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滄海桑田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5441
  一麵土山滑坡,寬約百丈的巨大泥潭,阻斷了盤佘山和“孤島”的想通,形成了沼澤地。

  另一麵,是洶湧泛黃的金水河,波濤洶湧,不斷宣泄著它的威嚴,讓來者卻步。

  如果一定要問幸存的人,從哪個方向可以逃出去,毫無疑問是靠近山巒的這一側。

  要想走過去,就必須找到可以鋪就在泥沼上的物件,存留的盧家祖祠四麵包括房頂的木板,是很好的使用對象。但首先要說服的是盧家族人。

  很顯然,沒有誰願意去拆自家的祖祠,那裏留存這一個家族從出現到遷徙再到安家繁榮的所有憑證,亦是最為神聖之地。

  宋人和前人一樣,或許會崇拜神靈,乞求富貴安康,但絕無統一信仰的神靈,他們可以是道門的,也可以是佛門的,誰靈信誰。

  唯有祖宗的保佑才是永恒唯一,那裏不光有著血脈的傳承,人們更認為祖宗會一直看著自己,給予希望的光芒。

  “祖宗保佑,有人來了!我們有救了!”

  “狗兒睜睜眼,等會就有吃的了,你爹在天之靈一定會看著的,就剩咱娘倆,要挺過去啊!”

  間隔數百丈,新鄭鄉的存活者,無論男女老少都充滿希翼地望著傳出聲音的那一次。視線好的人,還能看到盤佘山的樹叢中走動的黑點。

  很小,若不是特別注意,很容易被人忽視掉。

  放在以前,新鄭鄉的人絕不會如此認真地瞅著盤佘山,他們更喜歡在被砍伐的光禿禿的土山之上勞作。

  李自明強打著精神,叫上和他一同留下來的小吏,左張右望,終於是找到了一個細長的竹竿,然後從地上撿起了一塊布塊,綁在前段。

  竹竿豎了起來,布塊開始在空中擺動,以便那頭的人,可以準確找到方位。

  小吏幫著李自明在下方穩住竹竿的另一段,和許多人的看到希望一樣,他沾滿泥土的臉,擠出了一絲笑:“大官人可是認識對麵來救援我們的人?”

  李自明滿懷欣慰,望了眼遠方的山巒,視線中出現了幼子那張欠揍的臉:“那是我兒子!”

  小吏咽了咽口水:“原來是令郎!也多虧令郎來了,否則要不了幾日,我們這群苟延殘喘的人,怕不是會餓死。

  唉,要是新鄭鄉的人,早聽大官人的話,提前撤退何至於此,還搭上了那麽多的人命。”

  “這些傷亡,確實是可以避免的。也多虧緊挨盧家祠堂的位置,有個盧家的大糧倉,才讓我們活下來。

  我們被困在新鄭鄉,不知道開封其他地方怎麽樣了?”

  李自明手中搖曳竹竿的幅度放緩了下來,心裏免不了擔心。

  半月之前,他在接受官家命令後,還在對開封周邊的水文進行測量,方便接下來係統性地治理。

  過程中,一邊和開封府衙通了通起氣,特別提出了一些重點河道的清淤工作,以便提前應對即將到來的汛期。

  開封府到是配合,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誰曾想到雨水越下越大,越下越長。不光汛期提前到來,並且一些成年累月積攢的水患問題也是一並爆發。

  水漫開封,下轄十七縣多有受災。其中祥符縣、開封縣、考城縣在內,都是重災區。

  根據皇帝的命令,尚書省後緊急安排下來,加上開封府內,包括他李自明在內的諸多京官,都分管一地災區。由於他本身就是皇帝初夏時任命的治水主吏,前段時間一直在考城縣考察,故而順勢被分到了考城縣。

  於考城縣衙得知地勢低窪的新鄭鄉有水患危機,李自明親自帶隊來勸解當地百姓撤退,也就有了後麵的事……

  聽李自明說到開封其他地區的水患,這叫王朝的小吏臉上頓時為痛苦籠罩:“我老家在陽武縣,考城縣有大官人這樣的好官親自下鄉督促這裏,卻不知我爹娘他們撤離的及時不及時?

