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羊舌鮒之死與中行吳滅鼓(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166
  數日後,鼓人糧食告罄,鼓子再次派出使者向晉軍投降。中行吳見來人身形憔悴、麵有菜色,這才接收了都城。

  中行吳對軍士們說:“鼓國已經投降,鼓人便成為晉人。你們對待鼓人要像對待國人一樣,不得殺害搶劫,違者斬首。”

  就這樣,城內的人民和財產就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中行吳則把鼓子帶回晉國。

  本年周王室發生了兩起不幸事件:六月九日,周景王太子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太子的母親穆王後因悲痛過度駕崩。

  十二月,晉昭公派智躒與籍談到成周為穆後送葬。喪禮解除後,周景王設宴款待晉國使者;周人在宴會現場放置了一個巨大的、製作精美的青銅酒壺,看形製風格應當出自魯國。

  從晉平公即位開始,晉人隻知道勒索諸侯,卻沒有向王室奉獻過一件寶器,周景王擺出銅壺的意思就是想借機敲打敲打晉人。

  周景王指著銅壺問智躒:“伯氏(知氏出自姬姓,周王對同姓諸侯或大夫稱“叔氏”或“伯氏”)諸侯曆年都有供奉以鎮撫王室,唯獨晉國沒有,請問是什麽原因?”

  智躒不知如何回答,隻得轉頭望著籍談。籍談回答道:“諸侯封建國家之初都接受了王室賜予的明器以鎮撫國家,所以那些國家才向王室供奉彝器。晉國居於深山之中,遠離王室,與戎狄為鄰;天王的恩澤不及於晉,晉國又終年與戎狄作戰,為什麽還要貢獻寶器?”

  周景王心中惱火,他知道籍氏家族世代掌管晉國典籍,籍談因此又號稱“晉國第二有學問的人(第一是叔向)”,不可能不了解晉國發展史;而他竟然說出這番話,隻能證明他已經玷汙了祖先和自己的官職。

  周景王以極度不滿的語氣說了下麵的話:“叔氏,你忘記了嗎?唐叔虞是成王的同母兄弟,與成王最為親近,怎麽反倒沒有受到賞賜?成王封建唐國時賜給叔虞密須的戰鼓——乃是文王滅密須所得;天子的大路車——乃是文王大蒐所乘;闕鞏之甲——乃是武王克商所穿。唐叔建國之地位於參墟(參星的分野),擁有夷狄的土地。

  “其後襄王又賜給文公路車、大鉞、酒壺、彤弓、虎賁,還有南陽的土地,以獎勵他戰勝楚國。沒有天子賜予,晉國的土地人口又是從哪得來的?當年晉先君命唐叔之孫伯黶掌管國家典籍,授予高位,賜為籍氏。平王之時,周史辛有的次子辛董入仕晉國,於是又有了董史(指責趙盾弑靈公的董狐就是辛董之後)。你是司典的後人,為什麽會忘記這些?”

  籍談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宴會很快就在尷尬的氣氛中結束了。賓客離開後,周景王對大夫們說:“籍父還能有後代嗎?我看不會有了。他呀,數典而忘其祖(這就是“數典忘祖”的由來)!”

  籍談回國後把兩人的對話說給叔向聽,叔向說:“天王不會得善終的,我聽說有句話叫:‘人一定會死在他喜好的事物上。’如今天王一年遭遇兩場三年之喪(太子、王後去世)卻不哀傷,而是向諸侯索取玩樂的彝器,這便是樂憂。樂憂不合於周禮,他一定會以憂愁而終。周禮是經,史籍是典;言以明典,典以誌經。天王雖然引用了眾多典籍史料,卻忘記了大經,這麽做又有什麽意義?”

  本年冬天,魯昭公到晉國去朝見晉昭公,同時對他釋放了自己的政敵表示感謝。但是晉國人卻認為那事還沒完,因為他們必須得給莒國人一個答複,結果又把晉昭公扣押了;季平子惹的禍,最終還得由魯昭公來背鍋。

  跟隨魯昭公出訪的是子服湫的兒子子服回(子服湫已經告老還鄉),子服回年紀尚輕,但是已經顯示出傑出的政治才能。他在滯留期間遍訪晉國的卿士大夫,發現卿士對君主的命令置若罔聞,大夫對卿士的命令充耳不聞;結果昭公和卿士們基本上就不再發布政令了。

  卿大夫們將國家政事當成家事處理,也不上報——反正公室控製的土地也不多了;晉國實際上已經變為由六卿和大夫的領地組成的“加盟共和國”。晉昭公比他的父親更加墮落,以至於二十幾歲便落下一身濕熱之病;他每天就長在後宮裏,抓緊時間享受他那已經為時不多的生命。

  魯昭公十六年(BC526)春,莒國人率先沉不住氣了,因為莒人也發現晉國的權力機器基本上已經停轉了,晉人不但不能為自己出頭,反而激起了魯人對自己更大的仇恨。莒人隻好去見韓起,央求他把晉昭公放回去,以免被魯國人打得體無完膚——要知道,季孫才不在乎魯昭公的死活咧,他隻能把魯侯遭受的苦難轉化為再次進攻莒國的借口。

  韓起樂見原告撤回控告,便將魯昭公放走了。四月,魯昭公與子服回回到魯國。季平子把子服回召來,詢問晉國近期發生的一些事。子服回向他做了匯報,最後說:“晉國公室已經衰落了,君主年輕沒有權力,六卿強橫驕奢,大夫們各自為政;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習以為常,怎能不衰落。晉國衰落,齊國必然脫離控製,我們應當加緊備戰了!”

  季平子哼道:“夫子比晉侯還要年輕,哪裏懂得政事?不要亂講話了,小心傳到晉國人耳朵裏去。”

  八月,在位僅僅六年的晉昭公突發暴病身亡,太子去疾即位,是為晉頃公。君侯年幼,國家政權完全落入卿大夫們手中。

  年底之時,季平子到晉國參加晉昭公的葬禮,他終於看到了子服回描述的情況,又想起他的話語,於是說道:“子服回真是位有遠見的君子,子服氏很快就會興旺起來。”

  “昭”字雖然為褒義字,但是“昭”並不是個善諡:周昭王南征楚國淹死在漢水中;齊昭公死而無後;鄭昭公、宋昭公和衛昭公(戰國時期衛國君主)被叛亂者所殺;魯昭公被三桓驅逐出境,客死他鄉;楚昭王英年早逝。至於後人為什麽要給遭遇各種不幸的先君取這個諡號,真是令人琢磨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