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吳越會稽之戰(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1-02-01 08:39      字數:2584
  夫差連連點頭。伍子胥卻反對伯嚭的觀點,他駁斥道:“絕對不行!臣聽說‘樹德莫若滋,去疾莫若盡。’當年有過澆(夏代有過氏首領)起兵殺夏後相(就是在衛定公夢中奪走衛康叔祭品的那位夏王)。相的王後此時已經有了身孕,她順著排水溝逃出都城,投奔了有仍氏,後來生下少康(夏朝的中興之王)。

  “少康長大後擔任有仍氏牧正,他心中怨恨有過氏,表麵上卻絲毫不露。有過澆得知了少康的真實身份之後便要求有仍氏將他交出來,但有仍氏卻暗中將少康放跑了。少康投奔了有虞氏,有過澆認為少康已成喪家之犬,因此放棄了對他的追殺。

  “後來少康擔任有虞氏庖正,為有虞氏除去不少禍害。有虞思(有虞氏首領)於是將兩名愛女嫁給他。少康取得了崇高的地位,又對民眾廣施恩惠,麾下很快聚集起一個旅的兵力。他(伍子胥說道這裏停頓了一下,用眼睛瞟著伯嚭說)、收買了有過澆身邊的奸細,又暗殺了澆的兒子,最後終於滅亡了有過氏,恢複了夏王朝的統治。

  “如今吳國實力不如有過氏,而越國則大於少康;上天將要使越國壯大,君王卻準許越國求和,不是自找麻煩嗎?勾踐能親善人民而廣布恩德,與君王同在一塊土地上卻世代與吳國為仇。我軍戰勝卻寬恕敵人,又保留勾踐的君位;如此不但違背天意,而且會加深積怨。君王終究會後悔,但是到了那時就已經晚了!”

  伯嚭不能容忍伍子胥對自己的叛徒行為“瞎說實話”,於是陰陽怪氣地揶揄道:“原來在伍大夫心中,勾踐才是夏室正統,我王倒成了亂臣賊子呀!”

  伍子胥大怒,他剛要發作,但夫差生硬地製止了他(他已經對伍子胥的語言產生了明顯的反感):“夫子不要再說了,勾踐已經屈服,靈姑浮也死了。國恥家恨都已經報了,寡人不能再冒險進攻鼫與。況且寡人登基伊始,不能背上暴君的惡名。吳國也有大事要做,中原才是最終目的。就這樣吧!伯大夫全權負責與越國人的媾和事宜。”

  伍子胥歎氣而退。伯嚭得意洋洋地把文種召來,向他宣布了投降條件:“一、拆毀會稽城牆;二、越國隻許保留三千常規兵力和三十乘戰車,其餘戰車、盔甲武器全部交給吳國;三、承載五十人以上的船隻的保有量不得超過八十條。”伯嚭又開出一長串賠償目錄,裏麵包括數百名工匠還有大量的青銅寶器、絲綢、糧食,最後命令勾踐跟隨吳軍回國,直到越國人滿足了吳國人的全部要求,再“視情況”放他回去。

  對於一切屈辱難忍的苛刻條件,越國人全都毫無怨言地予以接受。對方越是表現得馴服恭順、伍子胥越是感到恐懼不安;他從越國人的身上能夠感受到身上散發出來的強烈的亡國之怒、堅定的報複決心和頑強的奮鬥意誌混合在一起的強大氣場。

  伍子胥之所以能夠感受到這種氣場,是因為他曾經曆過同樣的遭遇(隻不過不是國仇而是家恨)。他對一位朋友說:“勾踐會用十年時間來聚集力量、訓導國人,然後吳國就會像立國之前一樣,重新化為無盡的沼澤。”

  第二年冬天,夫差兌現了向蔡國人許下的諾言,將蔡國遷到州來。

  吳、越之戰結束後,吳國人把目光轉向陳國。

  從先前的敘述可知,當年陳國並沒有派軍參加吳國對楚國的戰爭。吳王闔閭占領郢都後便邀請陳懷公加入吳、蔡、唐三國聯盟。陳懷公把大臣們召集起來商議對策,大夫們卻分成兩派爭吵不休,哪派也無法說服對方,君臣最後隻得把決定權交給國人。

