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奪揚州2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2-04-07 11:05      字數:2065
  因為周顯重建了驛道,建立了信鴿傳信,徐州和臨近揚州的淮安府很快便得到了消息。

  但大部分兵力都已經被劉孔和調往定陶,在淮安隻剩不到三千士卒,其中有一千還是餘留在洪澤湖的水卒。

  他們之所以被留下就因為戰力不強,而且隻有二十餘艘破舊小船。

  徐州是大城, 但情況也好不到什麽地方去。雖然有大約四千士卒,但都是駐卒,隻有少數曆經過戰事。

  陳王信手下的三千五百步騎都是老卒,也是周顯部署在江淮,防備南明軍的主力。但從目前看,數量還是太少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周顯覺得南明在外需要麵臨闖軍和隆武軍的威脅, 在內派係複雜,暫時應該無暇北顧。

  而清軍勢大,周顯又不得不把大量兵力北移。

  最主要的,是周顯覺得以朱慈烺猶豫不決而又仁厚重義的性格,應該不會趁周顯與清軍相戰之時出兵。

  當夏允彝將消息傳到濟南之時,周顯的第一感覺是錯愕,接著便是暴怒,當即下令武誌英集合在山東境內的所有騎兵南下馳援。

  同時,山東各地也開始積極調兵。

  實際上,周顯並沒有錯估朱慈烺的性格。而且因為朱媺娖身在南京,他更是下旨給堵胤錫讓他適時收回襄陽,支援周顯。

  隻是這次奪取揚州的行動是瞞著他進行的,而策劃這次行動的是張煌言。

  之前,堵胤錫離開南京前往湖廣赴任之時便向朱慈烺推薦張煌言。

  但張煌言年紀不大,資曆也淺,當時並沒有引起朱慈烺的重視,隻授予他一個翰林院編纂的虛職。

  南明重文輕武,翰林院編纂職位雖然不高,但極其清貴。而且常伴皇帝身邊, 有一飛衝天的可能,整個明朝很多名臣都以這個官職起步,也不算虧待了張煌言。

  但張煌言隻在這職位上待了一個月,便主動向朱慈烺請辭,希望能到軍中任職。

  而恰好那時,張名振晉升為總兵,回南京向朱慈烺謝恩。

  兩人都為興明社社員,關係密切。張名振與之相談,知曉其心中鬱悶。便請朱慈烺準許張煌言到自軍中擔任讚畫,滿足其以武興國的誌向。

  張名振當日和韓括合力平定黃斌卿,韓括占據舟山,而張名振獲得了大量黃斌卿手下的船隻和水卒。

  後來,又因為其率船隊北上迎接朱慈烺,表達效忠。還在衛護南京,抵擋隆武軍過程中立下大功。

  於是張煌言步步高升,已算是鎮守一方的大將,而且深受朱慈烺信任。

  朱慈烺對他的請求當然應允,畢竟在他心中,張煌言隻是一個二十出頭,心誌較高的青年官員,遠不如張名振這樣手握重兵的將軍重要。

  實際上,張名振之所以這樣做,也有自己的私心。在其與韓括合力平定黃斌卿過程中,深感周顯軍將士戰力之強悍。

  在周顯叛明,很多朝廷大員還認為周顯未必擋得住滿清之時,張名振就認為滿清定然不是周顯的對手,大明將來的敵人隻會是周顯。

  張名振的理由很簡單,滿清人少,戰死一個就少一個。而且他們還是異族,很難獲得北地百姓的支持。

  隻要周顯能穩住局麵,徐圖進取,北地遲早便是他的。

  張名振多次上書,提出應該對周顯多加防備。即使暫時無力北伐,也應該積極招募士卒備戰。一旦局勢有變,便可趁機北上,順勢拿下整個江淮。

  但這等言論,在外有闖軍和隆武軍威脅的明廷顯然不受重視。

  而且,掌管明廷大權的,無論是史可法,還是高宏圖,亦或是薑日廣,都是老成持重,重大義,講規矩的老舊之臣。

  在他們眼中,大義和規矩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認為,大明是朝廷正統,平定叛亂,還於舊都是大義。周顯抵禦滿清,驅逐異族同樣也是大義。

  他們視周顯為大明叛賊,卻難以做出趁周顯與滿清相戰之時,從背後給周顯以致命一擊的決定。

  因為他們承擔不起因為他們的決定而最終使滿清奪取天下的風險。他們可以為了大義而坦然赴死,卻不願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這就是為什麽在王朝覆滅之時,大部分士大夫選擇自殺殉國,卻不願意拿起刀槍和敵人廝殺到底的原因。

  他們把自己的名聲看的比整個王朝的興衰更重要。

  但張名振的上書也不是完全無用,就如史可法,他雖然不讚同張名振出兵的計劃,但也認為張名振的提議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他向張名振秘言,可以提前收集北地的情報,以備將來出兵北伐。

  張名振錦衣衛出身,本想借助錦衣衛在北地遺留下的關係來施行此事。

  但自馬吉祥擔任錦衣衛指揮使後,便徹底摒棄了北地。不僅不再向北地派人,還徹底斷了遺留在北地錦衣衛的官餉。致使很多人和大明朝廷斷了聯係,或直接投靠了滿清。

  具體原因就是馬吉祥是外調入南京的,在朝內毫無根基,他需要大量金銀來拍馬逢迎朝內大員,培植自己的親信。

  而因為前任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投敵,北地大部分錦衣衛都投靠了滿清。即使仍舊有聯係的,也不能確定他們是否是真的心向明廷。

  因此,馬吉祥一刀切,完全摒棄了他們。

  張名振不恥馬吉祥為人,但又不得不去求他。甚至通過克扣軍餉向馬吉祥行賄,獲取了北地錦衣衛的名錄。

  付出這樣高的代價,張名振當然是想有所作為,但他缺乏一個可靠之人來施行此事。而張煌言忠信精誠,心懷大誌,而又智勇雙全,正可堪擔此任。

  張煌言也的確不負張名振之所望,他承下此事之後便開始積極行動,不僅大量招募細作,遣往北地探查情況。還親自秘密前往北地,啟用了一批原有的錦衣衛。而且還暗中和滿清、周顯治下的官員聯係,引得一些心向大明的舊官舊吏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