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皇孫(五)
作者:朱顏1999      更新:2021-01-29 13:44      字數:5805
  據皇帝在《三希堂記》中稱:“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三希堂’以藏之。”這就是“三希堂”一名的由來。此碧玉璽上所刻畫的三條螭龍即為此三法帖的代表,以龍子寓,足見皇帝對這三件名帖喜愛之深。

  宋朝大儒周敦頤在《通書誌學》中曾說過這樣的話:“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這句話繼承和發揮了傳統儒學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成為宋明以來儒生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基礎,被後人簡稱為“三希真修”。皇帝將書房命名為“三希堂”,除了因收藏著最為喜愛的三件稀世法帖外,還有這層意思。

  容妃早知道第一帖《快雪時晴帖》是高貴妃所贈,雖然皇帝以前沒怎麽和她說過高貴妃,但皇帝經常在臨寫《快雪帖》,還禦製成冊,都是用剔紅雕漆封麵,華貴而雅致,高貴妃在皇帝的心裏無疑有特殊的地位。如今才知道了背後這許多因由,於是低聲問道:您說出來,是不是心裏暢快些?皇帝嗯了一聲,容妃又問:她是怎麽死的?皇帝道:被人害死的。容妃問:是誰?皇帝還是閉著眼睛不說話。容妃忽然明白了……

  隻聽皇帝長歎一聲,道:寧馨兒不告訴朕,就是不想朕追究,後宮的往事,和皇額娘的事一樣,追究下去,不堪回首,而這所有的事,其實都是因為朕,皇額娘也是因為朕。說著又將高貴妃被鐵水燙傷的經過簡略說了說。

  容妃心想:瓔珞告訴自己的那些,包括懷疑高貴妃推容音摔落石階流產等,還是不說了。那日在密雲,李玉和她說了高貴妃以後,她便又問了瓔珞一些舊事。至此,她明白了,瓔珞說當年皇帝帶著那拉氏審了她,認為高貴妃受傷和她有關,而皇帝其實還懷疑高貴妃的死和那拉氏有關,因為那拉氏也是當時受傷之人,所以他不怎麽親近那拉氏,才有當年和安忌辰時他猜忌那拉氏,讓自己成了太後的“女兒”。太後不明白,連李玉都不知道他為何不喜那拉氏……若有朝一日,皇帝發現那拉氏是害死七阿哥和先皇後容音的元凶,他會如何?她忽然再不敢想像,雖然這一點,她早在南巡的時候,便從瓔珞那裏知道了。

  忽然聽皇帝說道:那時候,她問朕,‘皇上,您這樣好,為什麽不愛寧馨兒呢?’容妃驀覺心裏一酸,道:皇上,高貴妃地下有知,見您如此惦記她,將她的事她的話記得如此清楚,心裏會有多高興!臣妾都感動呢!

  皇帝微微歎了口氣,道:她隻是一個女人,她是因為高家才進的宮,但她怎能左右高家……所以那年在揚州,你知道朕心裏有多害怕。容妃立刻熱淚盈眶,原來那時皇帝為自己擔憂,除了錢夫人,還想起了高貴妃的生母。怪不得,後來自己裝暈了嚇唬他,他又流淚還下聖旨,於是深情地道:皇上,沉璧明白,作帝王的女人是怎麽回事兒,我想,高貴妃她也明白,她那麽愛您,您無須自責。

  皇帝心生黯然,道:當年婉兒走了後,朕便決定,對後宮不給愛,隻給寵,沒想得到對你破了例,外麵的人認為朕為美色所惑。想起那年在杭州那個夜晚,容妃突然直言不諱說愛他,他想也沒想,便也說了那兩個字,他自己也覺得難以置信。中原的滿人漢人都不會如此直白,隻有沉璧,自己也是被她蠱惑了,這樣的美女說愛你,你怎忍心不說愛她?何況他本來就愛她……自己和沉璧,當初自己也沒想到……

  隻聽容妃笑起來,放了梳子,點著他的鼻子說道:您是為美色所惑吧?但不是隻對我吧,四爺?皇帝知道她又在揶揄自己和瓔珞,便拿住她的手,一笑作罷。

  起床後,皇帝叫李玉將梳子拿給容妃。容妃見李玉捧上兩把玉梳,一把黯淡,一把明潤,都比她原來的金梳子略長略扁。

  黯淡的那把是燒古玉器,玉質青白色,模仿局部受沁呈紅色,半圓形片狀,梳背為龍首,龍首相對,圓眼獨角,龍鼻上卷,梳背的正反兩麵紋飾相同,都以細陰線刻有勾雲紋,下麵有長短不等的梳齒近三十根。

