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皇孫(六)
作者:朱顏1999      更新:2021-01-29 13:44      字數:6345
  東牆上引人注目的是一個紫檀木識文描金明皇試馬圖掛屏。屏麵黑漆地,上半部識文描金乾隆皇帝《明皇試馬圖》禦題:

  “我曾見趙霖六馬傳貞觀,立石像人人拔箭。數騎嚐冦陷陣中,凜凜英風千載羨。茲乃歌韓幹試馬寫明皇,疑是溫泉初罷燕。挼鞍袖手顏微酡,兩人夾持尚兢戰。嗚呼,開創何雄守何弱,宴安酖毒忽爾忘天眷。漁陽鼙鼓來動地,難免蜀道崎嶇擁款段。畫圖所貴鑒戒存,瞿然撫古興遐歎。戊子新春月禦題。”

  下半部以識文描金、銀加彩等工藝仿製唐代韓幹畫《明皇試馬圖》。皇帝題此掛屏,意在以古警今,告誡王室子孫勿忘騎射,不要重蹈前朝積弱衰敗的命運。

  此豎屏邊上,掛著一幅水紅絹軸,乃先帝的行書花間小飲詩。

  西牆上也有一個掛屏,紫檀攢框,框內以博古架為型,後釘金黃色綢緞,每格裏以骨,白玉,紅珊瑚,青金石,碧玉,琺琅,貝殼,螺鈿等雕刻拚鑲成花瓶,文房四寶,水果,盆景,茶壺,如意等紋飾。邊上掛著回回金錦作成的掛軸。金色胡桃由片金與紅經作平紋交織,黑、白色緯並合作夾緯,黑、白色經並合作夾經,不參與交織。胡桃內核處填織如意、方勝紋,由三組經線與黑色緯、片金交織,莊重而華貴。一看就是容妃所賜之物。

  三人從後門出去,穿過院子,進入後殿,才脫了鬥篷。明間以大紅色和金色為主調,堂上高掛一金底匾額,上書皇帝禦筆“篤祜繁禧”四個大字,意思是品德忠厚福壽無邊。下設地平,大紅色雕漆填金刻字五聯座屏,屏風前有孔雀羽掌扇和金色寶座,兩側的牆上掛著暗金框紅色雕漆封神演義圖掛屏一對,可見永琪常在此處起居。

  東暖閣裏間是書房。外間設一張大炕,炕後牆上一排紫檀屏風,正麵金色的屏心上以絲線繡成以青藍色為主調的十八羅漢圖像,圖像上方為皇帝禦題的讚詩,比如“知有不有,知空不空”,“孰實孰虛,非彼非我”等。黑漆炕桌上放著兩個圓形有蓋的鎏金圍棋盒,蓋上有鈕,盒上紋飾花卉和雲鶴,可見他二人在這裏對弈。瓔珞凝目細看,隻見屏風所用針法有套針,滾針,纏針,打籽,盤金,嘖嘖稱讚。

  永琪笑道:這是筠兒生子後皇阿瑪的賞賜,李玉送來的時候說,原來擺在毓(yu4)慶宮的“知不足齋”裏。瓔珞看看海氏,海氏也喜上眉梢,這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胤礽所建,乃紫禁城裏默認的東宮居所,皇帝少時在宮中便居於毓慶宮,大婚後遷居乾西二所,即現在的重華宮。二人一同看著永琪,永琪也知她二人之意,微微一笑。

  西暖閣裏間,依博爾坐在床上,潘嬤嬤一手抱著一個孩子,正在歡喜地逗弄,邊逗弄邊和依博爾說:格格,瞧我們這房生的兩位小主子,要多好看就多好看!王爺真是歡喜疼愛得什麽似的!依博爾抿嘴一笑。

