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衛獻公複辟(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153
  本年冬天,衛獻公成功實現了複辟的夙願。

  衛獻公於魯襄公十四年被迫流亡,時至今日已過去十一年。

  衛獻公被驅逐後,列國史冊上都記載著:“孫林父、寧殖出其君。”史冊上著重強調了兩人的名字,實際上包含著強烈譴責的意思。

  寧殖每每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都感到追悔莫及。魯襄公二十年,寧殖病入膏肓,他自知命不久矣,就把兒子寧喜叫到病榻前說:“我一生做事戰戰兢兢,謹小慎微,就怕留下不好的名聲;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鑄成了大錯。我竟然驅逐了君侯,罪行記載於史冊,藏在各國庫府之中,我對此追悔莫及。如今隻有幫助君侯複位,我的罪行才能得到赦免。這件事就交給你去做了。你能完成,就是我的兒子;不能,我的鬼神就算挨凍受餓,也不會享用你的祭品!”

  寧喜抹著眼淚不停點頭,寧殖這才放心地閉上雙眼。從此開始,父親的遺言始終回蕩在他的腦海中,成為他心中的頑疾。

  寧氏的實力雖強,但比起孫氏來還是差得很多。寧喜不敢與孫氏硬碰硬,便想從晉國人身上尋找突破口。

  後來,寧喜與趙武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寧喜之所以沒有選擇其他人,一是他賭趙武會成為士匄的繼任者;二是因為趙武品行高尚又潔身自好,與他交往隻需講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能省下大筆財富。

  結果寧喜真賭正了。在衛獻公複辟的問題上,他巧妙地對趙武施加了影響,使趙武覺得把流亡君主接回帝丘是正確的選擇;至於衛殤公會遭遇什麽樣的下場,根本不需要考慮。

  衛獻公多年以來也沒閑著,他的說客無孔不入,遊蕩在華夏大地的各國角落。晉平公竟然也被說動了,後來他在諸侯大會上命令衛殤公把夷儀封給衛獻公。

  衛殤公大為驚恐,他說道:“一國不能容兩君,盟主的命令會引發衛國公室內亂的!請盟主還是慎重考慮後再做決定吧!”

  晉平公說:“寡人正是為了防止衛國發生動亂才提出這個請求。君侯把衛衎留在齊國,難道忘了當年齊襄公強納衛恵公之事了嗎?”

  寧喜也在旁邊幫腔:“君侯,盟主說的在理。帝丘大,夷儀小。把他封在夷儀,就相當於把衛衎至於君侯監視之下了,害怕的應當是衛衎才對。”

  衛殤公的確害怕齊國人幫助衛獻公複位,又輕信了寧喜的話,所以就不再反對了。

  決定做出來後,晉平公派魏舒到齊國去,將衛獻公護送到夷儀。魏舒進入臨淄,向齊景公遞交了晉平公的親筆信。

  齊景公心裏說:“那個老守財奴總算要滾蛋了。”他命崔杼陪魏舒到東萊去見衛獻公。衛獻公儼然已經成為東萊的“土皇帝”。

  魏舒向他宣布了晉平公的決定,衛獻公聽後表情複雜、內心糾結,馬上對晉國人的決定表示感謝。魏舒離開後,崔杼單獨與衛獻公進行了會談。

  崔杼開門見山:“君侯一旦返國,將如何報答外臣呢?”

  衛獻公說:“土地、珍寶隨夫子挑選,寡人不敢私愛。”

  崔杼張口向他要了五鹿城,衛獻公頓感心如刀割,五髒六腑都在淌血。他內心罵了崔杼一萬次,但仍然擠出一副笑臉說:“唯夫子所願!”為了使對方不敢食言,崔杼扣留了他的家眷當做人質。

  八月,衛獻公進入夷儀。

  入冬之時,衛獻公的密使與寧喜接上頭。密使說,如果寧喜能幫助衛獻公複位,衛獻公就將政務全部交給他,自己隻掌管祭祀。

  寧喜既興奮又憂慮,他先講了一番客套話,然後說道:“但是,如果沒有子鮮幫助,僅憑我一人恐怕不足以成事。”

  兩人又交談了片刻,密使便告辭離開。密使走出寧喜家時恰好被大叔儀看見了,大叔儀當場呆若木雞。密使向他報以一個神秘的微笑,轉身快步走入人流。

  大叔儀黯然返回家中,他的兒子見父親仿佛丟了魂魄似的,也不敢問,隻是安靜地坐在父親身邊。片刻之後,大叔儀對兒子說:“公室要發生內亂了!天呐!《詩》說:‘我躬不說,遑恤我後(我自顧不暇,又怎能考慮到後人?)。’指的就是寧子吧?寧子可稱得上不為後代著想的人了!能成功嗎?必然不能。

  “君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後果和能否重複去做。《書》說:‘慎始而敬終,終而不困。’《詩》說:‘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如今寧子對待君主還不如弈棋,如何能避免失敗?棋手舉棋不定,尚且不能戰勝對手;何況對置君之事猶豫不決呢?一廢一立,寧子必然不免於難。九世之卿,一朝滅亡,真是可唉可歎那!”

  此後衛獻公與寧喜一直秘密保持著往來。

  第二年春,衛殤公派孫林父的兒子孫嘉出使齊國。孫林父當時身體狀況不佳,便在孫蒯的陪伴下回到封地靜心休養;孫林父的另一個兒子孫襄在帝丘掌管家務。

  寧喜見時機已到,立即要求衛獻公把子鮮派到帝丘來。但是當衛獻公對子鮮下命令時,子鮮卻堅決不從。衛獻公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服兄弟,隻好搬出老娘敬姒。敬姒聲色俱厲地命子鮮馬上回帝丘協助寧喜發動叛亂,就像威脅小孩子去偷東西一樣。

  子鮮憂心忡忡道:“君侯從來都沒有信用,我又多次冒犯他;誰知道他複位之後會不會追究我的罪行?”

  敬姒說:“衎的確無信,但是老娘可以保你無事;你不會連自己的母親也不相信吧?”

  子鮮沒有理由繼續推辭,隻好潛入帝丘,藏在寧喜家中。

  陰謀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子鮮來到他的家中,寧喜才對幾名關係親近的大夫透露了計劃。他首先找到蘧伯玉,請他加入陰謀圈。蘧伯玉說:“我不敢聽到君侯被驅逐,也不敢聽到君侯回國複位。”說罷腳不沾地地離開都城,又從最近的關口逃走了。十二年了,蘧伯玉兩次出關,一樣的語氣、一樣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