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造紙與立學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627
  “王上,您就真不擔心那些世家把底下給搞成他們的後院?”

  滄池旁的亭閣間,郭嘉捏著手中粗長的……

  嗯,這玩意叫香煙?

  扭頭看了自家王上一眼,其似乎毫不在意,捏起一根香煙,言道:“奉孝可看出什麽來?”

  看出什麽來?

  郭嘉迷糊了一下,言道:“王上的想法,嘉是沒看現在。不過,嘉卻看到數十年後,郡國之間盡是世家故吏。”

  “那又如何?孤巴不得早些這樣!”

  高誠搖了下頭,冷哼一聲,繼續說道:“奉孝,汝以為想要徹底消除世家可能嗎?”

  郭嘉眉頭一緊,想了良久,似乎並不可能。即便是將現在所有的世家全部滅族,但新的王朝建立,伴隨著的必然又是一批與國同休的家族。

  他們,也會漸漸變成現在的世家模樣。或者說,根本不存在消除世家這一概念。

  “唉~那如此放任也非善事啊!”

  聽到郭嘉擔憂的歎了一聲,高誠口中喃呢一聲,放任嗎?

  不!

  想要消滅世家,除非全世界的人死個精光。

  家族式的經營,即便是用後世分家的手段,也攔不住世家的維持。

  世家的頂峰時期便是在隋唐,但宋朝之際,世家的影響力便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便是科舉學子,結黨結派,占據朝堂大部分的權利。

  而且將門的發展也大幅度降低了世家的影響力,不能說世家不存在,隻是很難再像漢唐時期這般輝煌。

  同樣是科舉,為何唐朝的科舉使世家更加強盛,而宋朝已經發展成熟的科舉,卻讓世家的影響力極大降低。

  原因,無非就是教育的普及。如果說漢朝識字讀書的人不足百分之五,那宋朝就起碼能達到百分十。

  就這麽百分之五的差距,讓寒門子弟與世家子弟齊肩。

  世家對教育發展的越賣力,給他們自己挖的墳墓也就越快。

  當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出現,朝廷的權利爭奪,必然也就出現黨爭。黨爭一起,世家也就徹底失去了對朝堂的控製力,接過世家權利的便是黨派。

  從秦漢至明清,世家從未消失,一個民族也不能容許世家消亡,世家是傳遞民族精神文化的關鍵所在。

  “奉孝啊,別想太多。汝且觀此紙如何?”

  高誠看著跟自己學著抽煙的郭嘉,帶些莫名的笑意,與其說道。

  郭嘉咂吧了兩下,說道:“感覺還不如五石散啊,不似那般神明開朗。”

  “嘁!孤是讓汝看這紙!”

  “……”

  郭嘉尷尬的笑了笑,而後轉頭盯著這燃燒的卷紙。

  形色枯白,夾雜暗黃,撫摸之下,倒也算的光平,不似蔡倫紙那般粗糙。

  嘶~

  郭嘉驀然瞪大了眼睛,將卷紙放到眼前仔細觀看,隨後又搖了搖頭,太薄!

  唉~

  郭嘉可惜的歎了一聲。

  “此紙可書文字!”

  高誠呡了口溫茶,輕輕吐出一聲。

  “當真?”

  “當真!”

  高誠肯定的點了下頭,繼續說道:“少府那邊已經正在準備大規模生產紙張!”

  “王上的意思是,這種紙張成本廉價?”

  高誠點了下頭,默認郭嘉的說法。確實也算是廉價,造紙還是沿用蔡倫所創造的四道工藝。不過,在紙模上,不再用竹篾,而是用竹簾。

  竹篾撈紙,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紙張粗糙不平,並且用一次就需要清洗一次。而用竹簾不僅可以反複直接使用,紙張的質量也略有提高。

  另外就是原料換成了竹子以及桑皮,日後肯定也要更多的試用其他材料。

  紙張的需求度很大,大到可怕!

  郭嘉看著這跟燃完的香煙,再瞅向那張瓷盤,抽去下麵墊著的一張紙。

  “王上,這紙,莫非就是您的後手?”

  高誠點了下頭,言道:“沒錯,現在就等太學院的學子,將蔡師的藏書都給抄過來了,以及少府那邊準備的雕版。隻要兩者齊聚,就能大規模成書訂冊了!”

  “書冊?”

  郭嘉轉念一想便心中明了,不禁歎了一聲:“好!隻要有足夠的書冊,就能徹底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封鎖。嘖嘖,王上這一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真是漂亮!”

  “哈哈哈……還是奉孝看的明白!”

  書籍,就是一把利刃,能捅的世家透心涼的利刃。

  立學與其一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自從蔡倫紙發明之後,直到現在數十年,都未曾普及。而在魏晉交替之際,紙就成為了普遍的書寫材料。因為世家選擇了九品中正製,放棄了對紙張書籍的封鎖。

  九品中正,無疑是世家手中的利刃,於晉一朝,做到了真正的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

  如果,沒有五胡亂華,沒有蒙古鐵騎,也許這種士族掌控上層權利的情況,會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的人口大爆炸。但很可惜,一場衣冠南渡,一場華夏天傾,讓世家在晉後隻能回歸原形。

  什麽時候寒門與士族能同案齊坐之時,才是九品中正製的出現之際。

  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可以人為控製。說白了,就是確定固有階級,保證現有階級的權利。

  “奉孝,日後便抽食香煙,不得再吸食五石散。”

  高誠留下一句話,讓方才還在興頭的郭嘉頓時宛若雷擊。

  少府由原水衡都尉秦怡主持,自然是心腹之人。原先的造通寶錢便是由其掌握,現在印刷刻冊成書,交給他高誠很放心。

  世家當然知道自家王上老早就在造紙了,不過聽聞他人所言,王上乃是為了一種物品,類似五石散?

  好吧,似乎是這樣。

  立學一事,盡托於世家。

  京兆韋杜二氏,很快便將這個好消息,告知了大周國所有的世家。關中世家自是連成一體,以弘農楊氏為首,率先展開立學工程。

  而後教學署新拿到的六十萬錢,全部傾斜到弘農郡,爭取先把這第一個官辦大學給整好。

  弘農不僅是僅次於京兆尹的大郡,郡內更有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其餘郡望更是不知凡幾。

  八十萬錢想要辦一所大學,簡直異想天開。可教學署就這麽多了,國相府也沒有餘錢來撥。無奈,身為郡望之首的楊氏,拿出置換的一百餘萬通寶錢相助。其餘世家亦是紛紛解囊,在他們看來,隻要學校一立,整個郡縣都在他們掌心了。

  短短半月,弘農郡治弘農縣便率先成立了第一所官辦大學。

  校名,弘農大學。

  楊氏族長楊彪,非常不滿意這個名稱。自己在河東聽聞立學一事後,可是直接辭官回鄉,以督立學之事。

  楊家沒什麽想法,祖訓如此,忠孝仁禮,焉能擅動。

  早在董卓、高誠等人封王之時,楊彪便深感心力憔悴。漢室之危,已不可挽了。

  時至今日,正值故土立學,楊彪也向相國董卓遞上請辭,回到華陰。

  回鄉不過數日,郡中大學已成。

  楊彪很高興,身為弘農大族,造福鄉裏,是應該的。楊彪也打算讓家族子弟,前往長安,試募學官、教習等職。

  現在嘛,很不爽!

  這弘農大學,聽著略有過失。以郡國之名命之,有失妥當。

  所以,楊彪準備去往長安走一遭,見見那所謂的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