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郢都淪陷(四)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159
  蔡國人聽到情況後,也效仿唐國人的做法救出了蔡昭侯。魯定公四年(BC506)春,蔡昭侯總算離開郢都。他渡過漢水,在漢水東岸搭起一座臨時祭台,又將一塊玉璧沉入漢水,說道:“寡人此生再過漢水南下,就讓漢川之神懲罰我!”

  蔡昭侯沒有回國,而是直接來到晉國,他見到晉定公,希望以太子和卿大夫們的嫡子作為人質,請求伐楚。當時晉定公還是個十歲左右的小娃娃,主管國家外交事務的是中行寅。

  中行寅也是個無大利不起早的家夥,他瞄了一眼蔡國人遞過來的禮單,撇著嘴道:“狐裘我是見不到了,我可否觀賞下蔡侯的玉璧?我想看看究竟是什麽樣的寶物竟然使得囊瓦喪失心智?”

  子山回去向蔡昭侯複命,蔡昭侯大怒道:“晉人、楚人都是一副德行!寡人既然不能忍受楚人,又怎能忍受晉人?”蔡昭侯一分鍾都不想待下去了,決定即刻離開這座烏煙瘴氣的城市。但是子山請他得到晉人答複再走,不要在得罪楚國人之後再得罪晉國人。

  中行寅見蔡國人沒有反應,便去向士鞅匯報情況。他最後說:“國家動蕩不安,諸侯多有叛心;在此情況下進攻楚國恐怕不合時宜。雨季馬上要到來了,瘧疾也要爆發了,中山國又不馴服。晉軍從來沒有進入過方城山,即便伐楚也會無功而返。拋棄盟約(向戌弭兵之盟)卻無法對楚國造成損害,另一麵卻要失去中山國。所得無法彌補所失。我的意思不如婉拒蔡侯。”

  士鞅表示同意,中行偃立即派人向蔡國人通報了結果,蔡昭侯第二天便滿懷失望之心離開新絳。

  蔡昭侯心仍不甘,他又到東周去見劉文公。

  這些年王子朝仍在楚國興風作浪,他的黨羽則割據了東周的幾個邊邑與他遙相呼應。劉文公一直擔心王子朝有一天會卷土重來,因此他是讚成伐楚的。

  劉文公此時位居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他自認為在諸侯眼中還有些地位,於是向列國派出使者,請各國君主參加第二年春在召陵召開的諸侯大會。

  魯定公四年(BC506)三月,劉文公、晉定公、魯定公、宋景公、衛靈公、蔡昭侯、鄭獻公、陳惠公、許男斯(許國於兩年後被鄭國所滅,君主無諡)、曹隱公及莒、邾、小邾、滕、薛、頓、胡、杞、薛君主、齊上卿國夏等二十國君主及代表在召陵會麵,盟會的議題是如何伐楚。沈子也接到了參會通知,但是沈國與楚國接壤,沈子又十分畏懼楚國,因此不敢出席盟會。

  這個地點是劉文公精心挑選的:一百五十年前,齊桓公在此地召開諸侯大會,那次盟會迫使楚君在中斷一百多年後再次朝見周天子。

  本次參會國家是入春秋以來數量最多的,各國首領又帶來大批軍隊。劉文公登高一望,見視線內盡是連綿不絕的各**營,營內插滿了各式各樣的軍旗,戰車和忙碌的士兵穿行期間。

  看到眼前如此的盛大場麵,劉文公心裏充滿了希望。但是盟會進行的卻不順利:先是衛國人得知君主簽約的順序後表示不滿,堅持要求把衛侯的名字寫到蔡侯的前麵;其次是小國君主對議題根本就不表態;後來鄭國人又與晉國人起了爭執;再後是齊國代表國夏在歃血前一刻才姍姍到來;但最重要的則是晉國反對伐楚。

  其實當蔡昭侯拒絕中行寅索賄之時,晉國人的態度就已經確定下來了。而且從城濮之戰以後,華夏地區曆來隻有晉人召集的盟會,沒有他國召集的先例。因此晉人能來隻是為了走個過場,絕不會幫東周人往臉上貼金。

  晉國人搬出“宋之盟”的盟書當由頭、拒絕出師伐楚。但是為了安慰劉文公那不平衡的心,士鞅承諾將幫助東周打擊國內叛軍。會後各國簽訂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盟約,盟會便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鄭子大叔在回國的路上突發重病去世,趙鞅聞訊大放悲聲;他以老朋友和學生的身份到鄭國吊唁那位繼子產之後最傑出的政治家。

  趙鞅在靈堂撫摸著棺槨哭道:“想當年在黃父之會(魯昭公二十五年)上,夫子教導我說:‘不要首先作亂,不要憑借權勢,不要恃仗寵信,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恃才傲物,不要重複發怒,不要謀劃邪惡之事,不要做不合道義之事。’這些話如今仍然在我耳邊回響,而夫子卻已經不在了!”

  楚國人完全被二十國盟會的氣勢鎮住了,人們驚呼道:“一個吳國已經夠受了,現在又冒出來北方二十國——而且連東周都攪進來了!天下才有多少國家呀?楚國究竟做錯了什麽,竟然招來如此之多的敵人?”

  囊瓦也嚇壞了,他要求方城山一帶城邑和申、息進入一級戰備。與會各國無功而返後,囊瓦總算長出一口氣,旋即又恢複了往日裏不可一世的嘴臉,把國家遭遇的嚴重危機轉化為無恥標榜自己的由頭。

  他的黨羽四處鼓吹道:“正是由於令尹大人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我們才挫敗了華夏人進攻國家的瘋狂計劃。”

  有人問:“令尹大人都做了什麽偉大的事?說出來讓我們讚歎一下。”

  那幫家夥說:“那些都是國家機密,不能告訴你們。”

  夏天之時,晉國命令蔡國進攻沈國,也算是給蔡昭侯一個安慰獎。蔡軍如同暴風雷霆一舉攻破沈國都城,滅亡了這個短命的同姓小國(沈國始建於東周初期,開國君主是周文王小兒子季聃載的後代)。

  在楚國人看來,蔡國人的行動是不可饒恕的。囊瓦決定第二次滅蔡,楚軍很快北上包圍了蔡國。但是吳楚邊境突然發生的一起事件,卻使得楚軍立即解除對蔡國的包圍,轉而向東進發。

  自蔡哀侯被楚文王俘虜(魯莊公十四年)開始,蔡國就一直被楚國壓製盤剝。盡管蔡國曾有過一段短暫的投靠晉國的曆史,但是由於蔡國距離晉國太遠又與楚國相鄰,最終仍不得不乖乖回到那個惡霸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