  大官人,這次若是我等順利撤離了,王朝想回家一趟,您看?”

  李自明看著旁邊這個比自己長子大不了多少的青年,想到王朝對他說過自身是家中獨子,便點了點頭:“你去吧!路上多注意安全,水患過後,咱們的任務擔子更重了!

  開封水患,開封水患啊……總能把它解決的。”

  李自明後喃喃道。

  開封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這才導致幾乎每四年就會發生一場大的水患。歲歲年年,洪水的威力有增無減。一座座建築被掩埋,接著又被重建。

  難怪趙大官人和大宋的那些相公們,在看到李自明的奏書,商議過後,幾乎沒有阻礙的就通過下來。要是真能憑著手段把開封水患治理,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誰曾想到剛剛開始,就遇到了水患大爆發……

  得到了“孤島”上的回答,李賢就非常專注地指揮著眾人砍伐周邊的樹木。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他總感覺夏日的大樹即便是去除了枝葉,依然顯得很沉重。

  公孫圩及其餘七個公子哥也開始上手了,有的拿著繩子拉著樹的一端,控製著樹木傾倒的方向,有的拿著攜帶的斧頭,用力砍在樹幹上。

  到底是沒有做過農活的,許多人做了一會就累的氣喘籲籲,到是這群公子哥帶來的仆從們,稍微能堅持的久一些。

  “太慢了!”

  數百丈的距離,要想用木頭組成能浮在泥沼上麵的牆,光憑他們十幾個人,不知道回到猴年馬月。

  即便把李家仆從都叫過來,還有孫德在洛陽可能再招攬的人,在李賢看來還有些不足。

  這裏麵其實不光是人手的問題,還有效率。

  小雨沒有停,金水河還在上漲,老爹李自明他們待的那片區域危險也就沒有結束。

  李賢把十六人全都叫了過來,說出了他的看法。

  “我們都沒有做過木活,速度難免有些慢,兩百丈的距離,沒有十來天的功夫,是過不去的。

  這麽下去,隻怕我們把木橋搭過去,盧家祠堂那塊都可能被金水河的河水給淹沒了。

  同樣地,千號人,食物可能早就沒了。

  這樣吧,公孫兄、田兄你二人出山一趟,同孫兄他們一道,在這附近各鄉邑,包括洛陽之地,多召集一些木工。

  盡快回到這裏,再多帶些木鋸等工具。有這些熟練的工匠幫忙,總比我們這些門外漢快一些。

  我帶著其他人,繼續砍伐樹木,組建木橋,試著能不能單人通過,把繩索拉過去,好給對麵運送些食物。”

