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章 夕陽聚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1-08-21 22:06      字數:2430
  三天時間不到,聚集在宛縣附近的災民,悉已趕往各縣邑,重新建立家園。

  大量外來百姓的安置工程,對於大周朝廷來說算不上什麽難題。尤其是益州數百萬石糧秣進入南陽後,更無後顧之憂。

  但這麽多人的加入,必然使得南陽本地人士,心生不滿,且多集中在國朝勢在必行的土地新製上!

  南陽郡是漢之大郡,人口鼎盛時期,一度超過兩百多萬口。幾經戰亂,南陽本地人口驟減了近四分之三。而災民的進入,又將南陽的口戶推到先前的鼎盛之際。

  盈滿則虧的道理,誰都懂!

  但現在也隻有南陽一地,能夠容納如此之多的災民,且南陽也是高誠心中唯一一處適合新法推行的試行地。

  並州雖然地域更廣,人口更少,似乎更適合作為安置流民的場所。然,當地士族實力強勁,又有趙國、胡虜在側,很容易影響新法推行。

  南陽則不同,唯一的一家大族,還是從南郡遷來的荊北蔡氏。

  其餘士族,早在楚國滅亡前,就已經遷往別處了。隻留下一堆豪強,在地方為縱。如此,土地新製的推行,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堂,影響都不會很大。

  隻不過,不隻是高誠,就連南陽主官太守孫香,也忽視了極其重要的一點。

  ......

  大周國土台,是臨時於南陽成立。

  主官不是別人,正是高誠南巡之際,帶來的郭蘊。國土台的其餘官僚屬吏,多數都是從南陽本地人或是災民之中,挑選出來的人補充。

  現在,郭蘊就帶著自己的副手國土仆射,及左右丞,來到宛縣城東北二十裏外的夕陽聚。

  夕陽聚,南陽郡很有名的一個鄉鎮。

  原因就是當年鄧奉為漢光武皇帝斬於此,後南陽百姓於此建有鄧奉神廟,往來祭拜。

  夕陽聚的居住人口,也多是鄧姓之人,與鄧恭同出一族。

  當然,今日的鄧氏,早已非漢時鄧氏。甚至,鄧皇後死後,鄧氏一族的複興,就灰飛煙滅了。不過,那是放在天下的角度來看。若是放到南陽一郡之地,鄧氏仍舊是死而不僵。

  “哼!鄧恭將軍什麽時候能到?”

  “半個時辰後便至。不過,鄧軍將也隻是鄧氏旁支,能鎮住這些鄧氏族人嗎?”

  副手的擔憂,郭蘊不是沒想過。

  甚至郭蘊知道,鄧恭與鄧氏嫡支的關係,也並不怎麽好。

  可無論如何,鄧恭與這些人交談起來,總比自己這些外姓人來的強。

  郭蘊等人邊行邊說,很快就來到了事發地不遠處。

  前方一望無際的耕田,看起來都是有主之人,隻是地裏莊稼的長勢並不甚喜人。

  駐足於田埂邊緣的樹蔭下,郭蘊開始思考著如何應對這件棘手的事情。因為,此事可能隻是一個開始,若處理不得當的話,後續的分地事宜很難進行。

  而偏偏分地之事不容有失!

  這可是大周能否一統天下的利器,是大周成勢的關鍵所在,也是郭氏一族能否在大周站穩腳跟的唯一機會。

  父親雖說做了大周並州布政使,但誰都知道那不過是為了安撫並州民心而已。更何況,父親的年歲,也維持不到郭氏站穩腳跟。

  真正要靠的還是自己!

  現在,陛下給了機會,自己也願意去博。能否博出名堂,就看這一次了!

  “台令,鄧將軍來了!”

  “噢~”

  郭蘊聞聲折目望向副手所指,正見一騎煙塵滾滾而來。

  沒多久,郭蘊便見到了鄧恭本人。

  第一次謀麵!