  嶄新的那把整體造型為一隻瑞鳳,細細陰刻線與隱起的弧麵相互呼應,婉轉流暢,入手細膩潤滑。

  皇帝說:玉梳當贈美人,閑坐香閨,玉梳與青絲相濡以沫,在青絲間穿梭勾勒,自上而下,自前而後,一次次的如瀑飛流,乃人間勝景。李玉在一旁嘻嘻直笑,說道:娘娘,這兩把梳子是萬歲爺年前專門為您定製的,燒古梳子出自造辦處,羊脂玉有鳳來儀梳出自西番作,都是仿戰漢之風,說是最遲初一必須送到,他們還早了兩天,昨兒就送來了。

  這天之後,容妃寫了一封信給瓔珞,將高貴妃的家事告訴給了她。

  早飯後,二人穿上鬥篷,皇帝攜容妃的手,沿湖畔散步。雪已停,走了一會兒,見宮廷畫師金廷標跪在道旁請安,容妃驚奇地看著皇帝。皇帝笑道:朕這次賞你的昭君鬥篷好看,便叫了他來畫個雪景。然後對他道:平身。再和容妃繼續向前走去。容妃心知這是皇帝得了皇孫心裏高興,於是又恭喜皇帝,皇帝湊近她低聲笑道:你都有孫子了……後麵的李玉聞言也一笑。金廷標畢恭畢敬地跟著三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北海、中海和南海連在一起被稱作“太液池”,也叫西苑、西海子,是由地上的兩座橋分隔而成的,金鼇玉蝀橋以北為北海,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兩橋中間為中海。皇帝曾說,“液池隻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

  瀛台位於南海中心,明永樂帝朱棣始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兩次修建,順治帝賜名“瀛台”。島上山石花草,水天一色,樓閣亭台,金碧輝煌,人間仙境。皇帝少年時曾在這兒讀書,並禦題“瀛台”二字。上島後,經翔鸞閣,入涵元門,正中朝南是涵元殿並東西配殿。涵元殿為皇帝宴客之所,殿北有配殿兩座,東為慶雲殿,西為景星殿;殿南兩側建築,東為藻韻樓,西為綺思樓。藻韻樓之東有補桐書屋和隨安室,為皇帝書房,東北為待月軒和鏡光亭。綺思樓向西為長春書屋和漱芳潤,周圍有長廊,名為“八音克諧”,及“懷抱爽”亭。涵元殿南為香扆(yi3,扆是古代廟堂戶牖之間所繡的斧形屏風)殿,依坡而建,殿北為單層建築,殿南則為兩層樓閣,亦稱“蓬萊閣”。

  二人漫步上了蓬萊閣二樓的茶室,臨湖遠眺,可以看見對麵寶月樓一排雄偉壯麗的兩層樓閣。

  待喝完茶,回到藻韻樓,德勝便喜滋滋地上來回道:令貴妃剛才親自來送了自己的畫卷,說是祝賀皇上和榮親王!皇帝走到書案前,隻見一幅立軸,以灰色為底,一棵粗壯的大梅樹枝上白雪皚皚,梅花綻放,兩隻黑白相間的喜鵲停在枝頭,昂頭右望,梅枝下方畫著藍綠色的竹葉。邊上題字:傲霜鬥雪,喜上梅梢。魏湄乾隆二十五年冬至。畫麵幹淨,於寒冬冷意中帶著欣欣向榮之意。容妃立刻稱讚,皇帝也微笑著點頭道:她的畫是越來越好了,金廷標確實是一個人才。

  原來這金廷標就是魏湄的老師,乾隆二十二年南巡時,他在江南進白描羅漢冊一幅,皇帝喜歡,便要他入內廷供奉,派為當時還是令嬪的畫師,取代了早先宮廷畫院裏的那位。後為皇帝畫了《宮中行樂圖》《冰嬉圖》《秋山行旅圖》等。一個月後,他奉上了草圖《踏雪尋梅》,畫上的容妃冒雪側立,身穿大紅毛鬥篷,鬥篷上滿是雪珠子,頭上梳著高髻,帶著白黃色昭君套,正中嵌一顆天藍色貓睛石,邊上圍著閃閃的銀色小寶石,略低頭看著手裏拿著的一枝粉色梅花。她身後有山石梅樹。而其實那日容妃頭上戴的是坤秋。