  公孫圩,田桓很是認同李賢的建議,大家火速改變救援策略。

  實踐證明,李賢的決定非常正確,兩日後,尋來的二十多個工匠,做起木橋的速度,比他們四十多個人的速度還快。

  天上的雨水沒有停頓,而連接盧家祠堂的木頭浮橋不斷接近目標。

  終於是在五日後,李賢等人帶來的第一批食物,通過繩索運送到了盧家祠堂的空地上。

  這中間,被困人員內部,又有十幾個老人和小孩因為前段時間感染了風寒,遲遲未得到救治而去世。

  好在送來的食物,讓活著的人能更好的活著。

  開封府下轄縣鄉,數十萬的受災百姓,不是人人都能像新鄭鄉的災民一樣,得到有效救援。

  黃河水係決堤,影響了諸多河流和沿岸的諸多鄉邑。據說汴河下遊的辰鄉,地勢同新鄭鄉一樣低窪,又靠近開封到洛陽的運河河道。

  洪水猛如虎,堤壩崩潰,加上官吏沒有進行有效的撤離安排,導致數百人的鄉邑,最後隻有不到四成活命。

  反倒是數千人大鄉的新鄭鄉,除過早早沿開封東側撤離的,那些不想撤離的,在泥石流大滑坡之後,因為在李自明的指揮下,迅速占到高處避難,一共傷亡不過百人。

  每一個傷亡的數字,都是人命,都是家庭。

  趙恒看著遞上來的統計數字,憤怒無比。

  天晴了,災民的安置,和隨時會爆發的瘟疫,又成了安在他這位大宋皇帝頭上的另一支箭。

  “朕算是發現了,你們中的不少人,甚至連國子監的十幾個學生都不如。

  大災大害到來,說是按照朕的命令在搶險救災。可當洪水來了,跑的比誰都快!

  當朕眼瞎嗎?

  朕不要廢物,朕需要的是能為朕做事,能為百姓做事的人!

  開封大水,處事不利的官吏,都應該得到懲罰。

  朕會給你們記著,若是對災民處置不當,朕一並給你們算賬!”

  崇政殿內,這是開封大洪水後,召開的最齊的一次常朝。

  所有尚在開封的文武百官,除了需要待在重要職位者,幾乎全都參與了進來。

  上方皇帝的咆哮聲,除了站在最前方的幾個相公,尚能保持穩如泰山的鎮定外,餘者都非常擔憂的垂下了頭。

  雨澇、河溢、河決的三重作用,也讓景德四年的這場災害,成為了大宋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倘若把開封比作此番洪災的重災區,那相鄰的洛陽,乃至延伸到陝西路那邊,都是大災區。

  如皇帝所言,雨雖然停了,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吵歸吵,罵歸罵,鬧歸鬧,問題永遠都是要解決的,不及時解決,大概率會變成更大的問題。

  大宋朝堂上的政治精英們,很清楚這一點。

  因此,等到皇帝罵累了,不少人紛紛出列,開始講授自己的治理之策。

  天氣放晴,雨水停歇,各流域水位開始下降。像皇帝說的那樣,現當下最緊要的問題,是妥善安置各地湧入的災民,還有大災後的大疫。

  花費了兩天的時間,東京內終於是拿出了解決方案。還是由京官分別負責一個區域,各處本地官吏協調處置。

  糧倉尚在,未被洪水衝走的,開倉放糧於本地災民。本沒有糧食的,由朝廷從其他地方調配。各地的防疫,則是由太醫局的學子們親自帶人,前往處置。

  李自明從那日被救出,便沒有返回開封,一直待在考城縣寺,協調處理考城縣的各鄉災情。

  考城縣的縣令死了,是和他同日前往考城縣下轄的另一處鄉邑,監督百姓撤離時,為洪水衝走的。到了現在,連屍骨都沒找到。遺留在縣衙內的孤兒寡母到是幸免於難,但失去了丈夫和父親,每日都能聽到這對母子的哭泣。

  道路通暢後,李自明到是收到了長子和妻子的家書。

  一個人影未經稟報就走進了縣衙內。

  來者正是李賢,他這幾日也沒有回到洛陽。得知開封的家人也平安後,就留在了考城縣內,和公孫圩、錢晟、孫德等十幾個同窗幫忙處理瑣事,也是東京最新下達的災民安置和瘟疫放置事宜。

  一場大洪災,讓考城縣內多個官吏職位空缺,單憑老爹李自明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

  “爹,我和公孫兄他們已經把災民安置點建好了,今夜之前,考城縣城內的第一批災民就能入住。

  公共廁所也已挖掘好,還需要您下個命令,讓所有人不得隨地大小便。還有上次開封擄瘡爆發時,我研究的衛生口訣,最後也能一並實行……

  爹,兒子關於衛生防疫這方麵的安排,你別忙著拒絕,王醫官都覺得很在理。打算把咱們的法子,匯報到東京去。”

  李賢認認真真地說完,等著他爹答複。

  他口中的王醫官,正是老熟人王惟一,王惟一這次也是太醫局前來協助考城縣防疫的醫官之一。

  這些時日來,李自明大改以往的狀態,心中直覺幼子救了那麽多人,是真的懂事了。所以,幼子和國子監學生提出的建議,他多會采納。

  這一次同樣不例外,他放下手中的匯報,見兒子眼巴巴的看著他,眼皮跳了跳:“這些事,你再和付主簿說一下,讓他多排些人手。

  不用事事和我匯報,難道你爹我像是個不采納建議的人嗎?”

