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抵達三佛齊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4-01 00:07      字數:2291
  黨爭,從來是一個王朝邁步過去的坎。

  時間追溯到漢時,即有外戚和宦官弄權,而後到了唐時,如楊國忠和李林甫之爭……

  及至真宗一朝,又浮現了南北之爭。

  不過現當下,寇王之爭,也隻是黨爭之於初期。

  朝堂之上,北人依然占據著巨大的優勢,且至少眼下,雙方還是講規矩的,且多是政見不同,引起的交鋒。一如眼下的南北之爭,也都是各自的政務上挑毛病,還要把對方彈劾的心服口服。

  王欽若三月末罷相,皇帝有意之改任南京,以之主持南京新辦事宜,說是北人的勝利,不如講是王欽若這段時間犯得錯誤太多,南人這邊也有換帥的打算。

  要問大宋真正的黨爭高潮,恐怕要數再過幾十年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引發的新舊黨爭。

  而張知白於離開之前,特意叮囑他分外看好的李誌,也是擔心李誌過早的陷入黨爭,成為被挑毛病的對象。且隻要在為官做事上,自身正,那就巋然不懼。

  在這方麵,張知白是絕對的典範!

  其人清貧,做官亦是清貧!

  連一些看之不順眼的不同政治傾向的官吏,於之背後,也會默默豎起大拇指。正是介於此,才能順利啟用,而無人說三道四,這便是來之不易的官聲!

  李誌年少,需要的正是腳踏實地,為自己積累官聲。

  這一點上,其實不用張知白提點,李誌早在從官之處,於乾祐之時,看父親為乾佑令之時,即有頓悟。但對張知白的直白勸告,李誌是發自內心的感謝。

  四月初,來自東京城的最新任命狀抵達了吉州府衙,皇帝趙恒將於明歲春,下南京以巡視。

  已正式被任命南京守備的張知白自要馬上動手,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給應天府來個大變樣,以迎接趙官家的到來。

  離別之時,除李誌外,吉州的一應官吏皆來送別。

  同時刻,向敏中再起為同平章,又為集賢殿大學士,加以中書侍郎。這也是自鹹平四年為相後,向敏中再次為相,一時之間,朝中的風雲再次巨變,王黨一時間銷聲匿跡。

  而到了五月,一件大事在東京城內發生,讓朝中局勢變得越加詭異起來。

  禦史台共計六名言官禦史,聯名上書,彈劾樞密使寇準驕奢淫逸,任人唯親等共計十六類罪證,建言趙官家罷免樞密使寇準!

  這些罪證雖不完全正確,但從寇準近些年來所做之事上,也都能找到影子。畢竟,這兩年來,寇黨內部的問題就不少,把柄自然也不少。

  經曆了將近半月的朝議後,皇帝趙恒最後下令,貶謫寇準為陝州知州。而以梁灝遷右諫議大夫、知樞密院事,以接替寇準。

  時代的車輪似乎又往回轉了轉,寇準最終還是沒有逃過被貶陝州的命運。

  大宋的黨爭也好,朝政政策也好,官吏任免也罷,至少在短時間內影響不到南洋諸國。

  倘若將視線一直放在陸路之上,局限於周邊,亦難以影響整個世界格局的走勢。

  而當朝堂的巨變傳到李賢耳中時,已是六月初了,這還是身在瓊州的賈麟通過各種渠道傳遞過來的。

  是時,遼闊的下南洋船隊,剛剛抵達三佛齊王國國都巨港外的一處港口。

  初聽這些消息,李賢沒有像普通人表現的那麽震驚,無論是寇準等人的罷相,還是六皇子趙受益的出生,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必然的。更於他當下進行的南洋航程無多大關心,亦不會波及他的身上。至於父兄會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考慮各自智慧的時候。

  現在重要的是把後續的南洋行程走完……待回到瓊州後,進行第二階段的海貿策略。

  三佛齊王國,又為室利佛逝,唐時,大唐僧人義淨即來此學習梵語,並著有《南海寄歸傳》,內中即有關於三佛齊王國的記載。

  而至皇帝趙恒登基,三佛齊王國使臣,每隔三四年就會前往大宋朝貢,距離最近的一次乃是去歲。

  三佛齊同南洋的許多國度一樣,信仰的乃是大乘佛教,剛至距離巨港最近的港口邦加,但能看到諸多的寺廟林立。

  且說此行一路南下,抵達三佛齊,同行的船隻,僅剩下了三百隻。餘者多是在羅渥國即已停下,所帶之貨物皆售賣一空。

  另外便是人的心裏作用,即使前方的利潤再大,很多人還是不想跑的太遠,就像常人戀家一般。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海商長時間的行駛,多少會出現一些病症,將之原因,還是缺乏如營養之物,所以今次在羅渥國停留的時間就稍微久了些,足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一是讓行走開半年的海師好好休整一下,另外也讓一些願意繼續同行的商賈,若是貨物賣空,於之本地進一些土特產,好往後麵的行程之國加以販賣。

  “杜校尉已先行派人給三佛齊國官吏送去了消息,想來該國的接待使者已在路上。而這一路去往巨港城,尚有一日路程,今日就在此住下,在於邦加歇息一日,再行出行!”

  行程多於海上,李賢的麵孔於兩月前相比,又黑了很多,但身個卻在這半年的時間內,增長了不少。

  看著腳下的坐船緩慢靠岸,還有穿著三佛齊本地服侍的官吏於岸邊躬身等候,李賢即將接下來兩三日的計劃,道於身後的甄諳和一眾兩府官吏。

  甄諳張了張了有些上火的嘴唇,點頭道:“咱家正有此意,前兒聽李府使說,不僅要與三佛齊簽署貿易之約,還要簽署安保之約?隻要簽署了,以後大宋海師能於此停留不說,所需之費用均由三佛齊等南洋諸國供應?官家要是知道了,定然歡喜,嘿,等歇息好了,咱家一定要跟著李府使去往巨港看看這場麵!”

  前日所言,也是李賢特意於甄諳說道的。

  一如和前幾個國度簽訂的貿易協定一樣,讓甄諳做個見證,這樣回了大宋,也好交代一些。雖說趙官家給予他海貿全權處置之權,並於南洋之行時,還收到了皇帝的特別許可,但論起來,甄諳才是皇帝身邊的自己人。

  識時務者為俊傑。

  甄諳能如此上道,途中與之良好配合,李賢心中也是感激。故而,途中但有大事,也會和甄諳商量商量,算是給足了甄諳這個宦官麵子。

  等船靠穩,三佛齊於此守候的官吏率先迎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