  陳懷公麵南而立,將國人聚集起來。他大聲問道:“吳君已經攻陷郢都,吳子希望陳國加入反楚聯盟。這是關係到社稷存亡的大事,寡人與大夫們不敢專斷,所以請諸位表態:希望跟隨吳國的站到左邊,跟隨楚國的站到右邊。”

  國人懼怕自己的土地遭受戰爭蹂躪,於是領地靠近哪個國家就站到哪一側——靠近吳國的站在左邊,靠近楚國的站在右邊;沒有土地的人就和族黨站在一起。兩方人數還是不相上下,這下可使陳國君臣傷透了腦筋。

  有位名叫逢華的小領主快步走出人群、來到陳懷公麵前說:“臣聽說國家因福而興,因為禍而亡。如今吳國沒有福,楚國沒有禍,堅決不可以拋棄楚國,轉而追隨吳國!晉國仍是盟主,不如以晉國為借口拒絕吳國。君侯以為如何?”

  陳懷公問道:“吳師已經戰勝,楚軍已經逃亡,這難道不是楚國之禍?”

  逢華回答道:“當然不是!曆史上此類事件發生的次數多了,許男都能複國,何況大一百倍的楚國?臣聽說:‘君主視民如子,國家就會興旺;視民如草芥,國家就會衰亡。’楚王雖然沒有美德,卻也從未奴役迫害過民眾。反觀吳王窮兵黷武,連年發動戰爭,士兵暴骨荒野,平民逃死流離,天下人隻見闔閭的殘暴卻沒見過他的美德。因此,上天或許正在教訓楚國,而吳國也離大禍不遠了!”

  這番話打動了陳懷公和大夫們,隨後陳國人就以不敢違背晉國之命為由婉拒了吳國人的邀請。

  陳國人的頑固激怒了闔閭,他一直記著這舊筆賬。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闔閭再次召喚懷公,並準備在必要之時對陳國動用武力。

  陳懷公大為驚恐,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見闔閭。闔閭對他發了很大的脾氣,而陳懷公隻是為自己辯解了幾句,闔閭就以“對吳國不忠”的罪名將他扣押起來了。陳懷公受到了極大的心理摧殘,憤懣之下急火攻心,很快就一命嗚呼了。陳國人立太子為君,是為陳閔公。

  陳閔公即位後始終執行向楚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因此夫差“征服”越國之後馬上出師進攻陳國。吳軍來勢洶洶,一路勢如破竹,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了陳國的三座大城。

  陳閔公大衛震恐,立即向楚國求援;楚國人的反應也非常激烈,一些大夫患上了“恐吳症”,反對出師救陳。他們說:“闔閭當年發動全國之力在柏舉擊敗我軍,但是他卻沒能戰勝越國,以至於兵敗身死。如今他的兒子卻比父親更凶狠,他不但征服越國,而且數日之內連克陳國三鎮,如此勇猛的軍隊,我們還是不要與其開戰為好。”

  令尹子西說道:“吳國上下不和,君臣不睦,有什麽可怕的?闔閭在世時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物不刻花紋、車船不飾皮革、公室不求華美,生活素簡而又親民,在軍伍中則與士兵同衣同食,絕無特殊。他戰勝後絕不貪圖財貨,而是將絕大部分戰利品分給軍士,戰死者的家人都會得到優厚的撫恤。因此吳國人勞而不疲,明知必死也不敢廢命。而夫差呢,完全背離了闔閭的做法,也隻有楚靈王、周幽王起居出行的奢華程度能與他相比,周厲王、商紂王的殘忍程度與他相當。他已經成為吳國民眾的敵人,自己將要擊敗自己,哪裏還戰勝我們?”

  楚昭王於是命王子結帥師救陳,吳軍的搶劫行動已經接近尾聲,夫差不想節外生枝,於是領軍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