  還真是!

  李賢暗道,以前他沒說一句,他爹看他不爽,都會把他噴的體無完膚,也就這兩日可能太忙的原因,才強了一些。

  李賢走了兩步,又突然回來,撓了撓頭:“爹,兒子有個事想召您打聽下。考城縣兒子記得不是在開封東麵嗎?兒子昨天也看到刻在石碑上的縣誌,唐開元二十二年置,以前這裏叫河陰縣,怎麽就改名了?”

  李賢當年來開封旅遊過,還特意查詢過開封各朝代的地圖,考城縣的縣誌勾起了他的部分回憶。

  心裏來回思索,總覺得怪怪的,想要找個人解答,正好瞅上了他爹李自明。

  老爹這段時間沒少走開封府下的各個區域,對此中變遷肯定熟悉。

  李自明到沒有感到多少奇怪,他趁著喝水的間隙,抬頭解答道:“河陰縣的變遷你不知道正常,也是在鹹平二年,真正的考城縣並入襄邑,才進行更名的。當時執行的開封府官吏,可能覺得考城縣的縣名曆史悠久,不忍作廢,才這樣做的吧!”

  李賢點了點頭,沒再多問什麽,老爹還有很多事要處理,他同樣忙的停不下來。

  “鹹平二年,果然是在我來到大宋之後,才出現變化。”

  走出縣寺,李賢摸了摸下巴,看來自己這個意外闖入這個時代的靈魂,不但改變不少人的命運軌跡,不知不覺中,連地名變更這種事都影響了。

  還真是潤物細無聲。

  考城縣的安置工作有序開展,經過這段時間的處事,國子監十幾位學子的關係親近不少。

  後麵還在洛陽城內,組織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募捐儀式,多是把各家各戶不要的舊衣服,捐給受災的災民。

  逐漸地,關於國子監的這支救援隊之事,下到普通百姓,上到皇帝,都有誇讚。朝廷也專門為止,送去了賞賜。

  到了七月下旬,災害後更多的隱患逐漸顯露。

  首先是糧食的價格,開封府內的糧價一日比一日高。糧食稀缺是一方麵,更為主要的是部分糧食發災難財,故意抬高糧價。

  其次,乃是瘟疫。不是每個鄉邑都會按照考城縣的模式,進行嚴格防控。進而,不少鄉邑都出現了拉肚子、發燒等聚集性症狀。直到這時,開封府內,才有人想起了大半個月前,前去考城縣的一名少年醫官送來的信件……

  這些事情,自有朝堂上的相公去忙碌。

  考城縣的災情得到緩解,並先一步開封其他各鄉邑開始進行家園重建後,李賢等一眾國子監學子也準備離開了。

  這場意外的救援工作,花費了他們大半個假期。到八月半後,國子監的新學期就會開始,而趁著這段時間,眾人正好回家團聚一番。

  李賢沒有返回洛陽,他打算回東京開封一趟。本想著把錢晟也一起叫上,哪知這家夥太過怕死,硬是擔心東京周邊的瘟疫會落在自己身上,同孫德他們一起走向了洛陽。

  給老爹說了聲,得之同意,最終與李賢一同上路的,也隻有南溫和另外兩個仆從。

  與數月前相比,通往開封的陸路交通線,已經為洪水毀壞殆盡,隨處可見民夫搶修的身影。

  一些道路不通處,隻能繞路。

  就這樣走走停停,李賢花費了三日才到達東京城外。

  一場大災,已讓繁華的城池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