德稱之為“元規範”。

  元規範強調各群體應鼓勵遵守規範的成員懲罰違規者。鼓勵方式是蘿卜還是大棒並不重要。阿克塞爾羅德采取的是大棒方式,認為縱容違規者本身就是一種違規行為,需要受到懲罰。但是通過積極獎勵那些幫助懲罰違規者的成員,也能達到相同的目的。

  孔子對怨恨的理解其實很深,他用了“遷怒”這個詞。

  “君子不遷怒,不貳過。”

  怨恨就是用攻擊性來避免承認自己的無能,是“合理化”的一種形式。

  心理學中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的是人們對於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言論、想法、行為、結果,盡量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或是以掩飾和自欺的方式來重新解釋,使之能說服自己或他人,以獲得自我安慰。

  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在1963年發表過一篇經典的論文,研究道德準則的生成過程,提出人的道德標準的形成要經曆六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小孩子是以行為的後果作為是非的標準,判斷一件事是對是錯,取決於做了這件事之後是會被獎勵還是被責打;第二階段,自我中心開始形成,判斷是非的依據就是單純的個人好惡。這兩個階段被稱為“前道德水平”,意味著道德標準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

  到了第三階段,小孩子開始重視別人的態度和利益了,知道了能讓別人高興的事也是好事,盡管這件事情不一定對自己有利;第四階段則有了責任和義務的意識,樂於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和法律規範,認為凡是遵紀守法的行為都是好的。這兩個階段被稱為“遵從習俗角色的道德水平”

  《莊子·外篇·天運》給出的定義:“逍遙,無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