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孔子傳(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094
  孔子感到十分為難,因為他的父親雖然屬於高級別的士,但是離世甚久,他也沒有繼承父親的位置,因此搞不清自己還能不能被當做士人對待;最重要的是,他當時還處於大喪期間,身上還穿著孝服。

  孔子思前想後,咬牙跺腳道:“去了再說吧!”

  孔子躑躅徘徊、一步三停來到季平子府前,猛一抬頭,就看到那個一生與他為敵的家夥——陽虎。陽虎年齡比孔子大上幾歲,當時隻有二十出頭;他身材過丈,容貌俊朗,這兩點都與孔子相仿。孔子初見他時還以為看到了數年未見的哥哥,陽虎也以為見到了自己的兄弟陽越。

  但是確認過眼神後,兩人都知道自己認錯人了。陽虎伸手攔住孔子,清清嗓子,傲慢地說道:“你來幹什麽?這裏又不是哭喪的地方!你還是快些回去吧,免得傳染晦氣!”

  孔子隻得低下頭,忍住巨大的屈辱憤然離開季府,兩人第一次見麵就結下了一生的仇怨。孔子回到家中一宿未眠,第二天也隻得繼續過著求學求食的、世上最底層的艱難生活。

  前麵說過,貴族對子弟的教育(禮樂射藝書數六藝)一般交給兄弟叔侄完成,屬於內弟子式的教育。但是後來,貴族懶惰墮落,兄弟叔侄都教不好學生,結果六藝便從每位貴族子弟的必修課變成了一師難求的奢侈教育。於是私學孕育而生,貴族隻好把子弟送入私學進行教育;加之普通人家為了使子弟將來能夠進入上層社會,也會將孩子送進私學。私學於是日益壯大,越發盛行。

  孔子在私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邊學習邊教課。二十歲那年,孔子終於學成六藝。孔子的求知欲是無限的,他學完周禮後決定再到宋國去學習殷商古禮。

  孔子在宋國見到了年事已高、已經準備告老還鄉的向戌。由於當年諸侯奪取偪陽就是為了把它送給向戌(向戌不敢接受,這才交給宋國公室),孔紇的英勇行為又極大地振奮了聯軍士氣,因此向戌對孔紇的印象十分深刻。向戌驚喜萬分,興高采烈地接待了老勇士的兒子,向孔子講述了孔紇的英勇行為,又對孔子學習古禮大開方便之門。

  在學習期間、在向戌的撮合下,孔子娶了亓官氏的女兒為妻,兩人婚後便回到魯國。當時宋國正好有支使團準備到魯國進行訪問,向戌特地囑咐正使一定要向魯昭公舉薦孔子。於是魯昭公通過宋國人的嘴才知道本國竟然有位年輕有為的聖人之後。

  不久孔子的獨生子出生,魯昭公特地派人給孔子送去一條肥碩的鯉魚以表祝賀,孔子當即為兒子起名“孔鯉”。

  魯昭公心不在國事,始終沒有啟用孔子;季平子卻捷足先登,他把孔子召到身邊,給了他一個家族財會的職位。孔子出色地完成了本職工作,但是他一直被人告黑狀;季平子後來又命他掌管家族畜牧事務,孔子完成的同樣出色。

  孔子大概在三十歲(魯昭公十一年到二十一年)以前一直在季氏家中供職。在此期間,他真正了解到了在街頭巷尾永遠無法被人所知的、魯國高層間的明爭暗鬥和家臣之間是如何勾心鬥角的。

  孔子心裏批判士大夫們的“不忠”,行動上則表現為對任何家臣都敬而遠之,絕不加入任何人的小圈子。

  季平子家族就是個小公室,家臣就是卿大夫;孔子相當於掌管財務和畜牧業的大臣,每一分權力都能帶來利益。於是職位低的人巴結他,職位高的人拉攏他,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孔子對這種情況是統統予以回絕的。他當了一些人的財路,那些就在季平子耳邊說他的壞話。

  季平子不得不免去孔子的職務,命他去管理畜牧業,又命陽越代理財務工作。孔子堅持要求對他的工作進行審查,季平子從叔孫婼那借來幾位審計人員(季平子不信任自己的家臣),審了半年,結果毛兒也沒審出來。

  孔子證明了自己的清白,不久便辭職了。

  孔子從來沒有滿足成為一個家臣,他當下的願望是開辦學堂,教導士人遵守周禮,以拯救這個世風日下、物欲橫流的墮落社會。

  在孔子辭職前的魯昭公十七年(BC525)秋,郯國君主到曲阜訪問,郯國人姓己姓,國家始建於夏代,是個充滿了曆史神秘感的國家。

  魯昭公設宴款待來賓。席間叔孫婼問郯子:“聽說少昊氏以鳥類的名稱做為官名,請問是為什麽呢?”

  郯子是位學識淵博的人,他對本族曆史如數家珍,於是說道:“少昊氏是寡人的祖先,那些事我當然知道。從前,黃帝接受天命時天上布滿祥雲,因此黃帝以雲紀事,所有的官職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紀事,所以官職都被冠以火字。共工氏以水紀事,太昊以龍紀事。我的祖先少昊即位之時,有鳳鳥在天上盤旋不離,於是以鳥紀事。

  “其中鳳鳥為曆正,掌管曆法;玄鳥為司分(春分、秋分);伯趙為司至(夏至、冬至);青鳥為司啟(立春、立夏);丹鳥為司閉(立秋、立冬);祝鳩為司徒;鴡鳩為司馬;鳲鳩為司空;爽鳩為司寇;鶻鳩為司事。五種鳩為司民官,五種雉尾五工正。但是從顓頊開始,君主就放棄了此種紀事方式,而改為其他名稱了。”

  在場者大開眼界、無不嘖嘖稱奇。叔孫婼回去將此事告訴了家眾,家眾中有人與孔子來往密切,於是又告訴了孔子。

  孔子大喜,他匆匆忙忙趕到郯子下榻之處,恭敬虛心地向郯子請將關於少昊氏遺風遺俗的各種知識,郯子也非常欣賞眼前這位好學青年,對孔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多年後孔子對學生們說:“我讀遍了魯國的曆史典籍也沒查到的曆史記載,郯君竟然可以脫口而出。所以‘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這話果然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