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驚魂(一)
作者:朱顏1999      更新:2020-12-31 07:38      字數:6403
  傅恒道:

  正是因為據守天然的雪山屏障和這些如金剛般高聳林立的碉樓,金川土司才能以極其落後的武器裝備和土兵藏民阻擋朝廷的大軍。當年,大軍正是翻過這巴郎山埡口,艱苦卓絕,將士死傷無數。巴郎山周邊的營盤和萬人墳,就是金川之戰留下的痕跡。

  來之前,我在香山開辟了一塊場地,組織建銳營開展訓練,訓練士兵專門針對碉樓作戰。行軍途中加強驛站建設,采取切實措施,使信息收發有章有度,往來遞送不至遲滯,一切據實奏報皇上。為了節省開支,我已經削減了增派士兵人數,再督辦糧務、查劾劣員、厘定章程,使之前混亂的局麵得以肅清;協調各方、嚴肅軍紀、加強防範,使行軍的迅速暢順得到保障。兵多馬少,又要想辦法爭取他地支援,解決川省馬匹短缺問題。

  但到了前線,才真正明白,這些碉樓易守難攻,就是地震也不會毀壞,連發好多炮彈才能轟塌一個,而且他們守在碉樓裏很隱蔽又居高臨下,代價實在是太大,傷亡太慘重了。朝廷本是被迫迎戰,真要攻克金川,取代土司,並沒有做好準備。

  瓔珞道:果然是十分艱苦,怪不得花錢如流水!花了幾百萬兩!皇上也真是有決心,不惜代價!你們男人……那時朝中無人敢來金川送死,少爺你主動請纓來收拾金川的爛攤子,皇上心裏是很高興的吧。在後宮,我們隻略知一二,但我想在陣前定是十分危險和艱苦的!

  到這裏來以後,我才知道,雪山是很美,隻是無限風光在險峰,不僅地勢險要,行軍困難,將士們還要頂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別說作戰,就是走路都困難!皇上又殺了兩名重臣,連軍機之首都殺了,怪不得無人敢來。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金川之戰後,封了你一等忠勇公。少爺,你不僅當機立斷,極富韜略,而且作戰英勇,身先士卒,那年我為你請戰準噶爾的時候,皇上就說過這後兩句話。你和嶽公都是大大的英雄!

  傅恒笑起來,道:謝謝!其實金川一開戰,我便請纓前往。但是皇上覺得姐姐新亡不久,我在負責籌辦喪儀,不便統兵臨戰,而且從未到過前線,老練程度又不及訥親,所以未允準。跟著嶽公這樣富有經驗的名將,他又是當地人,了解嘉絨藏區,令我受益匪淺。皇上也總是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那時候我想著看了那麽多年的兵書,終於可以學以致用,而且你說過,要我實現抱負。所以我一定要得勝歸朝,這樣的軍功,皇上定能將你給我。

  瓔珞想起往事,也十分感慨,道:皇上也沒想到,少爺年紀輕輕,心思縝密,眼光精準,信念堅定。我細看額娘收著的聖旨,皇上稱讚少爺“隨朕辦事數年,平日深知其明敏練達,初不意竟能至此。即朕自為籌劃,亦恐尚有未周”,他最終把我給了你,就是應該的。

  傅恒道:

  其實,如果不是莎羅奔野心勃勃,一再地攻擊嘉絨各土司,挑起事端,皇上也不會震怒發兵。果然,大金易守難攻,朝廷投入甚巨,卻收效甚微。那時皇上擔心我,於是以太後之諭命令班師,而我正督率總兵哈攀龍、哈尚德等攻下數座碉堡。皇上又以金川水土險惡,賜給我人參三斤,連發十二道上諭,要我返回。我明白皇上對我的心,上奏堅決反對撤兵,力辭封賞,決定和嶽公南北夾擊,直搗中堅,要一鼓作氣拿下勒烏圍,以慰陣亡將士的鮮血和亡靈。

  皇上還是要我們撤軍,我便和嶽公仿照當年唐朝名將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ge1),深入虎穴勸降莎羅奔父子,以期早日結束戰事,班師回朝。莎羅奔見被大軍包圍,大勢已去,獻佛像一座,白金萬兩乞降求和,我將金子退回,莎羅奔說用金子為我建祠,我也推辭了。回京後,皇上除了封公賜玉京園,還按照揚古利的舊例,賜豹尾槍二杆,親軍二名,就是紮提威和阿正,他們倆本是那時鑲黃軍的中軍,後來又隨我征戰準噶爾,很多進益,現在也是一等侍衛銜了。

  瓔珞點點頭,道:‘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就是沒有品級的小兵,也是活生生的性命,他們也有父母親人。少爺做的對。然後十分自豪地看著傅恒,握住了他放在桌上的手,道:我就說皇上愛你,才不是因為我。如果沒有少爺,他在金川之戰裏將顏麵盡失,成為天下的笑柄,朝廷裝備先進的大軍竟然抵不過藏邊土兵。如果沒有少爺,金川之戰不知還要死多少人。禦賜豹尾槍就是家廟裏那兩杆槍?

