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陽虎之亂(五)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1      字數:2313
  孔子從齊國返回後便重開學堂,一直致力於教學工作。他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孟孫之師”是懸在他頭上的金字招牌,貴族大夫送來學習的子弟絡繹不絕;平民來求學也照收不誤。孔子身邊因此聚集了很多名士:其中有豪氣衝天、俠肝義膽的仲由(子路),有富甲一方、頭腦靈光的端木賜(自貢),還有貧而好學的顏回(子淵)、思維奔放的卜商(子夏,後成為魏文侯、吳起和李悝的老師)等等。

  當時有好事者說,孔子的勢力肯定會超過陽虎,因為陽虎隻依靠季氏,而孔子門下卻有魯國全部卿大夫的接班人。

  對於這樣一位手眼通天的大人物,陽虎必然要把他拉進自己的圈子。

  但是作為極端保守派的、曾經憤怒呐喊著“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曾經被他羞辱過的孔老夫子,無論公於私,都陽虎都感到深惡痛絕。

  陽虎便著一隻烤乳豬去登門拜訪孔子,孔子以正在鬧瘧疾為借口避而不見。陽虎對孔子的家臣表明來意(請孔子出仕),留下禮物便離開了。

  孔子渴望入仕,渴望在政壇上實現理想抱負,把魯國送回東周時期。但來勸他出山的竟然是執政理念與他相左的陽虎,他無論如何也不能答應。

  陽虎給孔子出了一道難題,古語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按周禮,孔子不僅要還禮,而且要主動帶著禮物去見那個冤家,否則他就會被陽虎抓住把柄——天下人很快就會知道,滿口仁義道德的孔老夫子竟然是個“不守禮”的人。

  孔子準備好禮物,派出探子監視陽虎的動向。一日,探子回來報告說陽虎帶著隨從出城去了。孔子大喜,忙帶著禮物前去拜訪陽虎。孔子把禮物留下便走出陽虎家門,結果他剛轉過一條街就被陽虎堵了個正著。看來陽虎早已識破了老夫子的小伎倆,專門製造自己離城的假象來引誘孔子上鉤。

  孔子心裏有鬼,不好意思正眼看他。陽虎怒氣衝衝地質問他說:“我請夫子出仕的提議,夫子考慮的如何了?”

  孔子答道:“我的病情剛剛好轉,還沒有來得及考慮。”

  陽虎橫眉立目道:“你站近一點!我又不會吃了你!我來問你,自己擁有一身本領,卻坐視國家政體昏亂,他可以稱為‘仁’嗎?當然不能!一個人希望從政,卻屢屢放棄機會,可以稱為‘智’嗎?當然不能!時光一去不複返,時不我待呀!”

  孔子感覺自己再不表態對方就要動武了,於是低聲回答:“好吧,我打算出仕!”

  陽虎這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孔子回到家中,把事情經過告訴了子貢,最後說道:“我們快些離開魯國吧!通過陽虎的舉薦擔任官職,我死後都不會登入名堂!”

  子貢自詡為全魯國最有智慧的人。他請老師稍安勿躁,聲稱他能使陽虎改變想法。

  第二天一早,子貢便大搖大擺進入孟懿子家,直到中午才誌得意滿地走出來。一連數日皆是如此。

  陽虎收到了線報。線人稱子貢進入孟氏家便始終單獨與孟懿子呆在一起,誰也不知道兩人究竟在策劃什麽陰謀。陽虎終於開始坐立不安,他懷疑雙方在進行不可告人的交易,因此不得不對先前的決定重新進行評估。評估得出的結論是“風險不可控”,結果陽虎又打消了請孔子出仕的念頭。

  陽虎拋棄了孔子,推薦了幾名可靠的黨羽擔任大夫(他們都是在大家族中不得誌的人)。他又與魯定公和三桓在周社舉行歃血儀式,在五父之衢發出詛咒。

  “君子屢盟,亂是用長。”陽虎雖然采取了一係列手段企圖在道德上綁架魯國君臣,但是又有誰會遵守被迫發出的毒誓呢?陽虎與公室存的利益衝突是根本性的、不可調和的,這種衝突隨著時間的推移隻會越來越深;但是陽虎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裂痕每加深一步,他都要舉行一場盟會來彌補;結果卻越來越深。

  魯定公七年(BC503),齊國人把鄆城和陽關兩座城市還給魯國,陽虎大大方方地把兩座城邑劃到自己名下。

  這份大禮卻不是白送的。

  原來早在楚國被吳國打殘之時,齊國人便敏銳地意識到失去對手的晉國很快也會失去盟友。“宋之盟”的簽訂是因為晉、楚相爭八十年不分高下,也是各國諸侯相互妥協的結果。楚國一旦喪失控製諸侯的力量,晉國的盟主名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宋之盟自然而然就會解體。

  果不其然,鄭國趁機滅亡了同為“宋之盟”的成員許國,此戰標誌著聯盟發生分裂。之後魯國受命進攻鄭國,聯盟解體就在朝夕之間。

  在從來都沒有真心把晉國當成盟主的齊國人看來,打倒晉國霸權、複興齊國的霸業的偉大時刻已經到來,他們絕不肯甘居鄭人之後,絕不肯眼睜睜地看著鄭人一直扛著“反晉急先鋒”的旗幟——這麵鐵血大旗必須由齊國人來扛!

  齊國人製定了一個恢弘的稱霸計劃,希望借助這個計劃把魯、衛、鄭、宋等國拉入反晉聯盟。基於上述原因,齊國人才把兩城還給魯國,以此做為締結盟約的見麵禮。

  但是陽虎剛剛爭取到晉國人的信任,他還要借助晉人的力量鞏固地位,因此不可能立即背叛晉國。

  齊國人也不急著要求魯國人表態,在齊景公看來,那兩座城在魯猶如在齊,必要時還可以將它們奪回來。

  為了實現計劃,齊景公向鄭國派出使者,希望與鄭獻公在成地舉行會談。他又向衛國派出使者,邀請衛靈公參加成之會。

  衛國人從來都不是晉國人的好夥伴,兩國恩怨始於晉文公審判衛成公之時——在此之前衛國人從來沒有遇到過本國君主受到另外一國君主審判的奇恥大辱。從那以後兩國關係一直磕磕絆絆、糾紛不斷(晉國人逼死了衛國名臣孔達,又幫助孫林父對付衛定公和衛獻公)。衛國人雖然沒有鄭國人那麽叛逆,可是也絕不會像宋國人那麽忠誠。

  麵對齊景公的邀請函,衛靈公活了心。他向大臣們征求意見,結果卻十分不理想——大部分人都與晉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他們都希望過和平的日子,不願因改變立場而招來戰爭。

  衛靈公有些泄氣。大夫北宮結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晉派,他私下裏對衛靈公說:“派臣去答複齊侯,臣有辦法滿足君侯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