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月球和天
作者:四號判官      更新:2021-02-11 08:01      字數:2581
  發生在1934年的墜龍事件之後,墨辰重新恢複到了對太陽係內各文明勢力的同步監控狀態,繼續見證曆史。

  1935年2月,汪季新和蔣瑞元聯名發布嚴禁排日運動命令。

  10月,日軍提出對華三原則政策,即:日中提攜﹑承認滿洲國﹑共同防共。

  詳細展開解釋之後,也就是:

  ①華夏應徹底取締排日活動,拋棄依賴歐美政策,采取親日政策。

  ②華夏應正式承認“滿洲國”,實現中日滿在華北的經濟合作。

  ③中日滿應在防共問題上合作。

  11月,日軍在華夏東北境內的下五家子村,持續燒殺三個小時,全村被屠戮六十四戶,被燒毀民房四百多間,共計被殺害三百八十七人。

  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12月5日,隨著新憲法在蘇俄的頒布,蘇俄正式確立國家實行共和製度。

  12月12日,華夏東北軍領袖張毅庵和西北軍領袖楊忠祥在鎬京扣留了蔣瑞元,迫使其做出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決定。

  1937年6月,華夏工農黨代表周伍豪和蔣瑞元在廬山就聯合抗日一事進行談判。

  7月7日,夜間,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華夏守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華夏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華夏守軍隨後奮起反擊,史稱七七事變。

  而七七事變的發生,也標誌著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的正式爆發。

  7月29日,日軍攻陷北平。

  7月30日,日軍攻陷津門。

  11月25日,日軍攻陷梁溪縣城,國民軍最後國防線,澄錫國防線隨即被攻破。

  同年12月1日,日軍攻陷澄江要塞,開始控製長江。

  同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金陵,隨後,日軍在金陵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大屠殺事件。

  在大屠殺期間,日軍士兵對金陵城內的華夏人,隨意的奸辱、放火、搶劫,最終致使這次大屠殺事件的華夏遇難人數超過30萬。

  同年12月14日,日軍在華夏扶持的傀儡政權於北平成立。

  在1937年華夏和日軍爆發了全麵戰爭之後,同年8月14日,華夏空軍與日本空軍之間的第一次空戰爆發。

  對於華夏早期的空軍,墨辰在後世通過互聯網上的資料,有過一些了解,知道早期的華夏空軍非常悲壯慘烈。

  也因為如此,墨辰對華夏空軍特意多關注了一些。

  說起早期的華夏空軍,就不得不提起筧橋航空學校,作為華夏一族步入工業文明時代之後,華夏空軍的搖籃之一,筧橋航空學校在抗日戰爭中為華夏一族提供了大量的優秀飛行員。

  作為華夏早期的空軍航校,筧橋航空學校的校訓,異常悲壯: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之所以會有如此悲壯的校訓,與當時華夏的大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的華夏綜合國力弱小不堪,工業基礎薄弱殘缺,更沒有研發生產飛機的能力。

  同時,華夏被世界各列強任意欺辱劃分,境內的許多地區,都有各列強的所謂租界和軍隊。

  而1932年9月18日之後,日本更是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裏,就占領了華夏的東北全境,使得華夏一族進入到了國土淪陷的狀態。

  在這一係列的糟糕背景下,華夏早期的空軍注定了會充滿各種悲劇。因為在工業時代初期的戰爭中,空軍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兵種,在作戰雙方的某一方空軍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另一方能夠贏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極低——製空權的爭奪掌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發展和最終結局。

  也因為空軍在工業時代早期戰爭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戰爭中作戰雙方都會想盡辦法,優先解決掉對方的空軍戰機。

  而在當時,日本的戰機超過兩千架,華夏的戰機不到三百架,雙方懸殊的戰機數量,更是注定了早期華夏空軍的悲壯。

  1937年8月14日,華夏空軍第四大隊被調防到繭橋機場剛著陸,未及加油,即遭日軍機空襲。

  大隊長高銘久在飛機餘油不多、氣象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毅然率領所屬3個中隊27架飛機緊急升空迎敵。

  高銘久駕駛霍克3型驅逐機起飛後,先爬高至雲上,未見敵機,隨即下降至雲下,發現日軍96式飛機1架,遂迅速逼近目標,連續兩次射擊,該架96式日軍機當即中彈墜毀。

  隨後高銘久又發現3架日軍機,便抓住機會迅速占位瞄準攻擊,又擊落日軍機1架。

  與此同時,第21中隊中隊長李桂丹等人也發現2架日軍機,經連續攻擊,先後擊落、擊傷日軍機各1架。

  在空戰中,日軍機為躲避華夏驅逐機的攻擊,時而鑽進雲中,時而降至雲層下。

  但這擋不住華夏飛行員英勇頑強,緊追不舍,經約30分鍾激烈戰鬥,共計摧毀日軍機3架、擊傷1架,華夏空軍僅有1架飛機輕傷。

  此次空戰,華夏一方駕駛的霍克3型驅逐戰機的參數如下:

  最大平飛速度——360kmh

  實用升限——8410m

  航程——1284km

  總重——1887kg

  乘員——1人

  武器——1挺12.7mm機槍,1挺7.62mm機槍,可根據需要選擇掛裝1枚227kg炸彈,或4枚53kg炸彈

  日軍駕駛的96式攻擊機參數如下:

  自重——4770kg

  最大重量——7642kg

  最大航速——350kmh

  續航距離——4000km

  上升限度——7500m

  乘員——7人

  武器——3挺7.7mm旋回機槍,可根據需要選擇掛裝1枚航空魚雷,或掛裝800kg炸彈

  華夏空軍和日本空軍的首次交戰,雖然華夏空軍取得了3:0的優秀戰績,但這依舊改變不了華夏空軍隻有不到300架戰機,且這些戰機型號還不統一,配件等難以籌備的致命缺陷。

  對比日本空軍擁有2000多架戰機,且型號井然和工業體係完備的情況,華夏空軍的劣勢更加明顯。

  就在高銘久的第四大隊,反擊日軍機,首戰告捷的同一天。

  1937年8月14日,奉命駕駛戰機由江右廬陵飛赴金陵對日作戰的飛行員張錫祜,由於當時氣象測報不良,而張錫祜又急於前往金陵殺敵,冒險飛行,終因天氣惡劣,在前往金陵的中途失事殉國,時年26歲。

  而在1937年元月十日,張錫祜與未婚妻在金陵剛剛訂婚。在張錫祜犧牲的12天前,他曾在給父親張壽春的信中如此寫道:“陣中無勇非孝也!”

  得知兒子死訊後,南開大學的創建者之一,擔任校長職位的張壽春,壓住失子之痛,悲愴說道:

  “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每以不能殺敵報國為恨,而今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