  潘嬤嬤又道:瞧奴才這嘴笨的,王爺最歡喜疼愛的是格格!容妃娘娘和慶妃娘娘都奉懿旨來過了,太後賜的那對名貴小玉豬真可愛,還指明土黃色給綿億小王爺,雞骨白給綿仍小王爺,待滿月了抱兩位小主子去宮裏叫太後和皇上瞧,他們也得歡喜上天,格格您就會更得太後的寵了!夫人往日說的那些話,全是為了安撫福晉,老奴也一直捏著一把汗,幸好,而且您和小主子都平安著。

  依博爾笑道:嬤嬤待我真好,我也和額娘說了,吃的用的你都要先仔細查驗過才放心。福晉絕不是那樣的人,你多心了。潘嬤嬤道:主子夠大方了,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奴才也不是說福晉,奴才在宮裏日久,小心總是好的,您還記得當年婉嬪的事吧?然後附耳和依博爾說了當時胡嘉佳懷孕時,為什麽被突然召回宮。依博爾搖搖頭,道:不是嬤嬤想的那樣,不然我為什麽一直待在王府裏?若真是那樣,阿哥早就說話了。

  潘嬤嬤剛要說這都是容妃娘娘在後麵看著呢,瞧瞧這府裏戒備森嚴的。永琪三人已悄悄進來,她忙要回避,已來不及了,隻好硬著頭皮,給瓔珞請安。瓔珞和海氏終於認出了她,俱大吃一驚。海氏剛要說話,瓔珞立刻拿眼示意。瓔珞抱過兩個孩子來,對潘嬤嬤道:嬤嬤辛苦了,你先下去歇息,一會兒我再問話。潘芝蘭忐忑不安地退出房去。

  瓔珞將孩子遞給海氏,二人一同歡喜地細看兩個小嬰兒,發現兩個長得不像,永琪笑道:一個長得像我,是綿億,一個像筠兒,是綿仍。二人十分詫異,又看依博爾雖然氣色還有點兒白,水腫已消,神采奕奕,喜笑顏開。

  永琪吩咐侍女上茶果,依博爾叫用康熙青花山水圖鈴鐺杯和黃釉暗刻團龍紋盤,又教拿紅花卉紋蘋果尊盛著的自己醃的蜜餞來。其他人都退下後,四人坐著說話,瓔珞喜歡那碗大小的蘋果尊,狀酷似蘋果,小巧怡人。近足處繪錦地紋,通體以釉裏紅線描菊花紋裝飾,婆娑有致,鮮豔異常,通體紅花,更像一個蘋果。再端高了瞧,見底落青花「大清康熙年製」款,於是嘖嘖讚歎道:聖祖所造之物真好看,但這盤子逾製了,皇上果然有心思,我尤其喜歡這小尊。聽了這話,海氏心裏又十分高興。

  原來,此大盤盤心暗刻雲龍趕珠圖,五爪龍英武威猛,外壁亦刻瀟灑生動的雲龍。盤內外施以黃釉潤色,肥潤均勻。黃釉是皇家控製最嚴格的一種釉色。「黃」與「皇」同音,因而黃色也成皇家至尊之色,明清兩代黃釉瓷器隻有皇家才能使用。內府瓷器的使用也有更詳細的規定,皇太後、皇後用裏外黃釉器;皇貴妃用黃釉白裏器;貴妃、妃用黃地綠龍器;嬪用藍地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五彩紅龍器。

  此盤內外全是黃釉裝飾,其當為皇太後、皇後所專用,此規定肇始於康熙十九年。永琪雖是親王,但用此亦逾製,故瓔珞有此一說。永琪道:這是皇阿奶去年過年賞的,還有一套四個黃釉暗刻龍紋雙耳杯。瓔珞方點點頭。

  依博爾道:既然姨喜歡小尊,就給您吧,您還喜歡什麽,隻管拿去。永琪也立刻附和。瓔珞笑眯眯地道:那我就不客氣了。永琪微笑道:我們正在愁應該孝敬什麽年禮給您,過幾日我教人送去玉京園。瓔珞道:好,悄悄的,別讓人知道。然後開始到處張望,永琪隻是笑。

  依博爾又道:額娘,我們還有一套聖祖爺的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一起送去,給您做年禮?海氏忙擺手笑道:也給你姨吧,我住的地方沒人去,就給園子大家用就成,免得擱置可惜了,你們的心意我領了。瓔珞道:好好!我可是來者不拒的,你們沒得後悔!海氏笑啐道:在孩子麵前也沒個樣子!

