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郢都淪陷(五)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179
  在楚國人眼中,蔡國人從來都是逆來順受的模範典型。即便國家被楚靈王所滅,原住民也沒有像群舒人那樣爆發過激烈的反楚行動。

  但是囊瓦一點都不了解蔡昭侯的脾氣,這位蔡侯性情高傲、勇敢而尚武、倔強偏激、對仇人睚眥必報。

  蔡昭侯見楚軍解除包圍,便輕車簡從直接跑到吳國請兵去了。他在吳國竟然見到了同病相憐的唐成公,他也是來請求吳國出師進攻楚國的。闔閭大喜過望,他把伍員等人召來,與來訪兩位君主共同商議伐楚大事。

  唐國位於隨國西北、古溠水(古清發水上遊支流之一)東岸,如果將唐、蔡、吳三國用一條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再將唐、楚和吳、楚用直線段連接,則正好形成一個扇形;楚國就位於三麵受敵的圓心。

  闔閭認為可以將楚師引到豫章一帶,以吳、蔡聯軍正麵進攻,然後以唐軍進攻郢都。楚軍麵對強敵、又擔心京畿安全,肯定不戰而退。到時聯軍就可以尾隨敵軍深入楚國腹地;如果進展順利,三國就可以把楚國勢力壓縮至大別山西、清發水西南。

  但是伍員的野心遠不至於此,他要攻進郢都去,活捉楚昭王。至於蔡侯和唐侯,兩人還沒有考慮好要達到什麽目的,隻是覺得最好打到楚國人短期內無力報複為止。三位君主簽訂了盟約,又舉行了歃血儀式,然後蔡侯和唐侯就回國備戰去了。

  冬十月,吳師悉起。軍隊在朱方軍港登船,船隊駛出長江口進入東海,然後左轉沿海岸線北上,從淮河入海口進入淮河並逆流而上(當時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還沒有貫通)。吳師在到達蔡國河段時棄舟登陸,將船隻留在原地,與蔡軍合兵一處向南進發。

  沿淮河一帶有蔣、黃、弦等數個楚國大邑,聯軍貫徹了孫武“兵貴速,不貴久。”的作戰思想,沒有在進攻那些城邑上浪費時間,而是避開城市,快速向楚國腹地進發。

  在今河南信陽與湖北應山之間的大別山中有條曲折的險道,該險道是中原通往楚國的必經之路。險道從進到出分布著大隧、直轅、冥厄三處隘口;出隘口百裏便是古清發水,再向南偏西前進二百裏就是漢水。

  楚國人一直以為小小的蔡國興不起多大風浪,他們直到得知蔡人竟然招來了吳國瘟神之時才驚呼大事不妙。囊瓦立即集合起軍隊出發;軍隊行進至漢水西岸時,聯軍剛渡過清發水。囊瓦打算渡過漢水,將敵軍阻擋在漢東。

  左司馬戌勸阻他說:“當年在齊桓公召集的召陵之盟上,先大夫屈完就說過:‘方城山是楚國的城牆,漢水是楚國的護城河。’我軍應當憑借漢水在此等待敵軍進攻。如果越過漢水,不但放棄了天險,而且又使我軍處於背水一戰的險境。我軍必然遭遇失敗!

  “敵軍放棄進攻淮上蔣、弦而直接南下,就是希望速戰速決。令尹千萬不能按敵人的意圖行動!以我的意思,我軍就在漢西構築防線。敵軍如果到達漢東,大人就在此與敵軍上下周旋,絕對不要冒險進攻。我率一支軍隊從上遊悄悄渡過漢水,繞道方城山外,燒毀吳國人的船隻,然後進入險道,分兵堵住大隧、直轅和冥厄隘口,再從敵軍身後發起進攻。到那時大人再渡漢作戰。你我前後夾擊,則敵軍必敗!”

  這個方案說它是天才的構想也不為過。如果吳、楚雙方將領互易,孫武、闔閭那樣傑出的軍事家能製定的最高明的計劃也不過如此。將領們都讚同左司馬的意見,左司馬於是領著五千精兵出發了。

  數日之後,吳、蔡、唐三國聯軍到達漢東。軍隊紮下營寨後,闔閭立即派人來下戰書。戰書中寫道:“蔡與吳為兄弟之國,蔡侯無端被大國扣留兩年之久,至今不知其罪。因此寡人與蔡侯才來到這裏,如果令尹不能告知,寡人就要到郢都向楚王詢問!令尹如果同意,我軍將後撤兩舍之地,以等待大國之軍渡水;令尹覺得不妥,也可以後撤兩舍,我軍渡水。一切唯令尹所裁!”

  在囊瓦組建的官僚體係中,有很多像他一樣看起來人模狗樣、實際上滿肚子男盜女娼的人物,武城黑就是其中一員。武城黑其實早就被吳國人收買了,他卻始終裝出一副憂國憂民的嘴臉;而吳國人給他的指示就是慫恿囊瓦渡過漢水與聯軍決戰。

  武城黑說道:“吳國人的戰車用純木製造,而我國戰車包以皮革(這道工序費力而無用,不過是為了使戰車看起來更加奢侈),很多部件又用膠來粘結。冬天寒冷,戰車已經發生過由於膠體失效導致損壞的情況。我軍數量又比敵軍多出一半,所以我認為還是應當速戰速決,渡水進攻敵軍。”

  囊瓦感到有些為難,他說:“可是我已經同意了左司馬的計劃,現在臨時變更,不是破壞了原定方案嗎?”

  囊瓦的另一名親信史皇雖然沒有叛國,但他不僅是一切為囊瓦著想的人,而且與左司馬之間矛盾重重。他說:“楚人都喜愛左司馬而對令尹抱有怨言,這一戰正是令尹挽回人心的絕好機會。如果按左司馬的計劃,戰勝的榮譽最後就會落到他的頭上,回國後很可能被升為大司馬,這對令尹更加不利。令尹如果單獨擊敗敵軍,則可以單獨立下全部戰功。令尹一定要速戰,否則回國後必不免於難!”

  倘若楚國將領能上下一心,以國家社稷為重,協同作戰,勝敗尚未可知。然而就是在一個叛徒和一個蠢貨的慫恿下,那個自私、貪婪、愚蠢的總指揮輕易地拋棄了對國家社稷的責任,對楚昭王的忠誠,對左司馬和全體將士的承諾,把穩妥的憑險禦敵戰術變成了背水一戰!

  囊瓦派信使回複說他同意由楚軍渡水。闔閭大喜,於是向東北後撤兩舍(楚軍在數十裏的江段上渡江,對如此之長的戰線上進行“半濟而擊”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於地形的原因,楚軍渡水後又向東移動了幾十裏,這樣軍隊就有一半又渡過清發水;楚軍的軍營從小別山一直延伸到大別山餘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