  皇帝又著李玉將他傳來,說畫得好,但教他將執梅花改為抱琵琶,將梅樹去掉隻留山石,將畫改名叫《昭君出塞》,又叫再添三美,將容妃畫成“西施浣紗”,“貴妃醉酒”,“貂蟬拜月”。四幅畫最後呈上來之後,君臣二人好一番欣賞,金廷標恭恭敬敬地道:容妃娘娘確實是豔冠群芳,北國胭脂南方佳人合二為一,能為娘娘作畫,微臣實乃三生有幸。皇帝心裏十分得意,一邊看畫,一邊笑道:講得好!‘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金廷標心想:怎的萬歲爺在自己麵前會如此忘形,如此直言不諱?看來是信任自己。心裏歡喜,但低著頭不敢接話。他入京供職後,聽聞皇帝和他這位寵妃之間頗多秘而不宣的宮闈豔事,外麵都說容妃以歌舞身段妖媚惑主,去年烏什叛亂由她而起,如今更一人和皇帝住在這瀛台小島上。

  他和容妃見過幾麵,又要為她臨摹,距離算靠得夠近,可以隱隱聞見她身上的香氣,見她一副清柔嬌嫩純淨的模樣,姿態輕鬆從容,連說話聲音都沙啞動聽,知她對真主十分虔誠,有一種含蓄內斂的高貴,和豔婦一點兒不沾邊,皇帝也嚴肅正經高高在上,且心思敏銳目光如電,總不能相信。他家裏的女眷就說他不懂,說這才叫真正“淫|豔”的貴婦,還是有家世出身的異域美人兒,野花流鶯屬如何配得起萬歲爺的身份地位。

  而他對令嬪與皇帝也不解,不想後宮裏唯有令嬪接連生子,短短數年之內,她成了令貴妃,地位超過容妃,僅次於皇後。又曾聽說皇帝和傅恒之妻的風流韻事。此時聽了皇帝這番話,看來皇帝果然如此。

  畫上的美人隻是用了容妃的臉蛋,柔美豐潤又有英氣,身材裝束卻是四美各自的風格,皇帝覺得他比郎世寧的容妃畫像畫的好,將《四美圖》掛在藻韻樓自己寢室裏,又賜了兩杯瀛台酒給金廷標,金廷標更加受寵若驚。

  初一這日,早上才交巳時,因年三十的熱鬧和年假,榮親王府的眾人還在熟睡中,瓔珞和海氏,穿著蒙頭的鬥篷,從邊門進來,永琪已在門邊等候多時,立刻引她們去依博爾所住的西路金穀園,再緊閉了院門。海氏和瓔珞都是第一次來,隻見正堂外懸著匾額,上為皇帝禦筆“曉煙晴晝”四個大字,庭院花圃裏滿種蜀葵。

  蜀葵,也叫一丈紅,這是依博爾最喜歡的花,六月小麥成熟時正好也是它花朵初開的時節,因此人們將它盛開的花期,作為麥收的吉日,將蜀葵也稱作“大麥熟”。還有一種紫紅色的蜀葵,用它來泡茶,可以泡出淡藍色的茶湯,滴入幾滴檸檬汁又會變成粉紅色。庭院裏就種著紅紫兩色蜀葵,每到開花的夏季,大紅大紫,嬌豔大氣,依博爾便吩咐用紫花泡茶。

  據說,蜀葵花入菜也極美味。《植物名實圖考》中記載,“在京華,廚人摘花之白者,劑以麵,油灼食之,甚美。”蜀葵花的嫩葉亦可食用,花卉大全《群芳譜》中說其“可備蔬茹,可防荒儉”。依博爾倒是從未試過。

  明間堂上掛著元代商琦所作《春山圖》七尺長卷。遠景峰巒疊翠,煙籠霧罩;近景叢林雜樹,著春染綠;遠景、近景之間襯以沙磧古橋,更添空闊蒼茫之勢。近景山石先以濃墨勾輪廓,然後以汁綠暈染石麵,既顯示出岩石的紋理結構,更洋溢出山川間的一派春意。遠景群峰則以濃淡墨或花青暈染為主,渾莽一片的山巒烘托出雄偉壯闊的氣勢。署款“曹南商琦德符”,乃商琦唯一存世的署款之作。右上鈐皇帝玉璽。此圖乃皇帝所賜。

  畫右側豎錄行書一幅,是柳永的《黃鶯兒》:

  園林晴晝春誰主。暖律潛催,幽穀暄和,黃鸝翩翩,乍遷芳樹。觀露濕縷金衣,葉映如簧語。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

  無據。乍出暖煙來,又趁遊蜂去。恣狂蹤跡,兩兩相呼,終朝霧吟風舞。當上苑柳穠時,別館花深處。此際海燕偏饒,都把韶光與。

  永琪告訴二人這是依博爾自己所書,二人俱感驚奇,因那字體圓轉流便,風神華潤,但看起來並非女子手跡。

  字畫下的靠牆高案上放一個青銅鏤空豆和一個青銅雙耳銅鼎。

  豆為禮器的一種,流行於春秋戰國,開始時用於盛放黍、稷等穀物,後用於盛放醃菜、肉醬等調味品,《國語周語》有雲:“觴酒豆肉簞食。”即“一觴酒一豆肉一簞飯”。一尺多高,高足,體大而腹深,環形耳,蓋上有三個臥獸為鈕,蓋與盤體上半部鏤空飾饕餮(tao1tie4)紋。