  四人正笑談,兩個孩子突然在海氏懷裏大哭起來,原來是要換尿布了。海氏說要親自換,永琪便開門去外間,叫宮女把尿布,藥膏一應用物都拿上來全部退下,海氏見永琪竟然也很熟練,不覺詫異。瓔珞心裏有數,依博爾笑道:常常是阿哥自己換,他喜歡,不嫌醃臢,哲哲那時候他也換的。母子二人忙碌了一陣,心裏都歡喜之極。

  後來瓔珞便和永琪說,自己和海氏有話要去吩咐潘嬤嬤,永琪不疑有他,帶二人去了後麵潘嬤嬤的房裏,便自己走了。

  潘芝蘭立刻跪倒在二人麵前,道:令妃娘娘,愉妃娘娘,奴才過去十分對不起您二位,但奴才對王爺小格格和兩位小王爺全心全意,請你們大人有大量,不要趕奴才走,允許奴才留著伺候。瓔珞和海氏對望一眼,瓔珞問道:永琪不知道吧?潘芝蘭道:王爺原來根本不認識奴才。瓔珞哼了一聲:他是不知道。當年你可也是想將他母子害死在永和宮,後將他活埋在長春宮?潘芝蘭頭貼在地上,嚇得大氣兒也不敢出。

  海氏道:筠兒一直說你對她十分好,沒想到你竟然是當年高貴妃身邊的芝蘭。我還記得,當年怡嬪姐姐死得有多慘,她走之前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竟然是‘阿妍,快回去!快回去!’你們主仆真是狠毒!

  潘芝蘭淒然一笑,道:怡嬪既然為您出頭,為何不能忍辱?不過就是掌嘴,何必去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貴妃主子,當年多好的顏色,再跋扈霸道,也化作地下一堆白骨了,而您的兒子都成了親王了。奴才也沒想到,還能再見您二位,多少年了,既然被你們發現了,就聽憑夫人處置……幾年前聽戲時,奴才在傅恒大人府上便見到您二位,想你們早已不認識我了,因奴才自己都不認得自己了……

  瓔珞忽然覺得鼻中一酸,咳嗽一聲,道:我早已不是令妃,她也早已不是愉妃。潘芝蘭道:是,奴才失言。瓔珞看著她的後腦,那裏梳的整齊,已雜著些許白發,默默無語,半晌,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說的好,你還想為你當年的主子報仇麽?

  潘芝蘭不知她是怎麽知道的,但抬起頭來,眼中迸出一股強烈的恨意,道:想,當然想!如果不是現在的皇後,主子不會死,奴才也不會看人臉色,受盡苦楚。令妃……不,納蘭夫人,您若能為主子和我二人報仇,奴才願意立刻自裁謝罪!奴才知道,您一定做的到!然後苦笑了一下,道:主子當年那樣對您和先皇後娘娘,奴才這是癡人說夢……

  瓔珞不看她,伸出雙手來,瞧著自己的十根手指,道:那你肯聽我的話嗎?潘芝蘭喜出望外,忙道:您隻管吩咐!叫芝蘭做什麽都可以,芝蘭粉身碎骨,也要為主子報仇!