  傅恒點點頭,道:額娘說放在那裏。瓔珞又問道:我們會走你當年的路線去勒烏圍對嗎?我要好好看看!傅恒點點頭,道:到了小金,我們也沿著我當年行軍的路線,經過卡撒去土司官寨。瓔珞又感慨道:真沒想到,你第二次來,卻是送土司的愛女回家!

  傅恒笑而不語。瓔珞不知道,愛莎和法蒂瑪就是在自己去勒烏圍勸降時認識的自己,才發生了後來這些年的事。一時興起,去書案上鋪紙,瓔珞一笑,去給他磨墨。傅恒揮筆寫道:

  金魚玉帶羅襴扣,皂蓋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得意秋,分破帝王憂。

  這是元朝大將伯顏所作的《喜春來》,短短三十餘字,舉重若輕,不事雕琢,一揮而就,樸實無華,但其中蘊含的豪氣卻直上幹雲,即便千載之下讀之,仍能令人肅然起敬。

  伯顏乃蒙古八鄰部人,善作詩文,是最早用漢語作詩的蒙古詩人。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有功,被封為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統兵伐南宋。南宋滅亡後,曾出鎮和林,數平諸王叛亂。

  山河判斷這句,有一種站在河山之巔,俯瞰大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天下之大,舍我其誰的豪氣。“得意秋,分破帝王憂”進一步抒發了報國豪情。“分破”意為分減、減少,是元人口語。正因為伯顏身居高位,忠心報國,為主分憂,所以他的得意並不帶有驕傲和誇耀的色彩,也不給人以飛揚跋扈之感,而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據《元史伯顏傳》記載:“伯顏深略善斷,將二十萬眾伐宋,若將一人,諸帥仰之若神明。畢事還朝,歸裝唯衣被而已,未嚐言功也。”從中可以看出一代“佐命開濟功臣”的胸襟氣概。

  這首小令用在傅恒身上,也是貼切之至!準噶爾之戰後,皇帝就禦筆寫就一幅賜予傅恒,如今貼在玉京園的傅恒書房裏,是瓔珞最喜歡的一首元曲。

  傅恒寫完,擱了筆,看著她,笑道:多謝夫人!瓔珞知道他語帶雙關,表麵上感謝她磨墨,其實是感謝她成就他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一等忠勇公以異姓世襲罔替,乃富察家的絕代榮光,便笑嘻嘻地道:隆兒也是我的兒子!然後走到他身後,撫在他肩上,問道:你為什麽沒有高原反應?

  傅恒道:第一次來的時候,開始有,但也不厲害,後來就適應了,葉大夫不是說了,人和人不一樣,有人就是沒有反應,你不是也還好。瓔珞道:還是少爺身體好的緣故!傅恒笑著把她拉到前麵,拉進自己懷裏,親住了她。

  過了一會兒,瓔珞分開兩人,掠了掠頭發,道:下次你再詳細給我講火器大炮。傅恒摟著她,笑道:是,夫人。你應該和永琪一起上軍務課,這可是他最喜歡的部分,這部分皇上也叫了安兒來旁聽。瓔珞道:上次我是什麽時候見過永琪,我都忘了,好像還是去年,皇上馬上就抱孫子了!安兒也長大了,我還記得他那時候在椿樹胡同吵鬧著要吃花生的樣子,就可惜他沒法叫皇上為阿瑪。傅恒道:皇上心裏疼他就好了,世事不能盡如人意,安兒有容妃這個額娘,已十分幸福。現在我們完全可以放心他了。

  胡嘉佳覺得年後和太後親近起來,太後經常派嬤嬤來問候關照囑咐,心裏更加明白自己這是母憑子貴,去太後那裏請安,都是免跪賜坐,還說她不方便,不教常去。她於是和曹嬤嬤說,擔心如果到時候不是生男是生女,會教太後失望。曹嬤嬤道:太後自己就喜歡女孩兒,你不是聽令妃娘娘說了嗎?為此還把七格格帶去壽康宮養了。胡嘉佳心裏還是不安定,覺得令妃是寬慰自己。曹嬤嬤於是又道:生男生女哪是自己說了算的!

