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教學署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177
  伴隨著騎兵軍的趕赴武關,其餘幾支軍鎮也有了小小的變動。

  第一軍換防至澠池駐紮,同時開墾荒地,作屯田之舉。第二軍駐紮藍田大營,於南部穀中準備屯田事宜。

  第三軍駐紮武功,亦是開始屯田。河西第四軍補滿兵員,繼續駐紮狄道,於此屯田。同時,由第四軍軍將、河西都督蘇則,籌備涼州各郡郡兵整頓工作,組建涼州守備軍。

  按照高誠的打算,一般城池不再設立郡國兵。鄉鎮亭裏自然是不需要兵力駐防,而縣邑之中則有當地官府組建衙役,負責城內治安即可,包括一郡郡治。

  而守備軍則分兩師分別駐守要地,軍部設立與本州州治。各處要塞險隘,酌情安排守備。逢遇戰事,各縣邑抽調丁壯,向最近守備師靠攏,等待其餘各軍救援。如似匪徒賊寇,衙役不能平定後,報之守備軍,由守備軍處理。

  於此同時,各郡縣皆籌建守備所,每逢夏冬閑暇之際,抽調當地適齡青壯,集中訓練戰陣。

  涼州守備軍的防務很簡單,一個師負責河西四郡,一個師負責金城、隴西、漢陽、安定以及北地等郡。

  其中,主要還是北地郡,這裏毗鄰草原,鮮卑隨時可能有犯,不得不防。

  軍事上的一些調動還是比不上現在長安城內的大張旗鼓。

  經高誠與鍾繇等人商議數日後,決定使各縣籌備縣學,置學師。郡治則籌建大學,置學官。鄉邑依舊以庠序、家族私學為主,置學令。

  同時,一條政令下達,才使得長安有些風起雲湧。

  庠序、私學者,需考校《孝經》、《論語》擇其優異者入縣學。非縣學出身者,不可參與考校《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書,不可入大學。非大學出身者,不得考校五經、算術,不可入太學。非太學出身者,不得考校六藝,不可入朝堂。各學考校,皆依設科射策之法。

  入學要求很低,根據學子年歲,以用適齡之學。不交學費,僅需予師長以束脩之禮即可。此外,於國相府籌建教學署,設博士祭酒,比兩千石。博士丞、令,比千石,掾屬比八百石。教學署負責全國學校事宜,一應開銷皆出國相府,地方官員不得幹涉。

  立學一事,困難重重。

  這一點高誠很清楚,尤其是師資力量的不足,缺乏大量的地方學官、學師以及學令。甚至連太學的博士,也非常缺少。

  但是,早定下來沒有錯。中國最不缺的就是想做官的人,學官、學師、學令,皆是國官,俸祿依次為比八百石、比六百石、比四百石。

  目前隻能看看是否可以招斂眾多學子,來充當中底層師資力量。等到日後,再籌建師範學校。

  還是那句話,先把架子搭起來,有的是時間來補。反正教育一事,乃百年之業,非是短短數年就能搞定的,慢慢來就是了。

  這一通整頓,尤其是入學資格、做官資格的詔告一出,讓世家頓時遍體生寒。

  教育的發展,對世家的威脅是最大的,沒有之一。世家之所能夠依靠世代為官,保證家族的興盛,最關鍵就在於其掌握著知識。

  不可否認,世家子弟是這個時代的精英,貧寒子弟很難與其爭鋒。

  因為這個時代,貧窮的人根本接受不到教育。別說那些黔首了,就算是寒門子弟,所受到的教育也大大低於世家子弟。

  誰也不知道王上是不是被封王建國的喜悅衝昏了頭腦,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另有籌謀。

  但世家肯定不會坐觀事態超控。

  涼州世家的代表人物楊衡沒有說話,因為不論事態如何發展,楊家隻要緊隨薑氏,靠攏在王上身邊,那就一定不會出錯。

  再者說了,楊衡可不認為那個一向被人認為武夫的王上,會沒有腦子。這種招惹世家的舉動,其肯定有後手來防。

  所以,楊氏摻合什麽?

  楊衡很聰明,當之前王上對涼州世家有微詞的時候,自己就派楊阜到長安為質。當楊阜迎娶大漢翁主的時候,楊衡便知道王上將先前的事揭過了。

  委以自己內史要職的時候,楊衡二話不說,帶著楊氏嫡支,落戶長安。以前不比現在,涼州世家對於王上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了。現在的涼州世家,對於王上來說,更多的是用來平衡朝堂的權利罷了。

  楊衡沒動,關中世家代表人物韋端、杜翕來了。

  兩人於宣德殿覲見,呆了整整一個下午。

  出來後,麵帶笑容,仿佛打了一場大勝一般。

  高誠看著兩人的背影,也是麵帶笑意,自己已經贏了。

  將那些大大小小的學官、學師、學令交給關中世家,自己穩賺不賠。現在隻有世家,才能拿出這麽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來充當大周國的師資力量。

  教育交給世家,高誠不怕。因為即便是再過個一千年,教育依舊隻能由世家來充當先鋒,因為隻有他們擁有如此龐大的教育能力。

  即便是科舉製鼎盛時期的明清兩朝,皇室依舊掌握不了大半的教育權利。甚至隻能掛個皇家的名頭,搞個天子門生的噱頭,來爭奪人才。

  結果嘛,不言而之。

  但,先前已經說過,教育的普遍,才是導致世家基礎崩塌的第一步。

  高誠能想象得到這些世家,會如何利用教育權利,來將那些優秀才子納為己有,為家族鼎盛添光添彩。

  可是,這些人,最終還是要步入朝堂,不然世家要他們何用?

  隻要進了大周的朝廷,當了大周的官,得利的不還是大周嘛。

  皇權受到壓製?

  不,以常理言之,皇權在朝堂擁有更大的權利。隻要君主手腕夠硬,皇權就不會成為弱勢一方。

  再說了,就算不搞教育這嗎事,朝堂不還是照樣爭權奪利嘛!

  甚至,教育的普遍,隻會導致世家的力量,漸漸被人數更多的寒門子弟取代,從而漸漸轉變為黨爭,進一步縮小世家的影響力。

  何況,對付世家,一個普遍教育怎麽能夠,以後還有大招等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