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策略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1-06-01 12:09      字數:2115
  李定國在“要緊”二字上加重了語氣,不容置喙。接著他轉向旁邊下令道:“吉木,你現在去找塗山。讓他召集守備以上的將領,說今晚本帥設宴為林總兵接風洗塵。除巡防的,所有的將領都要來。”

  兩人在前走著,十數個親衛在後麵五十步外跟著。

  在奪取鳳凰城之後,李定國下令將城中旗兵全部斬殺。但對城中的百姓和漢卒卻沒有過多處罰,準許他們繼續在城中居住。

  有一部分漢卒和青壯被編入軍中,老弱分居在鳳凰城之東的田原間。那裏原本是旗人的莊田,現在被李定國辟為官田,交給漢人百姓進行耕種。

  雖然城中大部分人心向克遼軍,但其中難免有一二忠於滿虜的漢賊。李定國身為主將,事關重大,萬不容失。在其他將領的堅持下,他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有親衛跟著。

  兩人順著城牆一路向前行去,牆頭駐守士卒紛紛將拳頭放在胸前行禮,最後走到城北角才停了下來。

  下麵不願便是校場所在地,遙遙可以聽到士卒操練的聲音。

  李定國揮手讓駐守士卒下去,和林慶業並排站在角樓之上,看著遠處淡淡道:“這裏和中原的城池真的不一樣的。中原的城池建在平原之上,環繞數十裏,周圍有護城河環繞。城牆內側是壘土,外麵覆有一層堅固的青磚。幾十萬人居住其間,以城為防,以城護民。而這裏的城普遍是小城,建在關隘險塞之處,駐守萬人已是極限。要是更多,就隻能駐在城外。牆體全為巨大的石塊,比中原的城更為堅固,也更為易守難攻。林總兵,你說,若是滿虜一直堅守關隘不與我軍交戰,是不是我軍就隻能強攻?”

  林慶業眉頭緊蹙,沉默了片刻,搖了搖頭道:“由鳳凰城向北,經由通遠堡、連山關進攻,無疑是深入遼東腹地的最短路徑,但卻不是唯一的道路。薩爾滸之戰,大明兵分四路進攻後金,老將劉綎所率的東路軍所行的路線是從鳳凰城向東北而行,出寬甸堡,經阿布達裏岡直攻赫圖阿拉。從東行軍,逼迫滿虜放棄關城與我軍交戰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李定國歎了一口氣,“但劉綎敗了,而且還是全軍覆沒。”

  林慶業輕輕的搖了搖頭,“劉綎之敗是在大明主力在薩爾滸慘敗之後,滿虜主力數倍於他。而且當時他還輕信後金派出的漢人細作,在富察小勝之後便放棄輜重,輕裝前行,以致中了後金的埋伏。其最終兵敗,非戰之罪,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

  “寬甸堡之東南為建州衛,是努爾哈赤起事的地方。這些年,滿虜占據遼陽、沈陽,將主要的族眾都遷到了那裏,但在建州,尤其是赫圖阿拉附近,仍舊有不少女真老族。這些人戰力不強,但在女真內部卻地位很高。若是我軍攻入建州,屠殺其眾,那在遼陽之滿虜豈能無動於衷?”

  說到這裏,林慶業頓了頓,繼續道:“最重要的是,東路雖然山路崎嶇,行動困難,但是卻有多條可以進入的路徑。而且那裏人跡罕至,少有防守。將遼陽、沈陽之滿虜引回建州,在那裏消耗其有生兵力,或許這樣比強攻連山關更好。”

  李定國皺眉沉思,過了好半晌,他凝眉笑道:“周顯曾對我言,林慶業乃朝鮮名將,其才可拜上將軍。今日聽君一語,受益匪淺,果真如其所言。”

  林慶業抱拳道:“將軍謬讚。”

  李定國擺了擺手道:“此事我們稍後再細談。林總兵,你可知我為何要單獨約你來此?”

  林慶業搖了搖頭,沉默著沒有說話。

  他和李定國並無深交,更確切的說,兩人的關係並不好。

  原因也很好理解,在李定國來此之前,他才是朝鮮的主將,所有的大軍都受其指揮。李定國來此之後,將高勁鬆、李雄、韓勇等將盡數劃到他麾下,乘船而來的新卒也歸其指揮。

  雖然水師依舊在林慶業的掌控之下,其手下兵卒的數量也沒有減少,但他在這支大軍的控製力卻在逐漸減弱。

  周顯之前曾給他來信,直言他和李定國不是上下級關係。他無須聽李定國的號令,可以自行其是,隻讓他多多給予李定國支持。

  即使如此,自李定國來此之後,林慶業便感覺自己徹底成了畫板。從收複寬甸五堡到攻克鳳凰城,一直都是李定國指揮,而他隻能做些支援的事情。連吉木、韓勇、高勁鬆等原先在他手下效力的將領也逐漸心向李定國。

  在隨時都可能喪命的戰場上,將士之間的感情很簡單。誰能帶領他們不斷取得勝利,他們就心向於誰。對於林慶業這樣的名將來言,讓其無所作為比殺了他還難受,而李定國到來讓他有了被忽視的感覺。

  李定國看林慶業沒有說話,繼續說道:“我來此之前,周顯曾對我說朝鮮之事較為複雜,需要小心應付。但我這人最怕麻煩,也無心應對這些雜事,所以我一直讓林總兵滯留後方。因為我覺得一個願意違背朝鮮王的命令,遠離故土前去中土的人,應該知道什麽叫大局,也會竭力維持這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麵。”

  林慶業臉色奇怪的看著李定國一眼,“將軍這是何意?”

  李定國雙手按在矮牆的垛口上,“我就直說了。欲要征討滿虜,必要保證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充足的兵員,足夠的糧草。朝鮮八道之地,目前能做這個後方的地方隻有靠北的鹹境道和平安道。”

  “因為之前這兩道百姓支持朝鮮仁宗的緣故,在朝鮮軍進軍到北地之後,對當地百姓多加屠戮。再加上滿虜和仁宗之子李亾的蠱惑,造成兩道百姓再次大規模起事反叛,直接威脅到大軍的統治。最後還是周顯派人協調,讓除您手下大軍的朝鮮軍盡數撤到南方,不再直接統治兩道。而兩道百姓則放下武器,由漢軍,主要是你林總兵暫時接管這兩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