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後院起火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4-01 00:07      字數:2130
  就在李賢帶著艦隊由南洋返航,並打算護送沿岸國家的宋人回家時,瓊州通判呂夷簡也要“回家”了!

  自去歲到達瓊州,後整治官場,又安撫瓊州本地百姓……讓瓊州來了個大變樣,無論是瓊州本地民眾,或是瓊州的官吏,都對之讚譽有加,包括瓊州知府也在去歲之事,向朝廷上書,為通判呂夷簡請功。

  呂夷簡的升遷成為了必然,隻是離開之時,諸人還是有些心慌意亂。

  逐漸地,瓊州官府還沒有出現大的變動,在旁人看來,兩者沒有太大關係的海運府和舶司府,逐漸上演了一場“戰鬥”。

  去歲臘月末,海運使李賢率眾下南洋,依照初期的部屬,兩府的運行,到沒出現多大外部問題。且即便遇到一些外部問題,兩府暫行者主吏猶豫不決者,也能找瓊州通判一同商議。

  而最主要的變化,還是來自於京城內排出的另兩位海運府官吏。

  瓊州知府寧亦善,很容易的先行靠了上去。王欽若被貶,但王黨並為此消失,隻是領導者由王欽若他變為了丁謂。而到來瓊州任上的海運右使鄭大為一直都是個隱藏的丁謂一派,兩者很容易的苟合在了一起。

  反觀寇黨,在寇準被貶陝州以後,便一蹶不振,於朝中懶散,包括在對待瓊州之事,亦未能率先反應過來,漸漸失去了機會。

  多方麵的作用下,鄭大為一入駐海運府,在當權者寧亦善的支持下,憑借外力,以突發事件處置不力為緣由,逐步地驅散海運使李賢早於之前部屬的力量。海運府的主導權逐漸傾斜到鄭大為的手裏,其本人更是不斷搜集李賢於瓊州時,和本地大戶勾結的證據,打算以此為突破口,彈劾李賢,讓海運府這個已經展露出經濟重要性的部門,牢牢掌握在丁黨人的手裏,以此贏得更多的籌碼。

  海運府的變動,舶司使張業看在眼裏,心急如焚。他和李賢從景德年間接觸,到去歲逐漸達成同盟,不僅意味著同進退、共患難,而且還意外著雙方的唇亡齒寒。

  具體來講,若讓鄭大為完全掌控了海運府,把握了海運的要脈,那下一刻被開刀的就是舶司府,自會爭奪他手中的權力。也就表示著,他於這些年額苦心經營全都白費,於皇帝那裏贏得的地位會降低。

  時至十月中,鄭大為救人海運府右使已有四月,該露出的手段全都露出來,而根據李賢剛剛由南洋送回來的消息,其之本人,至少還要三個月才能返航。

  也是從這封信裏,張業知道這位每每能給他帶來驚喜的青年,再次為他帶來了驚喜。

  “南洋諸國,正式與大宋結成貿易同盟,減少與大宋的商貿關稅諸事,自此之後,大宋之貨物,可以暢通無阻地運輸到南洋諸國。於南洋諸國修建海師基地之所,該國還將提供近幾十萬兩的白銀之收入……為表示與大宋的友好關係,更為和大宋永結盟友,”

  這是十個月來,李賢寫的最為詳細的一封信,更像是對於南洋之行的一次大總結。

  張業頓時心安了,憑著海運府主吏李賢在南洋的所作所為,那就沒人能磨滅他的功績,蒲甘、三佛齊、羅渥、吳哥,四國王室繼承人,有願同行來大宋朝貢。

  隻要對南洋諸國有了解者,即當明白這四國在整片南洋的實力和地位……

  還是那句話,無論在經貿,還是外交上,年輕的海運府主吏都展現了他足夠的政治智慧,任何的陰暗手段,都不重要了!

  拿著李賢的信件,張業在書房內左右徘徊,他心中明白李賢寫此書信的目的,這不是為了給他看,而是為了給東京皇宮內的皇帝看。

  如果隻是向皇帝簡單的匯報李賢南洋之行已經達成的成果,當然沒大問題,張業擔心的是等李賢於數月歸來後,海運府在鄭大為的胡亂作為下,大傷元氣,尤其會將好不容易凝集起來的海商信任給消耗一空,如此才是得不償失。

  瓊州的海商,於之當下,已經有不少因海運府近百年來的不少作為,而心生不滿者。

  緣何?從海運府的服務對象看,既為士人,鄭大為除了代表丁黨,其之服務的主要對象還是在於朝廷和有後台的海貿大戶,於散戶並無關心,甚至認為散戶應該被排斥在外。李賢與之不同,自是希望以朝廷為主動,多種海商共同發展,即為大宋海貿事業做開拓的想法。

  理念和所占的位置,決定了海運府的政策走向。張業覺得自己在向東京的皇帝解釋之餘,還要做些什麽,來製止鄭大為這個攪局者的持續破壞化行為。

  “陳執中!”

  張業無聲一歎,他怎麽把這個重要人物給忘了,還連忘數月。

  海運府監察使,勿要看之品階不高,但有對海運府上下官吏進行監察的權力。

  張業隱隱記得,李賢似在半年的另一封書信中提到過此人,言之以為前宰執陳恕之子,性公正無私。

  “監察使既掌糾正徇私枉法之事,海運右使鄭大為之行為,已然讓海商生亂,其亦可製止也!”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張業就有了解決方法,他打算讓對海運府不瞞的海商去往海運府的監察使申訴,以減緩鄭大為的亂為之行。

  在之同一日,一封由張業書信的密信,即通過特殊的渠道,直往京師送去,要不了十數日,就會送到皇帝的禦桌之上。

  十月十九日,一個平常的晴天。

  海運府新建不過數月的監察司門外,聚集了近五百號人,並堵住了左右兩側的海運府大門,高喊著要保障海商的合律性權力。

  鄭大為慌了,急忙向瓊州府衙求助,但府衙內能調用的捕快不過上百號人,遠水解不了近渴。唯一能消除外放的“叛亂”者,隻有瓊州的州兵,可惜知州寧亦善下縣視察,瓊州兵馬鈐轄又不在。洶湧的人群,讓海運府的形式一度危機。

  正於此時,陳執中站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