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曹操的吃相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9      字數:2217
  得了袁紹援兵,曹操東擊徐州,不就即收複了任城國、收複了沛國北部。

  四月,遇曹豹於彭程,擊之。

  彭城國去年就被攻破過,當時曹操將一段城牆拆掉、一把火把城內全部燒掉。曹豹不能抵禦,棄城逃入下邳。

  滿地深綠色的麥子讓曹操哈哈大笑:“我笑曹豹無謀,不知割彭城國之麥,全都便宜了我!”

  屬下報廣陵太守張飛領兵北上,屯淮陰,聲援下邳。

  曹操見北麵臧霸也從琅琊國南下,就有著擔心,生怕臧霸和張飛隻是煙幕彈,而劉備突然起兵南下襲擊自己,黑著臉下令:“將下邳國、東海國,能割之麥,盡數割了!”

  四月的麥子,根本沒有成熟,隻能做牲畜飼料。

  曹操軍的士卒們一邊割、一邊咒罵上官:“哪個王八下令割青麥?太缺德!”

  城樓上軍民、塢堡裏豪族們氣的嚎嚎大哭,要是麥子熟了,曹軍割走,地裏多少還能剩下些沒割幹淨的零碎,一顆一顆撿起來,或者喂喂豬羊也好。

  割走青麥,到了冬天如何活下去?!

  ……

  解決了公孫度的威脅,劉備心情大好,令關羽為玄菟太守,令甄儼為遼東太守,子劉燾為都尉助守遼東襄平。

  沒想到青州徐州急報曹操來侵犯,已破彭城,進圍下邳。

  劉備隻來得及留下移民、部分士卒在地廣人稀的遼東補種些粟,他自己乘船急忙趕回青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得首先準備軍需,才談得上救援徐州。

  沒想到張昭帶著陳留邊讓從子跑來投靠,

  為他引薦的人叫桓曄

  劉備:“你是沛國龍亢桓氏人?為何跑徐州來?”

  桓氏非比尋常,乃是東漢有名的公侯世家,家傳《尚書》,出過兩任皇師、兩名三公,比家世兩千石檔次還高,隻比袁氏、楊氏稍微遜色。

  張昭介紹,桓曄是故三公桓焉幼弟桓良之孫,桓焉有孫桓典,即桓曄從兄,亦知名於世。

  弘農楊氏祖上是軍功之家,到楊震一代,向帝師桓鬱學習《尚書》,這才轉變為儒學望族,從普通豪族一躍壯大,展開四世三公之美麗族譜。桓氏與弘農楊氏相互提拔、推薦的傳承,故,桓典與桓曄皆親近汝南袁氏、弘農楊氏。

  桓曄與桓典又正好相反——桓典親近袁紹、曹操,桓曄親近袁術、厭惡曹操。

  桓曄:“屬下在沛國任職時,曾視曹操為閹黨,試圖將之殺掉!曹操深恨我。

  如今曹操領兗州刺史,我在沛國無處安生,就逃到袁公路麾下。沒想到袁公路有勇無謀、豪華奢侈。

  料其難以成事,又聞劉青州寬仁待士、世之明主,故而來投。暫且充當縣長一職。”

  邊讓從子獻上《蒿裏行》:“

  關東有亂士,興兵反君王。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袁紹偽車騎,袁術據豫揚。

  兄弟且相爭,群豎自傷亡。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劉備:“蒿裏行不是曹操寫的?”

  邊讓從子滿臉悲憤:“是我叔父寫的,曹賊抄邊家,盡奪叔父之文稿,稍做修改,於是就有了曹操版本的《蒿裏行》!”

  劉備被雷的外焦內嫩:“大新聞,沒想到啊|!”

  邊讓之子以為劉備要剽竊:“叔父留下詩歌大多損毀或被曹操篡奪。還求將軍能網開一麵,免得叔父在青史上無名,在泉下不安。”

  “網開一麵?”

  劉備好半天才弄明白:“本將不僅不會剽竊,還要將邊太守的詩歌刻在石頭上,可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旁,供眾人瞻仰!”

  “原來是這樣!”

  劉備一拍大腿。毛爺爺年輕時寫出《沁園春長沙》,中年掌權之後寫出《沁園春雪》,兩兩印證可見是毛爺爺親筆所寫。

  反觀曹操起兵時已經35歲,若真具有不世之詩才,為何不見他像酈炎那樣少年得名?

  35歲之前政務不繁忙,大把時間可以讀書,郊遊,寫詩。以其公侯子弟、兩千石之地位,詩文必定能使眾人得知。

  事實上,曹操前半生卻無可稱道之詩歌。最近幾年天天忙著打仗,卻接連不斷有佳作,豈非怪事!

  曹操掌權之前幾乎無可稱道作品,掌權之後卻作品層出不窮,這中間道理,不是“才”字能解釋,不是學習使人進步,而是“權”字使人進步啊。

  邴原:“且觀曹操之詩歌,多有浪漫情懷,可他卻是一個極端崇尚現實、功利之人,寫出《短歌行》這種慷慨豪邁之詩歌正常,怎可能寫得出清麗脫俗秋之詩,或《蒿裏行》最後三局這般悲天憫人之詩歌?”

  劉備:“也不會全都是抄的吧?”

  邴原:“當然不會,抄一部分,屬下幫忙寫一部分。之後他自己再做修改就是!”

  就如後世的政府、公司領導,級別高了之後,下屬有秘書或各種部門人員,可先寫初稿,之後反複修改,直到領導基本滿意。領導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一篇文章就兼具很高的水準和該領導鮮明個人風格。

  很多大官僚年輕時候文章、演講、詩歌幾乎都是親手所寫,之後國事日益繁忙,就有著秘書或研究室寫初稿,領導親自修改之後,再經過領導集體討論、醞釀,最終才是定稿。所以集體智慧之結晶,這句話寫的清清楚楚!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劉備想清楚這一切,頓時發現自己剽竊杜甫之詩歌,並不可恨。

  他平時寫檄文、公文極為辛苦,生怕寫不好,為世人所笑。於是有了決定:

  後世詩歌,記得的就那些,越抄越少。觀曹操所為,有了權力,既從魚頭吃到魚尾,多半不是剽竊就是槍手。

  要劉備像曹操那樣,殺人其人、剽竊其詩文,太過無恥,劉備不屑(容易露餡)。

  不如也像曹操父子那樣,搞個建安七子之類的作為千金買的馬骨,再招一批善寫詩做文者寫“初稿”,之後自己在做修改!

  如此或優美,或豪邁的詩歌、文章即可“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