  “蘊見過鄧軍將,遠道而來,辛苦將軍了!”

  對於鄧恭,郭蘊禮節十足,因為鄧恭是自己人。說白了,大家都是放棄了一些家族利益,跟著陛下,要和天下士族對抗的人,是誌同道合之輩。

  鄧恭早早便下了馬,對於郭蘊他可不敢疏忽。大周侍中台的人,說是陛下心腹也不為過。

  “君肅見過孟修兄!”

  鄧恭呼字見禮,也讓郭蘊眼神一亮。

  “君肅賢弟客氣了,今日著人請賢弟來此,實有要事相助。”

  “孟修兄且講,恭定不竭餘力。”

  “嗯~”

  郭蘊點了下頭,而後注視著鄧恭,忽而問道:“賢弟,夕陽聚附近千四百餘口,幾乎都是鄧姓之人。這些人,與新野鄧氏,關係若何?此外,為兄還想知道,南陽鄧氏於郡中各縣邑,有多大的影響?”

  一提到本家,鄧恭也皺起了眉頭。

  思忖片刻後,這才作歎言道:“實不相瞞,南陽鄧氏主要有兩支。其一便是隨漢光武皇帝開國的鄧禹一支。國朝重將鄧芝,便屬其後。而恭等,則屬鄧隆一支,與夕陽聚的鄧奉後人,更為親近些。不過,百年載來,早出五服,也談不上關係多好。再加上當年的事,想必孟修兄多少也知道些.....”

  聞言,郭蘊略作點頭,鄧奉之死的原因,少不了政治爭鬥的成分,有些事很難說。現在提及,更無益處。

  “那,鄧氏一族,在南陽郡內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郭蘊再度開口相詢,這種問題,自己不該問,但又不得不問。一個家族,在當地的實力,不會輕易告知與人,因為很容易被別人當成把柄。

  果不其然,鄧恭也猶豫了。

  他自己雖然是旁支,但也多少知道些許,更知道有些話是不能說的。

  郭蘊見鄧恭之狀,無奈的搖了搖頭,拱禮作歉:“是蘊孟浪了,還望賢弟莫要在意!”

  “唉~這般事,想必兄長也知道,吾等不好作答。不過,恭出身旁支,能力也不算出眾。但尚能憑借新野鄧氏的名頭,當上楚軍偏將,可想而知。甚至,陛下以恭為將,統領這七萬將士,不也是看在恭出身新野鄧氏嗎?”

  鄧恭苦笑作語。

  一副姿態,看的郭蘊也心中暗自相附。

  大家都是一樣,不是頂著士族子弟的名頭,陛下也不會如此重用。畢竟,真說道才學,太學和上林苑的人,數不勝數。

  尤其是當年第一次科舉選拔而出的五十名學子,現在幾年下來,逐漸成為各郡中堅人物,甚至魯肅已經成為了一郡太守。

  他們要是再不抓住些機會,真的就很難再與科舉之士爭鋒了。

  “果然,鄧氏一族雖於前朝,連遭重創,但仍盤踞鄉野,交織錯雜。今日之事,便是夕陽聚鄧氏之人,手握周遭十三萬畝地的地契。甚至,這些地契中,還有其餘鄉亭的地。太守府、國土台與彼等洽談,為其所拒,不願交地,不願配合。如今,更是閉落執兵,儼然是要抵抗田製推行了。”

  “此次新田製推行,勢在必行。陛下雖然仁厚,但對於某些宵小之輩,也絕不會心慈手軟。此間亭裏,有民千四百口。賢弟且先嚐試相勸,若能行,蘊也不願充作惡人。但若不能行,蘊不介意殺雞駭猴!”

  “原來如此,明白了!兄長放心,此間必是其族中有人作撓,恭這邊走一番便是。不過,恭需要一些條件,來和彼等作談!”

  “旦言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