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開始!和珅的大布局!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3-19 21:19      字數:6180
  <b></b>“臣……臣阮元見過太上皇,願太上皇早日康複,太上皇吉人天象,定當萬壽無疆!”阮元向乾隆叩拜道。

  “好啦,朕知道了,抬起頭來,朕上一次這般看你,也是五年前了吧?”乾隆也望向阮元,之前阮元在他禪位之時雖一度短暫回京,但彼時阮元公務繁忙,並未得到乾隆單獨召見,這樣算來,上一次他獨自覲見乾隆,已是五年前在避暑山莊,乾隆與他講論英吉利形勢的那個夜晚。這時阮元看乾隆眼神,隻覺七分讚許和認同之下,也有三分不舍。“你外出做學政,朕記得是整整五個年頭,你那裏平日的奏報,朕都看著,你引用之人,朕也多曾詔對,都是有學問的。你……這幾年做得很好,朕放你做學政的時候,其實也不想你能有此……或許隻讓你做個學政,也是朕小看你了。”

  “太上皇此言,臣實在愧不敢當。臣仕官至今日,尚未滿十年,承蒙太上皇不棄,已做到侍郎之職。皇恩浩蕩如此,臣肝腦塗地,亦不足以報太上皇聖恩之萬一。臣在外任,亦深知為官日淺,學行有限,是以終日恪守勤慎之言,不敢怠慢一件公事,亦不敢在人才選錄之上,有一人之疏漏。此等皆是臣為官本分,原是不足稱讚的。”阮元又怎敢在乾隆麵前有半分自矜之色,隻得再三謙辭。

  “你原本做得就很好,朕對你一再重用,並非朕有意偏袒於你,而是你德行才幹,學問智識,原就當得起此等大任。”乾隆無力的支撐起身體,語氣卻依然從容。“而且朕也知道,你在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有一藝之長者悉與取錄。這一點,你做得更好,尋常學政隻道朕讓他們考查民間生員,隻需看他們是否精通程朱之言,其他詩賦天算,正史諸子,一概不顧,如他們一般,能選出什麽人才?隻得些空口應承之人罷了。你卻也無需擔心,你所做的,都是朕希望你做的。所以朕提拔你,並無任何不妥,你也無需再多出謙辭了。”

  既然乾隆已經說了“並無不妥”,那阮元再行謙讓,就成了違逆上意。是以阮元也不再謙遜,隻再次謝過了乾隆提拔之恩。

  “嗯……朕想著你兩年前重新行了婚事,是曲阜衍聖公一家吧?”乾隆又問道“孔家朕東巡之時,去過好幾次,孔家這一輩的孫女嘛……就是你夫人,朕八十歲那年東巡,她還是個孩子,可人聰明,也懂事,沒想到啊……阮元,日後你可要多珍惜你夫人才是。”乾隆五十五年,乾隆最後一次東巡山東,當年孔璐華隻有十四歲,但畢竟是孔府親眷,得蒙乾隆召見,因應對得體,詩文嫻熟,乾隆還曾親賜她宮花一朵。這些事阮元自也知曉,見乾隆問話如此親切,心中也自是感動,忙再次謝過了乾隆。

  “但有一件事,朕想問問你,想聽你說些真話。”乾隆忽然話鋒一轉,道“你外出做學政五年了,山東十府二州,浙江十一府城,都到過了吧?那你給朕說說,這直省風土人情,卻是如何,百姓生計,可都還過得去?”

  “這……”阮元一路北上之時,想起幾年來外省所見官吏貪婪,民生困頓之狀,也一度想著回到京城,或許能得乾隆詔對,到時候一定要鼓起勇氣,把這一切所見之事都告訴乾隆。平日安靜之時,他也曾想過如何應對,才能讓乾隆聽得進去,可萬萬沒想到,這一日竟然是乾隆主動問了這個問題,心中不覺有些吃驚,一時竟也不敢把真話全部說出,隻得道“太上皇仁愛之心,臣不勝欽服。民間百姓,大多生計也都安穩,衣食無憂。閭閻坊巷之間,商旅繁盛,士人汲汲向學,百工各盡其職。這千裏江山,正是盛世景象。”

  “朕不想聽你說這些。”不想乾隆倒是一反常態,竟對阮元之語頗不滿意。“朕希望你今日,能把見到的一切都告訴朕,不是讓你隻說好話的。其實朕也不瞞你,天下之狀,朕並非一概不知,川楚有個匪首叫王三槐的,你可聽說過?”阮元點了點頭。