  瓔珞一笑,抬起眼來,道:好!潘嬤嬤,你聽我說,你就好好地待在這府裏,伺候好你現在的大小主子,不要著急,等到了時候,我派人來通知你,你按我說的行事便是。潘芝蘭忙叩頭,道:是,謹遵夫人命令,多謝夫人饒過奴才!瓔珞道:你要小心,切不可泄漏自己的身份,否則性命難保。宮裏你也再不能去,我會吩咐管這府裏安全的那位大人,他是皇上身邊的人,若有人為難你,他的人自然會保護你,你可以放心。

  潘芝蘭忙道:謝夫人。夫人不用擔心,之前皇後沒見過奴才,她以為奴才早已被賣出宮了。之前在西邊園子裏和宮裏,她很少來五阿哥處,偶爾來了,奴才也稱病不去前邊。隻是,容妃娘娘曾召奴才進宮問過兩次話,奴才怕她還會召喚奴才,奴才不好拒絕。瓔珞笑起來,道:我知道了,你放心吧,她再不會召你,這府裏若有事,你來回我。

  潘嬤嬤不知瓔珞為何能為皇帝最寵愛的容妃做主,又如何調動王府侍衛,但明白她的本事,而且她現在是傅恒之妻,立刻謝過。瓔珞又笑:想來你也不會怠慢了你如今這些主子。潘嬤嬤忙道:五阿哥和小格格對奴才有再造之恩,奴才就是不要性命,也要報他們的恩情。瓔珞道:你既然這麽說,我便把小格格和她兩個孩子都交給你了,他們絕不能出差錯,你明白嗎?

  潘嬤嬤見瓔珞還有疑自己之意,便道:夫人放心,若主子任何一人有事,奴才便將命還給夫人。瓔珞哼了一聲,道:潘嬤嬤,你這條命我可不要,將來留給皇上,他最是念舊,不會虧待你的。說著站了起來,對海氏道:姐姐放心,一切有我,她不敢輕舉妄動,我們走吧。說著再不看潘氏,拉起海氏的就要出門。

  潘嬤嬤忙跪地轉身,低聲說道:納蘭夫人,奴才想您不知道,當年,您的姐姐阿滿出事後,高貴妃主子曾安慰她。主子問她是何人所為,在禁宮侮辱宮女是大罪,她完全可以要求宮裏調查,但阿滿不肯說,不久她就死了,被送出了宮……高貴妃主子後來悄悄做了調查,以為是傅恒大人,那朝帶不是故意栽贓,舒妃娘娘當時也信以為真。

  瓔珞停了腳步,臉顫抖了一下,閉了閉眼睛,海氏擔憂地看著她,緊緊握住她的手。海氏入忠勇公府後,便詳細問起瓔珞的家人,也知道了魏瓔寧的舊事。瓔珞定了定神,並不回頭,隻道:謝謝,我知道了。此事你不要和任何人提起,否則性命更堪憂。潘嬤嬤忙道:是,奴才明白,奴才從來沒和任何人說過一個字。路上海氏低聲道:高貴妃何能如此好心?瓔珞一笑,攥緊了她的手,也低聲道:當心隔牆有耳,我很好,姐姐放心。

  回到前屋,瓔珞依然回臥房裏和依博爾同坐,永琪母子去東暖閣說體己話。依博爾叫侍女將一幅羊毛氈畫拿出來展開,上麵的圖案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卷毛白綿羊群,黑色的暈點是映在草地上的雲影。瓔珞一看就是高雲的賀禮,抿嘴一笑。

  又看牆上的四幅《千竿竹雨》水墨紙本,上麵題有“臣董邦達恭畫”,並蓋有“乾隆禦覽之寶、重華宮鑑(jian4,同鑒)藏寶、石渠寶笈”,又嘖嘖讚歎。依博爾說原來掛在重華宮,出宮時皇帝賞了永琪。

  對麵牆上是唐寅所畫的大幅《山路鬆聲圖》。畫上層岩邃壑,飛瀑流泉。山腰蒼鬆蔥鬱,虯枝老幹。山下平湖一灣,清澈見底。一條崎嶇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間,一隱者憑眺倚欄,靜聽鬆風,侍者囊琴隨後。於是念那自題詩道:‘試從靜裹閑傾耳,便覺衝然道氣生’,唐伯虎的山石樹木頓挫轉折,遒勁飛舞,真是’衝然道氣生’。

