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浪成於微瀾之間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5-08 19:14      字數:2215
  是日中午,豔陽高照,崇政殿內,甚是光亮。

  為趙官家叫來的朝臣共有二十多位,除了政事堂和樞密院的主吏外,另有東宮和京中的賦閑臣子,且還罕見的讓皇太子趙禎也參與了進來。

  可能是遼地傳來的不少消息,讓趙恒覺得收複燕雲之地有望,這數日來,趙恒的起色恢複不少,看著甚是精神,讓很多擔心皇帝身體的朝臣,心情寬慰。

  趙恒沒多做解釋,清了清喉嚨,往下下首賜座的臣子,朗聲道:“瀛州的奏報,你們也應該都聽說了。遼國欺我大宋久矣,更是提出如此建議。甚至於前日,還差點攻到了信安軍的營地之內……與此之時,諸愛卿有何看法?”

  落座於趙禎之後的寇準當先起身:“遼國當先背信棄義,拋棄當日與我國的盟約,自當嚴懲。且之如今正值內亂,內耗嚴重。反觀我之大宋,近數年來,騎兵都已經達到近二十萬騎,更有皇家海師和東海海師可由海上登陸。

  微臣請奏,當讓信安軍,保定軍,安肅軍,轉守為攻。誅不義之遼,複我宋之河山。”

  寇準說完,複坐下。但聽到身後的不少人,都應和起來。

  獨坐於最後位置的李賢,能清晰的感受到,這一次,和前幾次相比,選擇讚成寇準的人更多了些。

  李迪等殿內的討論聲弱小後,也起身道:“微臣亦讚成寇相之言,自四月之末開始,我宋與遼邊境之地,便儲藏足夠的糧食,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邊境問題。經過這些年的戍邊,民夫之類,亦是於就近之地可隨時征集。

  而原本與西北之地的黨項人,近半月來,將目光注視到了遼之西部,和回鶻人一同在遼境內作戰。外有河西府和西軍的防守,我大宋之西北,斷不會出現問題。

  即使和遼國對戰,不能完全拿回燕雲之地,但也能給遼施加以壓力,以便後續用更小的代價,收複之。

  此時,適逢大宋百年唯有之機會,請官家明鑒!”

  殿內,被召集來的丁謂,還有重新被調回京城的王欽若,皆罕見的沉默了下來,不複前些日子他們反複跳動。

  因為他們明顯能感受到,皇帝趙恒強烈的征戰之意,非一言一語能更改。

  緣何如此?其實很好理解。於當下,趙官家的身體問題,隻從表麵看,或有康複之象,但這也隻是表麵。內中按照太醫的說法,趙恒已然病入膏肓,恐隻有三兩年的活頭。

  得知生命無幾,趙官家幡然醒悟般,將心思再次轉到了開疆辟土之上。其中,能在之有生之年,收複燕雲,那足以讓之名垂史書。

  這般強大的憧憬之下,趙官家的精神才看起來有些容光煥發。

  當趙恒看向丁謂,問詢之意見時,丁謂才起身道:“微臣附議李相之言,隻要戰事開啟,朝廷內部之錢糧問題,微臣定親自督辦,定然做到萬無一失!”

  趙恒的目光再一掃,注意到崇政殿的最前方和最後方,一大一小,兩個正襟危坐的身影。

  其目光最後停留在了前方,隻是兒子趙禎的身上:“太子有和看法啊?”

  趙禎站起,身個筆直,這是他第一次在這麽多的朝中重臣麵前,敘說政治主張,顯得有些緊張,但他很快適應了下來。

  聲音也從焦急,變得舒緩自信。

  “兒臣不精通軍事。

  但兒臣以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這次對遼作戰,父皇和朝中諸公既然都達成了意見的統一。

  十五年磨一劍,那這場對戰,隻需勝利,還必須徹頭徹尾,光明正大的勝利。

  兒臣的具體建議便是,集中精銳,要一鼓作氣的先把遼地某個重要城池拿下。此外也要聯合海師和其他各部軍隊,於我宋遼廣泛的邊境,海境之線上,於之以壓力,讓他們拜服!給他們我大宋軍隊,將全麵攻遼的錯覺。

  且最終的目的,也是要讓之認識到,除了向大宋議和,就隻有敗退一條路。且通過這場戰爭,還要讓他們明白,宋人不可欺,過去的大宋亦是一去不複返了!

  如今之大宋,在父皇的治理下,乃是強宋!”

  “太子說的好!”趙恒拍了下大腿,目中泛著精光,最後望向了寇準:“軍中之事,就勞煩平仲了。爾等,亦要相互協調。當下之情形,自要以國事為重。

  這一次,我大宋兵強馬壯,隻許勝,不許敗。”

  ……

  就在當日,大宋皇帝頒發詔令,命令邊境之兵力,壓向遼境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大街小巷。

  與此同時,自澶淵之盟後,遼國多次違反盟約,蓄意犯邊,燒殺搶掠宋人之事,也為眾人所知。

  如同一股大風般,向遼作戰的呼聲,由東京到南京,直到幾日後,吹到瓊州。

  各地百姓,更是紛紛捐款捐物,以資助北伐。

  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三地的諸多國子監學子或是書院學子,背上行囊,紛紛北上,想要從軍。

  十幾年的發展,十幾年的積累,尤其河西之戰的勝利,讓宋人再次團結在了一起。

  團結就是力量。

  遼國中京,剛剛平息了宮廷之亂,迎回了少帝耶律宗真的樞密使張儉,麵色憤怒,並朝著析津府的方向大罵道:“糊塗!”

  但大宋君臣百姓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遼國上下不得不倉促準備迎戰。

  可此時此刻,除了京城之地的禁軍可以動用外,餘者之地,如遼陽府和黃龍府的主要兵力,都為反叛的部落及高麗人牽製。

  中京的朝堂之上,朝臣們望著處於皇後懷裏,正打算過幾日舉行登基的小皇子,隻能無奈歎息。

  最終還是由張儉決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分出中京城外的一部分宿衛軍前去支援,並讓西南路招討司加強戒備。

  如此安排,張儉還不放心,又讓國舅蕭匹敵隨軍同行,往前線抵禦宋軍。

  為了防止遼國內部的軍官,因澶淵之盟前的宋遼戰爭勝利,而掉以輕心。張儉向皇後蕭菩薩哥請過旨意,並以樞密院的名義,於蕭匹敵便宜行事之權,使之做好監督。

  一瞬間,整個遼國南京道,都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