  乾隆卻緩緩歎道“既然你知道,那朕也告訴你一件事。就在今年八月,那王三槐押到了京城,朕和皇上一起,在乾清宮見了他。朕當時問他,問他說朕平日行止,可還算勤勉,他說是。朕又問他,既然朕為了這天下,終日勤政,六十年如一日,那你為何要反?他對朕說,實在是天下之間,貪官太多,百姓大多貧苦無依,所以,不是百姓心中不向著朕,是&nbp;官&nbp;逼&nbp;民&nbp;反。朕知道他是四川人,又問他這四川是個大省,方圓數十萬裏,知縣也有一百一十多人,難道就沒一個清官嗎?他說,他隻聽說過一個叫劉清的知縣,是個真正的清官……唉,劉清,朕若不是聽他這樣一說,心中還全無此人姓名呢。這般想來,四川是靠後了些,山東、江浙倒是富庶,可既然四川都尋不出幾個清官,山東和江浙又能如何?你也無需有所忌憚,隻把你所見那些你不願說的,都一一說出來罷。鄂羅哩,你也在這裏,給他做個見證,阮元今日無論口出何言,朕都絕不加罪於他,過了今日,他侍郎之職,當差之事,一切如故,你可記住了?阮元,有什麽話,就都說出來吧。”這句話後半句卻是說給鄂羅哩聽的,也是為了讓阮元卸去心中負擔,鄂羅哩連忙應過了。

  “這……謝太上皇寬厚之恩,隻是……”即便如此,阮元眼看乾隆神態如此從容,也不忍直言其弊,隻得先從好的方麵說起,一點點深入其中,道“其實臣這五年來所見,若說通都大邑,大抵仍是繁華,杭州坊巷市集,一年四季俱是熱鬧,民生百業,各自豐足,揚州、淮安在運河要道之上,每年運河船隻經過,皆以萬數,濟南的大明湖、杭州的西湖,每逢春夏之交,風景怡人,也正是文人墨客多加流連之處。可是……”說到這裏,阮元終於一點點說起了督學之時所見諸般民生弊病,“從錢塘江溯流而上,金華山裏,多有貧苦無依百姓,不得不將剛出生的女嬰溺死,以解衣食之困。浙南山裏,許多山林種不得稻穀,卻又遍布流民,隻因易於耕墾之境,早已沒有他們立足之所,是以他們隻得以番薯為食。沿海官軍,多有不恤百姓之輩,這幾年海寇頻繁,竟也不能護百姓周全。更有甚者,因近些年來國庫多有虧空之事,許多府縣,甚至封疆大吏,為了賠補虧空,常度開支亦多有克減,苛捐雜稅也日甚一日。甚至有些地方,漕米正賦一石,加賦竟也有一石多了……而且,且不說尋常百姓,便是海疆許多將士,一年軍餉竟也發放不全,克扣近半亦是常事。近些年來,也是許多精忠為國的大臣多番照應,將士們方得勉強度日,可若是長此以往,隻怕……”說到這裏,先前督學路上所遇種種,一一湧上心頭,阮元本有不忍之情,如此一一道來,言語之下,也未免有些哽咽了。

  “如此說來,這乾隆盛世,難道俱是虛幻不成?”乾隆聽到這裏,也不禁問道。或許早在審問過王三槐之後,乾隆心中,就已經漸漸有了這番疑問。

  “臣以為,乾隆盛世是真,可眼下諸般民生疲弊,也沒有假。”阮元答道“臣少年之時,揚州最是繁華,細民無需困於生計,辛勤勞作一日,便可數日衣食無憂。臣年少時得以博覽群書,盡心經術,也是拜這天下太平繁榮所賜。更何況太上皇在位六十年,五次普免錢糧,三次蠲免漕賦,天下百姓,大多親受太上皇厚恩,說到太上皇的時候,都知道太上皇聖明如故。隻是天下承平日久,人心不古,是以貪賄之事漸多,虧空聞之不絕。不少守令生於安逸之世,不恤百姓,唯以府庫充實為能事,這才有今日這般困苦之象。”

  “可是朕記得,上次普免錢糧,是前年的事,蠲免漕賦,最近的一次是乾隆六十年。這樣想來,百姓當交的賦稅,這幾年應該免除了不少才對啊?卻為何偏偏是這幾年的時間,百姓多有困頓之色呢?”乾隆又問道。

