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皇帝趙禎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5-08 19:14      字數:2483
  國不可一日無君。

  當李賢歸京入宮不久,皇太子趙禎就於趙恒的柩前即皇帝位。

  是日,按照先帝之意,尊皇後為皇太後,尊宸妃為皇太妃。以李迪,寇準,丁謂,李誌,呂夷簡,王曾,李賢,馮拯為輔政大臣。

  並於兩府的模式下,設立政務府。

  於趙禎十六歲之前,即未能完全親政前,由政務府,皇帝,兩宮太後太妃共商國事。

  到了次日,正式的登基大典於大宋東京舉行。

  這些事情,自有中書省的官吏處置。真正的重臣,尤其趙恒生前任命的輔臣,都忙著處理趙恒駕崩的後續之事,並三三兩兩的分組,每夜輪流守靈。

  守靈的人很多,以在京的官吏占比最大。

  作為留下的一份子,李賢昨夜也未回家,而是和著許多人一樣在先帝趙恒的靈柩前做了一夜。

  清晨鍾聲響起,預示著新的一天開始了,而皇帝趙禎的正式登基大典,也將開始。

  拖著疲憊的身體,李賢進入到了參軍大典的臣子隊伍之內。

  新皇登基。

  首先,乃是祭天,祀天神、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地祗、先王先祖諸等。

  其次,便是頒詔,司禮官再把先帝遺詔當著朝臣的麵朗讀一遍,後由趙禎接過了老趙家的傳國玉璽。

  再者,就是今日的重頭戲,新帝趙禎頒發登極敕,冊封大臣的職務。

  處於官吏的前麵幾排,李賢強打著精神,聽得司禮官大聲宣讀之:

  “門下:

  惟天輔德,所以司牧黔黎。惟後守邦,所以奉承緒業。

  稽三代傳歸之典,寔百王善繼之規。洪惟先皇帝紹二聖之丕圖。膺三靈之眷命。

  仁臨區宇,澤浸昆蟲,誕揚清靜之風,聿致和平之治。焦勞虔鞏,二紀於茲,遽興憑兒之言。遂起遺弓之恨。肆予眇質,俾荷慶基。顧殞越以無容。

  且哀荒而在疚。

  適屬承祧之始,宜覃在宥之恩,可大赦天下。雲雲。

  恭念夙侍聖顏,備承寶訓。凡百機務,盡有成規,謹當奉行,不敢失墜。

  更賴宗工良佐。中外具僚,鹹竭乃誠,以輔不逮。

  布告遐邇,鹹使聞知。”

  登極敕,老趙家自北宋立國以來,已經頒布過三次,每個皇帝即位處,都會頒發天下。

  連模式都固定了下來,於前部分,無非表示自己的皇位,乃是天命所歸,得來正統。到了中間的部分,即是大赦天下,結尾之末,則是希望朝臣能共同輔佐,齊心協力治理好天下。

  也幸好李賢在少年時,便聽得父兄朗誦解釋過大宋前幾位皇帝的即位詔書,不至於被裏麵的一些文字給繞暈。

  登極敕之後,便是冊封大臣。

  因是即位之初,先帝趙恒這兩年也甚是發力,根據個人的能力不同,給兒子趙禎提前鋪好了路,每個人依照能力擔任相應的主要官吏,且不同的派係之中,還暗藏著製衡之道。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裏,兩府的主要職位應該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動,尤其兩府的主吏。

  可就在當日,由內侍的朗讀下,兩府的主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有人退,有人升,有人貶。

  拜呂夷簡為樞密使,樞密副使王欽若又一次被踢到了權力的圈子之外,知鄆州,李誌則給補了上去。

  而寇準,早在月前就請辭了,此番被封為萊國公,加封中書令。李迪依舊擔任參知政事,並被加封集賢殿大學士。

  兜兜轉轉,可能是看丁謂對三司治理的不錯,其繼任三司使,左仆射。鮮有人知道,為了讓丁謂留在中樞,皇太後劉娥和新帝趙禎即於昨日產生了極大的異議。

  此外,同為輔佐之臣的王曾,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

  而李賢,則在冊封的八位輔政之臣的末尾,其之官職,卻是令人矚目。

  冊封的詔書中,拜李賢為政務府首位政務參事,總領政務府事宜。

  由趙禎朝開的先河,自此,政務參事,又被稱為“政務相”,和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副使,三司計相,共稱為六相。

  朝中的其他臣子,也都有封賞。

  屬於先帝趙恒的舊的時代已經過去,屬於皇帝趙禎的新的時代正在大步行進。

  新即位的皇帝趙禎於後數日間,又連番下達了各項政令,其中以民事教育為主。

  而新成立的政務府,倉促之間也有了模樣,逐漸變成了皇帝皇太後皇太妃與朝臣協商的重要場所,並於天下大事的決定中發揮著重要的左右。

  作為政務府的主吏,李賢於之的基本定義為,政務府,上通君臣,下同百姓。

  尤其在剛上任的第一個月內,他即上書少年天子趙禎,言及開設了民部,民部即了解天下百姓的生活狀態,適時的為兩府主吏和皇帝提供參考建議,有巡視天下之權。

  而在十一月末,對於先帝趙恒的廟號和諡號,經過群臣的激辯,將諡號定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定為“興宗”。

  興宗,有興盛大宋之意。尤其是對大宋經濟、軍事、貿易、農業的貢獻,讓臣子百姓,莫不感激。而在之執政的最後一年,拿回了燕雲之地,這些功績,自然而然的落在了他的頭上。

  天禧四年隨著冬風大雪緩緩飄過,在即將迎來新一年的最後幾日,朝臣們,於政務府經過商議,最終由皇帝趙禎確定,自次年一月開始,改年號“天禧”為“德祐”,是為德祐元年。

  年年歲歲,爆竹聲起,新的一年,到了!

  過去的一年,天下發生了很多大事。

  遼皇耶律隆緒,宋皇趙恒先後駕崩,宋北伐遼國,拿回了燕雲之地,宋遼再次簽署新的盟約,西夏入侵遼國……

  及至德祐元年,本以為能好好過個年,正月初四。

  河西府傳來的消息,便讓人給忙碌了起來。

  西夏黨項人,因去歲之幹旱,顆粒無收,打算以西平府換取百萬石的糧食,並願意和宋重新確定結盟,達成新的盟友關係。

  其實,從西夏大規模離開西平府,而西夏將首府,於去歲秋,由靈州遷到黃河上遊的懷州,便能看出黨項人有放棄長城以南的廣袤區域。

  無他,如今兩邊夾擊的強悍的大宋軍隊,隻要尋個理由,就能花費數十日的時間,踏平本地。

  所以,西夏不得不北上。

  產生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因為大宋強了起來!

  反之,是為另一個結果。

  京中的臣子,經過多方討論,秉持著人道和以最小代價拿回土地的意願,還是決定給糧救濟當地百姓。

  德祐元年五月,靈州以南的廣袤土地,再次回到了大宋的懷抱。自此,整個西北之地,連成了一片。

  時間輾轉,到了德祐三年。

  大宋皇帝趙禎即位三年,滿十四,將近十五歲了。

  於皇太後劉娥的授意下,開始了選秀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