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鄢陵之戰(四)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1914
  六月下旬某日,晉、楚兩軍在鄢陵相遇,雙方麵對麵紮下軍營。

  在新鄭城內,鄭成公把軍隊分成兩部分,其中兩個軍由公子喜、公子騑率領與宋軍對峙,自己親率一軍趕來與楚軍會合。

  在華夏聯盟方麵,齊軍此時正在趕來的路上,而魯衛兩國還在集合軍隊。這樣一來,晉軍在數量上就處於下風了。

  士燮依然不想作戰,堅持要求撤軍。對於他的固執,晉厲公和大夫們都有些不耐煩了。

  郤至說:“韓之戰,惠公不能振旅;箕之役,先軫不能複命;邲之師,智伯不能複從。這些都是晉國的大恥辱,如今再逃避楚國,不是又增加恥辱了嗎?”

  士燮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先君屢次出戰是有原因的:當時齊、秦、狄、楚都與晉國為敵,如果不傾全國之力進行戰爭,國家將會衰落甚至滅亡。如今齊、秦、狄都已經屈服,而晉國的敵人隻剩下楚國。

  “隻有聖人才能做到既無外患又無內憂,否則外部安定必然促生內亂,為什麽不留下楚國這個敵人來警戒公室、使我們不敢墮落呢?”

  士燮一語成譖,晉國就在取得勝利的一年之內,士燮無疾而終,晉厲公和四個卿士被殺,到處都是殘酷的殺戮和血腥的暴行,國內出現兩個月的權力真空。

  某些頭腦愚鈍人這才了解他避戰的真正原因,但是他們卻滿不在乎。他們說:“齊桓公殺兄、亂倫;楚莊王殺良臣、滅望族;兩人不可謂聖主,卻都消滅了外患。如果像夫子說的那樣,齊桓公最少要早死二十年,楚莊王征服宋國後也該死掉了,但是兩人活的都不錯,國家安定。夫子從哪裏聽到的這種話,真是不能令人信服。”

  士燮的思想在古時期並非絕無僅有。三百七十多年後,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擊敗了唯一可以與其抗衡的迦太基。在保留與毀滅迦太基的激烈辯論中,元老院最終決定還是選擇保留迦太基,以防止羅馬人民腐化墮落。

  但是五十年後,羅馬毫無緣由地毀滅迦太基。當時世界上(當然羅馬人是這麽認為的)再也沒有可以威脅羅馬本土安全的敵人了,但是外戰的結束並沒有帶來國內的和平,國家的災難,殘酷的內戰接踵而至:羅馬第一次發生了暴民屠殺保民官(格拉古)的惡行;之後馬略和蘇拉打得天翻地覆,後者進行了為期不長的恐怖獨裁統治;再後爆發意大利反對羅馬特權的同盟戰爭和斯巴達克斯起義。

  國家剛剛恢複太平,巨頭們又挑起事端,凱撒擊敗了龐培,接著又被喀西約和布魯圖幹掉了;屋大維先是聯合安東尼幹掉了前兩人,不久又把後者幹掉了。每一次災難都伴隨著大量無辜者和有辜者的鮮血;著名人物和無名小卒一樣說沒就沒。羅馬便從共和製蛻變為帝製。

  甲午日是六月份的最後一天(晦日),古人認為在晦日作戰是不吉利的,因此晉軍認為自己還有一天的時間,就沒有為開戰做準備;但是楚軍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打算在戰術上突襲晉軍。

  甲午日淩晨,楚軍和其同盟軍突然出營集合,鋪天蓋地地壓向晉軍大營,甚至沒有給晉軍留下列陣的空間。

  晉人十分驚慌,晉厲公馬上召集軍議,欒書說:“楚軍氣勢高漲卻很輕佻,我軍防守堅固而嚴密,不怕敵人進攻,援軍也正在趕來。三日後楚軍必然撤退,在敵人撤軍時發動攻擊,楚軍必敗無疑。”

  士燮說:“如果楚軍撤退,我軍不戰而勝,哪有比這更偉大功業的呢?繼續追擊實在是沒有必要。”

  士燮的兒子士匄當時還是熱血個青年,他頭腦中靈光一閃,頓時血上湧,什麽也不能阻止他把自己的妙計吐出來。

  士匄快步來到晉厲公麵前說道:“填塞水井,夷平灶坑,拔除軍帳,我們就可以在營中列陣迎敵。晉、楚都是上天所授,有什麽可以擔心的?”

  士燮見兒子竟敢公然與自己唱反調,頓時勃然大怒,抄起一支戈向兒子刺去:“國家存亡自有天命,你個黃口小兒知道什麽?”

  士匄立即掉頭逃竄,士燮急紅了眼,拔腿就追,大夫們一擁而上將他抱住,這才使士匄逃過一命。士燮把兵器還給衛士,回到自己的位置低頭不語。

  人們回身落座,郤至又冒出來說:“楚師有六個缺陷,我們不可不把握住。

  “第一,令尹、司馬水火不容;

  “第二,公卒部隊都是楚先君留下來的,士卒已經十分老邁;

  “第三,鄭師列陣卻不嚴整;

  “第四,蠻軍根本沒有陣列;

  “第五,楚軍出戰不避晦日;

  “第六,列陣時吵吵嚷嚷,列陣後更加喧囂,士卒瞻前顧後沒有鬥心。

  “王卒老舊必然不會精良,出戰違犯天時,我們一定能夠戰勝!”

  欒書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他說道:“楚國兩卿雖然不和,但大敵當前一定會全力作戰;其它幾點根本算不了什麽問題;況且敵軍人數遠遠超過我軍;我軍營內空間狹窄,根本不適合列陣;齊、魯、衛、宋四國援軍還沒有到達,我們不能冒險一戰!”

  晉厲公也拿不定主意,他說:“既然眾卿意見不一,那麽就進行占卜,讓上天來決定是戰是守,但是結果一出,諸位就要遵從上天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