  瓔珞看見這個就想笑,覺得是因為依博爾喜歡做飯才選此擺設。

  銅鼎隻有豆高的一半,圓腹,圓耳。三蹄高鐵足,鼎身滿飾雲雷紋,以小鼓釘間隔,比較古怪的是蓋上分置較細的三足,變成上下都是三足鼎立的樣子,間刻銘文。

  這兩樣黯淡無光卻厚實穩重,靜穆莊重。

  案前紫檀西番蓮紋大方桌上則放著三樣活潑別致的小件。

  左邊一個西洋銅鍍金小滾鍾,在粉紅絨布的斜坡板上滾一個精致美麗的齒輪狀圓鍾。坡板長不到兩尺,無論滾鍾在坡板的什麽位置,表盤上12時和6時的位置總保持垂直方向。

  居中一個小鱔魚黃釉直頸瓶,一隻小螭龍盤旋在肩頸處,活靈活現。

  左邊一個掐絲琺琅石榴尊,石榴形,口部呈五瓣狀。以天藍色琺琅釉為地色,上飾紅、藍、白、綠四朵瓜蝶紋,釉色鮮豔,金色光亮。從琺琅釉色和瓜蝶紋的構圖可以推斷乃晚明之器。

  ※※※※※※※※※※※※※※※※※※※※

  -

  草圖宮廷畫院的作品內容有嚴格的規定,所有作品都需畫出草圖,由太監交由皇帝審閱,經皇帝指正同意後才能正式作畫。乾隆皇帝的一等畫師每月給錢糧銀八兩,公費銀二兩,一年超過百兩,是普通人家一年收入的三倍以上,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乾隆對宮廷畫師比較尊重,郎世寧還授奉宸院卿,著三品頂戴,死後追贈侍郎銜,侍郎是二品大官。而這些和許多朝廷大員相比,可算貧窮的畫師們因其作品傳世,名字反被後世所知。在曆史上,金廷標乃二十五年南巡時進白描羅漢冊,命入內廷供奉。他的畫作題材十分廣泛,擅畫人物和風景。

  -

  豐容靚飾,光明漢宮出自《後漢書?南匈奴傳》,描寫昭君。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出自《洛神賦》。

  -

  瀛台酒清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帶馬幫攜酒進京,於西苑瀛台覲見乾隆皇帝,奏請疏浚赤水河。乾隆以開修河道花費頗巨婉拒。張廣泗適時獻上茅台燒春,開壇滿殿生香。乾隆飲後大悅:“蓋黔人善釀,風土所宜,其馥香幽鬱而味甘之極,非他類可比也”。遂將茅台燒春列為歲貢。次年(1746年)春夏,赤水河通航,商賈雲集,酒業興盛,釀技精進。同年中秋,乾隆帝於瀛台設宗親宴,行家人禮,用茅台燒春酒大宴皇親國戚,主賓皆為其甘美如癡如醉,乾隆帝趁興曰:“如此佳釀,名為茅台燒春,似嫌流俗,難登大雅之堂。今賜宴於瀛台,何不以世祖順治先帝之禦名,更名為瀛台酒?”隨即禦筆題寫“瀛台”二字,令刻石碑立於瀛台島上。並令宮廷畫師張鎬繪《瀛台賜宴圖》記其勝,鈐“三希堂精鑒璽”,存養心殿三希堂收藏。

  -

  令景德鎮官窯製帝王黃扒花福壽桃梅瓶與胭脂紅扒花西洋蓮梅瓶一對盛瀛台酒,分存皇帝寢宮養心殿和皇後寢宮長春宮鑒賞。由此,瀛台酒成名。禦名、禦筆、禦宮、禦瓷、禦酒,瀛台酒以“五絕”名揚天下。瀛台酒,秉持皇家「能工巧匠、不惜工本」造辦理念,傳承國釀「應季回沙、石窖甕陳」非遺技藝,選地產糯高粱、取天然茅河水、納天賦微生態、蘊山川仙靈氣,經端午踩曲、重陽投糧、七輪取酒、五年釀藏而成。瀛台酒,醬香幽雅、細膩柔滑、協調豐滿、醇厚悠長、爽醉仙飄,素有「天下第一釀」之極崇美譽,這在小說前麵的章節已經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