  ※※※※※※※※※※※※※※※※※※※※

  -

  金穀園本是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裏處的金穀洞內。《晉書?石苞傳》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穀,一名梓澤,送者傾都,帳飲於此焉。“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穀別墅,即稱“金穀園”。石崇派人去南海群島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嫋嫋,小鳥啁啾,對語枝頭。“金穀春晴”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

  史料記載,金穀園湖光山色,亭台樓閣,依山勢精心布局。荷塘明湖,因水形錯落有致。金穀清溪縈回穿流,珍木異花爭奇鬥豔。光廁所就有十幾個美貌姑娘焚香遞紙伺候,完了再為客人更換新衣,弄得客人都不好意思上廁所。石崇的奢華可見一斑。金穀園內還有眾多名花異草,種植了很多海棠。石崇非常喜愛海棠,並以海棠無香為憾事,甚至歎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唐代的李隆基曾將楊貴妃比作海棠花,“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正與楊貴妃有關,從此海棠便有了美人佳麗的意思。石崇經常在金穀園宴請貴客。

  -

  眾所周知,石崇有愛妾綠珠。宋代樂史在《綠珠傳》中對金穀園和綠珠樓的所在地各的記載:“崇有別廬在河南金穀澗,澗中有金水,自太白源來,崇即川阜製園館。”“……收兵忽至,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獲罪。’綠珠泣曰:‘願效死於君前’。崇固止之,於是墜樓。而崇棄東市。時人名其樓曰綠珠樓。樓在步庚裏,近狄泉,泉在王城東。”唐代詩人杜牧創作七言絕句《金穀園》: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寫的就是石崇和綠珠。

  -

  商琦,字德符,號壽岩,曹州濟陰人。父商挺,字孟卿,號左山,為元初名臣。商琦本人跟隨隨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官至樞密副使。大德八年商琦拜見元成宗鐵穆耳,並與當時尚為王子之愛育黎拔力八達,即後來元仁宗交往密切。皇慶元年仁宗即位,授商琦集賢侍講學士,朝列大夫,延右四年升侍讀官、通奉大夫,至治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以通奉大夫自集賢侍讀學士上升為秘書卿,泰定元年病歸。

  -

  商琦擅畫山水,宗法宋代李成、郭熙一脈,筆墨俊雅,亦有高趣,師法古人亦師法造化,以切身感受入畫,聲譽於時,與高克恭、趙孟頫並稱為“元初三傑”,有“天下無雙比”之譽,對元代後期畫家有一定影響。一生繪壁畫甚多,均為蒙古貴族宅第和宮廷殿宇裝飾而作,所繪皆劍閣崢嶸、群峰崔嵬、恢宏壯麗之巴蜀風光或江南秀麗景色,虞集、張雨等均有詩記其事。亦能畫金碧山水。

  -

  饕餮紋一種貪吃的怪獸的頭部。

  -

  瓜蝶紋:取自“瓜瓞[dié]”的諧音,《詩經》裏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句子,寓意子孫萬代連綿不絕。

  -

  十八羅漢像來曆如文中所示,文中所寫明間的四字匾額也是毓慶宮正殿的匾額。

  -

  董邦達(1696-1769),清代官員、書畫家。字孚存、爭存,號東山、非聞,浙江富陽人。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二年授編修,官終禮部尚書,諡文恪。好書、畫,篆、隸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其風格在婁東、虞山派之間。與董源、董其昌並稱“三董”。邦達工書,尤善畫。篆隸古樸;山水宗元人,多用枯筆,而氣勢磅礴,生麵別開,乾隆帝為之題誌者甚多。

  -

  董邦達高中進士,身為朝廷命官,平日忙於公務,一生可謂仕途通達,榮耀萬分。作畫隻是董邦達的“副業”,但他卻是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其畫風遠師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近學“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他的山水畫作品水墨疏淡,設色淡雅,用筆輕柔,皴法鬆秀,文人情趣極濃,所以乾隆喜歡他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