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平陰之戰(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20:00      字數:2187
  秦景公通過對話察覺到士鞅對欒氏的憎恨,而且憑直覺就能斷定滅亡欒氏的人就是士鞅。秦景公心裏說:“士鞅留在秦國也就能當個大夫,為什麽不把他送回晉國,以成全他滅亡一個旺族呢!”

  秦景公於是給晉悼公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上天降禍於秦晉,使兩國爆發戰爭。晉國有無罪之臣範鞅,因與貴國大夫不和來到我國。寡人雖然從不屈服於武力,但仍然希望與貴國結好,就讓範鞅成為兩國交好的使者吧!這也是上天在戰事結束後把範鞅送到寡人這兒來的初衷。”

  與秦國和解對晉國來講也屬於重大利好,晉國人動用數個國家軍隊沒有達到的效果,卻被一個因私仇被驅逐的流亡者實現了。

  晉悼公高高興興地接受了秦人的提議,他趁此機會把那對老丈人、女婿冤家召到一起,勸兩人消除舊怨、言歸於好。欒黶再狂也不敢與晉悼公公開叫板,他隻得黑著臉、極不情願地答應下來,於是士鞅在度過半年流亡生活之後回到晉國。

  第二件便是欒黶的離奇死亡,死亡發生在他和欒祁兩口子“相互家暴”以後。

  湛阪之戰結束後不久,欒黶到封邑去處理一宗家族事務,但是他卻突然人間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一個月後人們才在一處偏僻地帶找到他那被人大卸八塊又被鳥獸啄啃的遺骸和幾個衛士的屍體,而其他隨員則蹤跡皆無。官方給出的調查結果是家族奴隸暴動;但是傻瓜才會相信這個結果呢!

  欒黶死後,欒盈被立為卿士,擔任下軍佐。

  晉國三軍已經集結起來,出征的日期也確定了。在出發的前三天深夜,中行偃睡得正沉,突然被一陣陣恐怖的聲音驚醒,那聲音像有人砰砰有節奏地跺著地板,而且越來越近,一邊跺一邊發出垂死時的痛苦的呻吟和怨氣。

  中行偃直挺挺坐起身來,見房門轟然被衝得七零八落,碎片散落一地。一隻披頭白衣的厲鬼直接闖到他身邊,伸出幹枯的黑色肢節鉗住他的胳膊,嘴裏傳出似曾相識的、隻有地獄裏才能聽到聲音:“中行偃!寡人究竟哪裏虧欠於你,使你竟然和欒書串通一氣謀害寡人?還他媽給我起了一個‘厲’的諡號。如你所願,我已經化為厲鬼。寡人已經等不及要處死你了,但是仍會給你一個申辯的機會,寡人已經向上帝對你發出控告,你快點跟我去天庭接受審判!”

  中行偃已經控製不了自己的動作,不由自主地跟隨晉厲公的鬼魂升上九天,進入雲端一座籠罩在五彩金光之下的、宏偉無邊的殿堂。他在進門時見到了欒書和程滑身首異處的屍體,不禁嚇得肝膽俱裂。

  雙方來到一處台階下,台階一直向上延伸到雲霧之中,望不見盡頭。雙方相對坐下,晉厲公麵向無盡台階的中央首先發言。他說完之後,目不可見的天帝便要求中行偃答辯。說實話,晉厲公死得確實非常冤,他非但沒殺害欒書和中行偃的意思,反而將兩人從胥童劍下解救出來。兩人對晉厲公采取的行動純粹屬於“假想防衛”。

  中行偃不能作答,天帝說道:“偃!有罪!”晉厲公隨即不知從何處抽出一把巨大的戈,凶狠地一揮,便將他的首級割掉。

  中行偃的頭顱墜落身前,他的身子仍然跪在地上,雙手不停在地上摸索;最終摸到了自己的頭顱,他把頭按在斷頸上,雙手扶著它走向大門。在行走的過程中,他“轉頭”一瞥,卻見梗陽城裏一位名叫“皋”的巫師與自己擦肩而過。

  中行偃驀然驚醒,發現隻是做了一簾妖夢。

  第二天下午,中行偃竟然在路上遇到了巫皋。他把妖夢的內容講給巫皋聽,向他詢問妖夢的徵兆。

  巫皋說:“我昨夜也做了同樣的夢,所以才來見夫子。夫子今年必死無疑,但是您如果有大事於東方,則可以在死前完成心願。”

  中行偃說:“我一直認為功績比不上先大夫,所以從來都沒有放棄尋找建立功業的機會。如今時機終於到了,我願意用十年的壽命換取討伐齊國的勝利。如果真像你所說的,我真要感謝上天,終於使我在死前實現畢生的心願!”

  九月下旬,晉平公禦駕親征,晉軍悉起,六卿盡行。列國軍隊也動身向預定地點進發。晉軍準備在棘津渡口東渡黃河。中行偃在渡河前舉行了祭祀河神的儀式,晉人在岸邊築起一座土台。中行偃站在台上,雙手舉起兩塊裝飾著紅色絲帶的玉玨,麵向黃河禱告說:“齊環依仗齊國之天險和十萬雄兵,拋棄友邦,背叛同盟,淩虐神主。陪臣彪(晉平公名)將率諸侯對他進行討伐,偃作為執政領軍出征。如果能夠取得勝利,沒有使河神蒙羞,我將不敢再次渡過大河,請神明裁奪!”說完將兩塊玉玨沉入黃河,下令登船渡河。

  將士們知道中行偃不會活著再次渡過黃河了,整支軍隊就在悲壯的氛圍中繼續東進。冬十月,聯軍首領相聚魯濟(濟水流經魯國的一段),重溫了溴梁之盟。會麵結束後,十一國聯軍東渡濟水,向齊國大舉進發。

  古濟水從大野澤(今東平湖西南的一個湖泊)流出後,沿著泰山山脈東麓蜿蜒向東北方向流去,濟水與泰山之間形成一條狹窄的天然險道(但是平陰周圍的地勢相對平坦寬廣);平陰位於濟水東岸,是齊國西南邊境重鎮。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人開始修建齊長城。齊長城主幹建於泰山和沂蒙山峻嶺平穀之中,它西起平陰,經肥城、濟南、萊蕪、淄博、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縣至膠州入海,全長達1200餘裏。整個工程直到戰國齊宣王時期才告完工,但是長城西段此時已經修建完成。據推測齊國人修建長城的目的除了防禦南敵北侵以外,還有把不屬於自己的東夷國家劃到城北的、畫地為牢的意味。

  長城沿途修有要塞和城門,要塞中常駐軍隊,並大量囤積糧草輜重。長城位於平陰的城門稱為“防門”,聯軍東渡濟水,敵我雙方第一階段的激戰就是圍繞著防門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