  永琪來看她的時候,她也和永琪說自己的憂慮。永琪笑道:我覺得男女都好。既然你這麽想,那如果這次不是,還有下次,你看令妃娘娘不就是嗎?胡嘉佳十分感動,看著永琪。永琪道:怎麽啦?胡嘉佳道:阿哥真的不怪我?我還以為……本來妾覺得有一個孩子便知足了,再不讓阿哥和妹妹煩惱。永琪聽了這話,意外而感佩,立刻起身,走過去,將她攬入自己懷裏,道:你在胡說些什麽?我怎會怪你?依博爾也不會。胡嘉佳心裏歡喜,閉上眼睛,道:謝謝阿哥!

  永琪道:應該是我謝你,是我們愛新覺羅家謝你。胡嘉佳緊緊抱著他,道:阿哥,我沒有告訴阿哥我早停藥了,是福晉不讓我說,但也是我自己……我想為阿哥生一個孩子,我沒有什麽奢望,不管男女,不枉我和阿哥夫妻一場,本來我沒想到會嫁給阿哥,我……並不是為了胡家,所以我就沒告訴阿哥。永琪摸著她的頭發,道:你真傻,你為我生兒育女這樣辛苦,我怎會……你為了父母和胡家也是應該的,我知道你一直都告訴他們我對你好……現在我不能在這裏留宿,你別胡思亂想。胡嘉佳道:嗯,阿哥是對我很好,每天都來看我,我都明白。

  永琪道:總是一個人,還是很孤單吧。胡嘉佳道:妹妹白日裏常陪著我,現在令妃娘娘也不讓我去儲秀宮了,大家都對我很好,阿哥放心,隻管做好自己的事。永琪問道:那福晉呢?胡嘉佳道:福晉也每日派人來問的,我知道,她心裏難過,阿哥就不要強求了。永琪微微歎了口氣,不說話。胡嘉佳看他的神情,慢慢地道:阿哥,嘉佳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永琪道:你說吧。胡嘉佳道:阿哥,你就常去去福晉那裏,等她也有了孩子,阿哥就不會難做了。

  永琪低聲道:去她那裏,我和她都十分客氣,我也不想我去了,她要立規矩。而且我每個月都會在她房裏歇好幾晚。胡嘉佳這才明白,想了想,道:福晉就是端文性子,要她不講規矩,恐怕是強她所難,我聽說,她房裏的嬤嬤宮女也十分有規矩。永琪點了點頭,道:皇阿奶喜歡這樣。胡嘉佳笑起來,道:我明白,阿哥不喜歡。永琪忙道:她對我十分尊重,我沒有什麽可抱怨的。

  胡嘉佳不再說什麽,而是笑著拉永琪的手放到自己肚子上,自從去年底有胎動以來,兩人都十分興奮。永琪也覺得和胡嘉佳更親近了不少,她腹中有一個自己的孩子,一個活生生會動的孩子!簡直叫人難以置信!幾曾何時,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如今卻要成為孩子的父親!

  自從出宮,依博爾覺得心情敞亮,她立刻建議赫朱去廟裏拜菩薩,赫朱也正有此意,於是兩人在二月底便一起去了榮王府附近的大城隍廟,因是民間寺廟,胡嘉佳懷孕已七個月,所以教她留在家裏。寺裏人流絡繹不絕,依博爾十分興奮,但見赫朱安靜,便盡量收斂。拜完佛後,兩人捐了香火,在後殿隨喜,王府侍衛隔開人流,不讓閑人靠近。

  依博爾問道:福晉,您剛才都祈願些什麽?赫朱正看著觀音像,便隨口道:孩子。依博爾點點頭,不再說話。陶嬤嬤見狀,便對依博爾道:福晉最近身體好了很多,奴才也希望福晉早生嫡子。

  依博爾笑道:陶嬤嬤,我明白。陶嬤嬤不好意思起來,道:小格格,奴才沒有別的意思。依博爾還未說話,潘嬤嬤在一旁道:我們格格其實常教阿哥去福……依博爾忙打斷她,搖頭道:嬤嬤別說了。潘嬤嬤心裏不服氣,但也不再言語,心想:這難道是主子不讓她生麽?有本事就應該自己教男人喜歡,還要肚子爭氣。赫朱似乎並未聽見。陶嬤嬤也不再言語。