  “回太上皇,臣才疏學淺,其中緣由,確實難以深究。但臣想著,正是天下承平日久,大小官員之間,方有因循之弊。有司考核殿最,不看百姓生計,唯觀倉廩是否充實。征收賦稅,不顧百姓是否尚有餘錢餘糧,亦不顧收成年景、水旱災禍,唯以完稅為能事。更有甚者,以漕糧易朽、豐收不易為名,巧立名目,多加折耗之稅,即便朝廷有普免錢糧的恩旨,到了下麵,這些折耗錢糧,卻往往不得豁免。收了賦稅,又有不少中飽私囊之輩……朝中禦史司員,又大多不願多事,眼看府庫尚有錢糧,便不予深究,如此上下因循怠惰,民間之事,就一日不如一日了。但臣想著,即便如此,這普免錢糧,總是比不免的好,免了正賦,對舒緩民力,也是有好處的。”阮元道。

  乾隆聽著,一時也說不出話來,過了半晌方道“如此說來……也是朕的錯了,這些年來,朕精力不比當年,對這些貪腐之事,終是寬縱了些。”

  阮元聽著乾隆之語,已是略有自責之意,想著乾隆畢竟已經衰邁,自己如此直言,似乎有些過當,更何況官員貪賄成風,與和珅收受財物,培植私人也有關係,並非乾隆一人之過。便即想著開口,將和珅之事告知乾隆,可轉念一想,此時京城之中,形勢微妙,自己若是多言,隻怕隔牆有耳。一時之間,也把指斥和珅之語收了回去。

  “阮元,這次詔你回來,有朕的意思,可皇上他……是皇上先與朕說了你的事。你今年還年輕,皇上他身邊,也缺你這樣的人,以後要記住,盡心輔佐皇上,皇上他心中有你的位置,你也隻管放心,不論以後有什麽事,隻放心去做就是了。”阮元能說什麽,乾隆心中清楚,至於該對阮元說什麽,其實稍加點撥即可,也無需過多言語。是以乾隆這時將嘉慶試圖提拔阮元之事告知了他,希望自己離世之後,阮元依然可以為嘉慶盡心效力。

  阮元也再次謝過乾隆,乾隆擺了擺手,鄂羅哩便即明白,帶著阮元走了出去。看著阮元漸漸離開養心殿,乾隆雙目之中,也自是無盡感慨,一時不絕。

  而阮元回到家中,想著覲見乾隆之事,隻覺天下疲弊,正是自己應該竭盡所能,以求中興之時。可如果想要實現中興,一匡朝政,和珅作為結黨貪腐的罪魁禍首,便不得不除,那麽之後形勢又會如何?自己一個二品侍郎,又能在對抗和珅的大戰中有何用處?想到這裏,也不覺愁眉緊鎖,迷茫不已。

  “夫子,你這篇序文我看寫了三四日了,怎麽還是隻有這幾行呢?還是說,我這位太爺爺他學問實在高深,竟讓夫子看不懂了?”孔璐華熟悉的聲音漸漸在阮元耳畔響起。低頭看時,才發現案幾上正擺著一冊孔廣森生前的著作《春秋公羊通義》,自己在衍聖公府中偶見藏本,欣喜異常,當即和孔璐華說要給此書做序。可不想幾日下來,公務繁忙,對未來也憂心忡忡,序文隻開了個頭,並未寫全。

  “夫人見笑了,儀鄭先生學問,自然十倍於我,隻是這序文一時未就,其實也是我慵懶之故,實在對不起儀鄭先生了,我這就寫,今日一定會寫完的。”阮元對孔璐華陪笑道。

  “夫子也不用再瞞我了,你那日和你兩個同年朋友聚會,說的話我雖沒聽全,也聽得了不少,加上你杭州就和我說過的……是不是再過些日子,皇上與和珅之間,就將有一場決戰了?”孔璐華也不再掩飾,直接把想說的話都說了出來。

  “哈哈,看來這些事也都瞞不過夫人啊。”阮元不禁笑道。但另一方麵,對於乾隆已經病危,嘉慶與和珅各自集中人馬,互不相讓之事,阮元也間接給予了肯定答複。

  “夫子,你對這個問題,真的很擔心嗎?”孔璐華問道“記得之前夫子和我講過曆朝兵製,說國朝體製森嚴,尋常臣下,絕無篡逆之理。這樣想來,即便和珅他想和皇上對抗,也一定不會得手的對吧?還是說,夫子自己對這些也不了解呢?”

