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亮劍(五)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2-25 22:16      字數:2222
  丁謂不知道是因為勞心皇帝趙恒交代的宮觀之事,亦或是其他原因,頭頂的白發於近大半年來大有增加。

  隻是在這崇政殿內,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沒有誰敢輕視這位總領全大宋財物的三司使——大宋計相。

  崇政殿內,幾乎在丁謂出列的一瞬間,即陷入了極度的安靜之中,唯有皇帝趙恒自在的坐在龍椅之上,俯視著下首的朝臣,盡有大權在握的霸氣。

  “講!”

  趙恒隻冷冷的說了一個字,便不再多言。在癡迷修仙之道,並主動參與起煉丹之事,於朝堂的事情愈加放鬆之時,皇帝趙恒給人的印象,越加趨向於一個冰冷的神像。

  和許多人崇拜的神仙不同之處在於,皇帝趙恒是活的,其之意誌非任何人能忤逆。且趙恒的情緒也因為這種高高在上的疏離感,讓人感覺有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而下方的丁謂也非常配合地訴說其之事項。

  這件事和崇政殿內很多人擔心的一致,即事關瓊州之事。

  有時候,當事方越想要隱瞞放棄的,其實越是容易被人抓住不放。

  但見丁謂不卑不亢道:“鄙臣聽聞,瓊州有惡商,與朝臣密通,行不法之事,亦借此斂財,成勞民傷財之舉。此之行為,當為朝廷所痛斥之,任何不法之商賈,更是理應受本地官府懲治,斷無任何周轉之可能。而內中所牽涉之官吏,無論職位高低,鄙臣亦請官家徹查之,唯有此,才能震懾宵小,防止後來者效仿,亦彰顯官家的聖明!”

  大理寺丞,也是在今夏的職位大調換中,從黃州知州調上來的揚州人紀明亦出列道:“誠如計相所言,鄙臣昨日也得到了消息,並收到了來自瓊州通判及海運使舶司使的聯合奏報,瓊州有多個鄉紳商賈涉及貪汙等事,亦犯有多罪。鑒於瓊州路途遙遠,刑部和大理寺前去調查困難,鄙臣請官家命,以海運使李賢為監察正使,以舶司使張業為監察副使,全力督促並徹查瓊州大案,以正官家聖明。”

  正聚集回神傾聽丁謂和紀明所言的寇準及王欽若均是大鬆一口氣,若是能將瓊州之事僅僅壓在瓊雷之地,而不去擴大打擊麵,那尚處於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所以在紀明的建議之後,眾人均都保持了沉默。

  皇帝趙恒隻看著下首臣子們的反應,心中又一次冷哼了一聲。

  將打擊麵僅放在瓊州之地,其實也是李賢於之的密信之中的幾條建議之一。

  相比於紛亂的朝廷局勢,其實平和的政局,其實更為適合大宋現在的發展,對於這一點上,趙恒心裏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

  而借由瓊州之事,另將一部分瓊州鄉紳及朝中少部分官吏問責,其實也是存了敲山震虎的效用。當然,對於趙恒而言,更為主要的原因在於瓊州富的流油的海商,讓之看到了增加內庫,以用錢財加快修建宮觀的另一種可能性。

  “準了!瓊州之事,朕亦是收到了消息,在這件事上,必須慎重。李賢和張業均是可以完全信賴之人,交由此二人去督辦此事,朕亦放心。

  等到瓊州的事調查完畢,朕覺得應將所有參與者公之於眾,以此告誡那些處在大宋邊緣之地的臣子和鄉紳商賈們,隻要處於大宋的土地之上,身為大宋的臣民,就必須遵守宋統刑,任何人都沒有違反並駕臨之上的可能性!”

  王欽若、寇準、丁謂等這群掌有大宋除皇帝外,最大權利的人,聽得這話,再感受到來自上方皇帝的壓力,都有種心驚膽戰之感。

  就算皇帝的視線注視在其他地方,放於朝廷內鬥的注意力少些,甚至於下方的禦史言官們,可以指著皇帝的鼻子去罵,但他依然是大宋皇帝!

  這個大宋百姓承認的大宋人的族長!

  東京城內的消息,如同一股風,吹過了開封,吹過了江南,吹過了關中……最終以最快的速度吹向了瓊州。

  朝廷以任命海運使李賢和舶司使張業分為監察二使的消息傳來時,正是第二次瓊州宴即將召開的前夕。

  張業和上次一樣負責瓊州宴的召開事宜。

  當朝廷任命傳來的當日,幾乎所有人都懵了,這裏麵自然包括張業。

  “小郎,您說官家任命您和咱家為處置之人,到底有何用意?難道官家真是將瓊州的這張大網拉的一幹二淨嗎?”

  李賢已經搬到了新建的海運府衙,此地處於瓊山府城外二裏,與瓊州最大的碼頭距離僅有二裏路,前方即是筆直的大道。

  可能是朱家等瓊州本地豪族的倒台,讓海運府衙的建立過程非常迅速。

  前後不過花了八日。

  一個規整、麵積不是很大、但功能齊全的府衙就出現在了城外的空地之上。

  要說這裏麵出力最大,當屬於蘇安生。

  因為地本來就是蘇家於瓊山的。

  原本李賢早就選好了海運府衙的建立之所,隻因為蘇家一直在內中使絆子,才導致事情一直沒有談妥。

  但於朱家等本地豪族倒台的次日,蘇安生不知道付出了什麽樣的代價,竟將這片地要了過來。最後親自麵見李賢,表示願意將此地雙手奉上,以報答尋子之恩。

  但李賢拒絕了,隻同意按照市價贖買。

  其實在蘇安生來麵見他的那一刻,李賢即知道蘇安生的心還是長在蘇家。這個聰明人,也明白蘇家想要渡過此劫,必須和李賢交好。即使之前已經選擇了投誠,但蘇安生自知還是不夠。因為蘇家和朱家一樣,在瓊州的這麽多年,所犯之惡事隻多不少。

  同時,李賢也沒有打算把蘇家逼得太緊。

  故而,在蘇安生表明心跡之後,李賢再次選擇接受了對方的“善意”,但也明著提出了兩個要求。

  一是蘇家這些年所做惡事的主謀必須交出來,其他人他可以既往不咎。

  二是蘇家的主事人必須換取,這人還必須是他蘇安生自己。

  至於說蘇家人內部會如何商議,那就不關他的事了。

  此外,李賢也不擔心朝廷不會支持他在瓊州後續的行動,因為隻要皇帝同意了他的清繳策略,那就沒有人敢於反對。

  現實證明,這一次的方向,他又選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