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測試
作者:E文先生      更新:2021-01-18 06:00      字數:1638
  可是,再仔細看,鄧歐發現了這兩幅畫的類似點。

  新畫的這張線條粗實,顯得心理很健康,但靠近樹根處有樹枝被切斷以後的斷麵,那斷麵給人活生生的感覺。這是幼兒時期精神上受到過創傷的表現。這樣的話,就跟第一張畫兒樹幹上有裂縫這一點吻合了。

  按照心裏推測,也就是說,兩幅畫都表示畫畫的人在幼兒時期,精神上受過創傷。這和張春燕的檔案是完全吻合的。

  當時的鄧歐不知不覺地又把手伸進白大褂的兜兒裏摸煙,碰到的卻是捏扁的那個空煙盒,氣得她一下子把空煙盒扔到屋角垃圾箱那邊去了。

  她再次比較了那兩張畫,說什麽也看不出是一個人畫的。

  ……

  “第二張畫,是人格交替以後畫的吧?”劉可可看著文件夾裏的那兩張畫,朝鄧歐問道。

  的確,即便是心理學方麵的外行,也能看出這兩張畫的個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是的。我是後來才醒過來的。第一張畫兒,是主人人格‘春燕’畫的。第二張畫,是‘阿緋’畫的。不過,根據我自己計算的——張春燕受到精神創傷的時期,隻能說是偶然的幸運。”

  “這是為什麽呢”

  “‘小賴’和‘阿緋’,很偶然地跟張春燕的年齡一樣大。其實,人格的年齡有時候差別是很大的。比如還有個人格,才是個五歲的小孩,薇薇呢,恐怕是二十歲左右,跟你一般大。如果是這兩個人格畫的畫,我卻用張春燕的年齡去測量指數,肯定是毫無意義的。”

  劉可可就像在聽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在談理論。難道那些交替出現的人格,年齡和名字都不是自稱的,而是各自按照自己的實際年齡生活在人的心裏嗎?

  “這些畫,您讓專家看過嗎?”劉可可問道。

  “看過。我一個人不敢做出判斷,就去母校的心理學教室請求協助。首先,他們請來五個跟張春燕年齡相同的學生,讓她們隔一段時間先後畫了兩張畫,又把張春燕那兩張畫混在她們畫的這十張畫裏,然後請九位教授和研究生,用推測法——即意義分析法進行判定。教授們的直覺印象用五十二個形容詞來回替換,分為七個階段反複判定,用錯落乘積法求出相互關係,最後得出因子行列……”

  這些話完全是意義模糊的詞語排列,連劉可可的讀心功能都不管用了。看著劉可可迷惑不解的樣子,鄧歐知道自己弄錯對象了,趕緊道歉:“啊,對不起。我把你當成專業研究者了……總而言之,就是把看了那些畫以後得到的印象數值化。”

  這還在劉可可可以理解的範圍內,她點頭表示聽懂了。

  “最後,請來的那五個人分別畫的兩張畫都被判定為是同一個人畫的,而張春燕的那兩張畫卻被判定為是兩個人畫的。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懷疑張春燕是多重人格障礙了。”

  文件夾裏還有許多後來對張春燕進行心理測試的結果,劉可可開始翻看。畫樹的心理測試一共有十三張,從一到十二編了號。

  有棉花糖似的樹冠,隻有兩條線表現樹幹的小樹。有茂密的葉子,枯燥而寫實,表現男性特征的大樹。有的細致地畫出了陰影,有的飄散著童話般的氛圍……

  每張畫上都用訂書機釘著一張便條,便條上用極細的圓珠筆密密麻麻地寫著說明文字,分為成熟型,纖細型,不安型,萎縮型,混亂型等等。

  鄧歐要對各個人格進行心理測試,還采用了其他測試方法,量是很大的。這些心理測試大多帶有強迫性質,劉可可對這種做法表示懷疑。近期劉可可自學過心理學,雖然關於心理測試的知識是很有限的,但她還是認為這些心理測試搞得太多太濫,而且不少是重複的。

  “心理測試搞得夠多的吧?”

  鄧歐到底是專業人員,馬上就明白了劉可可的意思:“是啊,一般說來,投影法,描畫法,答題法,還有智能檢查,每項搞一次就夠了,可是……”鄧歐點著最後一支煙,吐煙的同時歎了口氣:“說心裏話,我也感到不安。對多重人格的孩子,我沒有做過心理輔導,而且周圍連一個商量的人也沒有。精神病科的醫生們一聽我說多重人格,馬上就報以冷笑。我知道,盲目相信心理測試的結果是很危險的。我除了自己的判斷以外,還希望有客觀的判斷,希望有權威人士告訴我,我的診斷沒有錯……心理測試是我的專業,所以,隻能依靠心理測試了。”

  ……

  作者:E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