  回去後,赫朱便對陶嬤嬤說,她今天說的那話不妥,不能怪人家不高興。陶嬤嬤才知道她全聽見了,道:奴才沒說錯什麽阿?福晉生的才是嫡子。赫朱道:但你這樣說,不僅是依博爾她們,嘉佳屋裏要是知道了,也會覺得我嫉妒她有了孩子。陶嬤嬤道:奴才真不是有意的,請福晉原諒。赫朱歎了口氣,道:嬤嬤,我明白,你一心都向著我,可我們沒法怪阿哥,這也不是小格格的錯。下次再不要這樣了,這話若是被阿哥聽到了,他定然也不喜歡的。

  陶嬤嬤心裏黯然,自從去年知道胡嘉佳懷孕後,赫朱就已暗自在服用母親鄂弼夫人尋的養生得子丸,這都快半年了,還是沒有動靜……分府後,依博爾和胡嘉佳的母親都來看過女兒,而鄂弼於年初升了山西巡撫,鄂家舉家搬去了山西,親人也遠了。隻聽赫朱道:我不怨別人,是我自己身子弱。陶嬤嬤隻得寬慰她,叫她不要著急。赫朱道:這都是命,你看宮裏的令妃娘娘和去了的忻妃,半點不由人,慶母妃也常這麽說。

  ※※※※※※※※※※※※※※※※※※※※

  -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壽州刺史郭敬之的兒子,扭轉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郭子儀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亂爆發後,授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複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複兩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國公,次年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擔相州兵敗之責,失去兵權,處於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變有功,進封汾陽郡王。

  -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複長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尊為“尚父”,進位太尉兼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病逝,獲得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唐代宗廟廷,陪葬於建陵。陪葬皇帝乃自古對名將的待遇,所以後來傅恒福康安父子陪葬乾隆裕陵。

  -

  伯顏與《喜春來》伯顏(1236年—1295年),蒙古八鄰部人,善作詩文,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元朝大將。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有功,被封為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伯顏少長於伊利汗國。至元初年,受伊兒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到元世祖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統兵伐南宋。南宋滅亡後,曾出鎮和林,數平諸王叛亂。忽必烈駕崩後,受顧命擁戴元成宗鐵穆耳即位,加太傅、錄軍國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病卒,年59。累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王,諡號“忠武”。

  -

  《喜春來》這首元曲小令前兩句先通過服飾、車馬表明自己身居高位;接下來再正麵抒發自己氣吞山河的氣勢,以及輔佐帝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全曲寫得氣勢非凡,一氣貫通。且這種豪氣快意與作者身份地位相符,斷不是故作豪爽、底氣不足的心虛之作。

  -

  篇首兩句,就已呈現出一種華麗的貴胄之氣和躊躇滿誌之態。“金魚玉帶羅襴扣”是從衣飾顯示出其品階,顯然伯顏此時已身居高位,位列五候,甚是尊貴。他所佩戴的金魚魚符,所係的玉飾腰帶,所穿衣服的扣子,無一不是達官貴人特有的佩飾,昭示著他們的門第身份和地位。“皂蓋朱幡列五候”,寫的是其儀仗車飾,顯示其位高權重。古代高官出行往往用黑色的車蓋,紅色的旗幟,即“皂蓋朱幡”。元代並無裂地封侯之製,此處用“列五侯”來表明他身處高官顯貴之列。

  -

  位高者權也重,對江山社稷自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寫的就是這層意思。疆域雖大,河山雖壯,卻全在俺筆尖掌握。“判斷”在詩詞曲中常作吟詠欣賞意。此處語意雙關,既可指吟詠山河,亦指掌控山河。將河山之重與筆尖之輕相提並論,有舉重若輕的灑脫與優遊感。伯顏之所以如此豪邁自信,是由於他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帶有真切的戎馬生活體驗。這絕非一般文士所能吟誦出來的。

  -

  “得意秋,分破帝王憂”的結句將作者的誌得意滿和豪氣幹雲演繹到極致。據說作此小令之時,伯顏已率師攻破建康,與其他兩路元軍會師臨安,南宋幼主已降。此時,正是伯顏建功立業的得意之秋。此句實際上是作者自明心誌,建功立業並非是要圖謀個人榮華,而是要為帝王分憂,其胸懷天下,高瞻遠矚的氣魄令人感佩,是以他病卒後,諡“忠武”。

  -

  這首小令樸實、飄逸,有豪邁之氣,其中“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之句氣象宏大。前幾句極言其“武”,英武和事功兼備。後麵一句點題,表明其“忠”,表現了一個權高位尊的政治家在春風得意之時的豪氣與意誌,也表現了元代高層統治者對自己統治的自信與對自己的文治武功的自豪。這與一般文人的胸襟和氣度大不相同,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心理意識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