  “兵製嘛……這個我清楚啊。”阮元笑道,說著,正好看到手邊有一幅京師地圖,便取了出來,一一指著圖上要點道“夫人初來京城,也沒有去過西麵海澱、香山,可能也沒見過,京城之西,素有三座大營拱衛京城,一為海澱火器營,一為圓明園護軍營,最後便是西山健銳營了。京城之內,八旗尚有一支驍騎營,多行征戰,俱是精銳。此外主要的禁軍還有五路,內城與外城有步軍統領主管城防,也就是所謂的九門提督,而皇城之內,各門有護軍營和前鋒營鎮守,宮禁之內,還有侍衛處和鑾儀衛巡視,這些軍隊,彼此各不統屬,隻聽命於皇上,須得聖旨和兵部調令齊備,才能動用的。和珅權勢雖大,也不可能把這幾路京師重鎮一一掌控了啊?”其實京城之中,還有虎槍營等幾支其他部隊,但人數不多,無力與前麵五路禁軍抗衡,是以阮元略去不提。

  “夫子這不是很清楚嘛?那這樣說來,若是天下有變,皇上自然可以將和珅繩之以法了,夫子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夫人有所不知,皇上在位三年,其實並未親政,也就是說,皇上在這些禁旅之中,未必便能一言九鼎。反倒是和珅素來奸……素來精明,隻恐他也有自己的應對之法。而且,究竟如何調用這些禁旅,也還需思量才是,不能隻想著和珅的事,卻把其他要事耽誤了啊?”阮元端詳著眼前的地圖,一時卻也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

  就在同一時刻,和珅一黨的密謀也已經拉開了帷幕。

  “即是這樣,我看也沒什麽也說的了,太上皇對你,隻說了輔佐之事,實際上什麽也沒給你。可對皇上呢,這親政決事的大權,眼下已是都歸了皇上了!也就是說,太上皇最終還是想著……想著不再眷顧我們了,致齋,日後的辦法,你可都想清楚了?”福長安聽著和珅講述乾隆的變動,也漸漸按捺不住。

  “也是啊,既然如此,先前的準備,我看也隻好一一用上了。”和珅雖不知嘉慶心意,但平日與嘉慶共事,自忖嘉慶即便有時對他禮敬有加,卻終是未能有一刻信任於他,加上幾年以來,人事上幾番調動,說嘉慶對他毫無針對的意思,誰都不信。既然如此,自己也不得不先做上一番準備。

  “不過致齋啊,你所說的準備,到底是什麽啊?我記得八月份的時候,你就與我多次說過,你有準備,可到了今日,我還不知你究竟是什麽想法呢?你對我說過要抓住兵部,外省我想著,也有不少人是咱們可以用的,可就憑這些,我看還差得遠呢。”福長安也有些疑慮。

  “皇上雖然不信任我,可話說回來,無論如何,他總是太上皇親傳的皇帝,君臣之道,不可偏廢。是以我也想著,若是他能保你我今日地位,這君臣之道,還是要相守下去才是。所以在京文武,京城各路禁軍,還有外麵督戰的各部,若是都能向皇上上書,保你我忠於大清,忠於皇上,皇上看我們聲勢浩大,他畢竟之前未能親政,親信有限,定是隻得與我等妥協的。那樣我們地位穩固了,以後選人用人,又在我們掌控之下,即便皇上還是皇上,也和今日並無區別。”和珅的計劃終於漸漸浮現了出來。

  “你說的好像……好像也挺有道理的。可我看著也不容易啊?其實你我也該清楚,京城裏無論文武滿漢大小官員,能真心為我等效力的,可能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六部咱們能保證的,我數著也就是我這戶部,更別提中外各路八旗綠營了。我看啊,太上皇給咱們的權利,壓根就不夠和皇上抗衡的。”福長安道。

  “是啊,太上皇何等英明,我入軍機二十多年,為相也快十五年了,這朝廷之中,何時沒有幾個一直與我作對的人?你以為都是巧合嗎?可是眼下皇上的刀都拔出一半了,即便咱們隻有這些勢力,也隻能一個個都用上了啊?其實也不需所有人都幫著我們,朝中重臣,我們若能爭取一半,另一半自然望風而散。至於中外各部,隻要有幾隻重要的都在我們手上,一致聲援於我,皇上難道還能把剩下的人都控製住不成?他畢竟之前還沒親政呢。”和珅開始漸漸說出了自己的方案。

  說著,和珅也在案桌上翻了一翻,尋出一張京城地圖來,道“這外省諸軍,福寧、永保、恒瑞、惠齡他們,隻要不讓他們對抗皇上,隻是支持我做這宰相,他們都是可以答應的。更何況,他們即便有些異心,又有何用?一個個來我府上之時,說的那許多肉麻的言語,送的這許多金銀財寶……哼哼,若是我這棵樹倒了,他們這些個猢猻,一個個也都得被壓死!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他們心裏也有數的。”福長安清楚,和珅言下之意,是這些人在他手裏都有把柄,一旦和珅倒台,將他們都供出來,誰也討不了好去。更何況,和珅隻是說要他們挾兵權上言進諫,並不涉及皇位之事,沒有篡逆一類的心理負擔,他們或許也樂意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