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鄢陵之戰(三)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502
  於是在這一年餘下的日子裏,許國從來沒有遭受過來自鄭國的如此猛烈而頻繁的進攻。

  許國人跑到楚國去求援,楚人卻勸他們與鄭人議和,因為他們不想因此而影響正在和鄭國進行的談判;許人又跑到晉國去求援,但是晉國大夫大都被鄭人買通了。

  晉國人說,許人的請求真是不可思議!鄭國正是因為許國的原因才惱恨楚國,從而倒向晉國;晉國不能因為同樣的原因,把鄭國再次推到楚國的懷抱裏去。況且晉國沒有理由為挽救楚國的盟友而得罪自己的盟友。

  正當許國人焦頭爛額之際,有個被王子側買通的許國大夫對許靈公說道:“咱們不如把土地獻給楚王,把國家遷到楚國去吧!我們得不到的土地,鄭國人也休想得到。”

  許靈公馬上到楚國去,向楚共王提出請求;楚共王順水推舟,就把許國人遷到葉縣去了。

  第二年(BC575)春,楚國用許國的一半土地(另一半被子反勒索去了)和汝陰之地向鄭國求盟,鄭國舉國歡騰。公子騑誌得意滿地到武城朝見楚共王,並與之簽定盟約。鄭國隨後宣布正式背叛晉國。此時,以許換鄭的巨大的陰謀才暴露在世人眼前。

  鄭國的背叛在諸侯中間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並由此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情緒:有的憤怒,有的恐慌,有的興奮。而宋國人無疑是屬於沮喪和恐慌的,因為短暫的和平又要被打破了。

  果不其然,鄭國叛晉不久,公子喜就躊躇滿誌地率領軍隊入侵宋國了。這個行動是楚國人在幕後指使的,但鄭國人也是非常樂意去做的。

  “三折肱而成良醫”的宋國人對此早有防備,將軍將鉏和樂懼在鄭師進軍的路上設下一個包圍圈,毫無防備的鄭師一腳踏進陷阱,被打得抱頭鼠竄,一潰數裏。

  宋人將敵人驅逐出邊境便停止追擊,宋國人以為鄭軍不敢再回來了,因而當晚紮營時就不再進行警戒——宋軍沒有挖掘壕溝,沒有修築藩籬,甚至連哨兵也沒有安排,軍隊從上到下喝得一片爛醉。

  宋軍把這次戰鬥看成一個孤立的點,鄭人則把整個行動視為一條連續的線。公子喜十分鬱悶,他決定殺個回馬槍來報一箭之仇。

  當天夜裏,鄭軍人銜枚,馬摘鈴,偃旗息鼓,悄悄潛覆過來,一舉蹂躪了如同墓地般死氣沉沉的宋軍大營,士卒們在睡夢中被殺或被俘,兩位主將也被俘虜了。

  不久,衛國對鄭國發動一次規模不大不小的入侵,這次軍事行動是晉國人指使的,但是衛國人顯然並不願意與鄭國結怨太深,他們隻是象征性劫掠了幾個小小的邊邑,敷衍了事一番後就回去了。

  所有衝突都預示著一場巨大的戰爭即將爆發。

  夏四月,晉厲公召集廷議,準備對鄭國發動戰爭。但是對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動議卻遭到士燮的堅決反對,士燮提出了一些極其晦澀、令人難以理解的理由。

  士燮說:“如果君侯的願望得到滿足,天下諸侯皆將背叛,但晉國的災難可以得到緩和;當下隻是鄭國背叛,但是一旦出師,國家的災難就會很快到來。”

  晉厲公搞不清這段話的邏輯,大夫們也鮮有人能領悟士燮心中那種沉重的憂患意識,因為他們不具備士燮對國家和天下局勢的洞察力。人們隻是以為士燮怯戰,所以紛紛闡述能夠戰勝的理由。

  欒書最了解士燮,他讀懂了士燮的思想,但是反對士燮的意見,欒書以不容質疑的語氣說:“諸侯不能從我們的手中失去,聯盟不能在我們手中離散,鄭國必須得到嚴懲。”

  士燮不再說話,議案就這樣通過了。晉厲公於是派郤犨、欒黶出使宋、衛、齊、魯,要求四國出師相助。

  四月十二日,晉師悉起,大軍東進。晉厲公親征,步毅禦戎,欒鍼為車右;欒書將中軍,士燮為佐;郤錡將上軍,中行偃為佐;韓厥將下軍,郤至佐新軍;智罃守國,薑氏戎和狐氏戎也派出大批輔助部隊隨軍出征。

  鄭人聽到晉國準備出師的消息立即派使者向楚國求援。

  五月初,楚師盡發,大軍北上。楚共王親征,彭名禦戎,潘黨為車右;大司馬王子側將中軍;令尹王子嬰齊將左軍;右尹王子壬夫(後來的令尹子辛)將右軍;隨同出征的還有百濮、群舒及陸渾戎的大批輔助部隊。

  楚師路過申邑時,子反順道拜訪了那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的、已經歸隱很久的老大夫申叔時。

  子反問:“您認為這次戰事會取得什麽結果呢?”

  申叔時說:“戰爭所依靠的是德、刑、祥、義、禮、信。德用來施加恩惠;刑用來懲罰罪行;祥用來侍奉鬼神;義用來建立功業;禮用來順應天時;信用來保有社稷。這六點缺一不可。

  “人民生活富足則德行端正,有利於國家而施行的才算有節度,不妨礙農時才不會有饑荒。如此一來國家才會上下和睦,行事才會順利,所需要的才能無不具備,人們才知曉行為的標準。

  “所以《詩》說:‘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意思是立我萬民,無人不合標準。所以天、神降福,沒有災害,人民財貨豐厚,團結一心,在戰場上無不前赴後繼拚死效力,這才是製勝的關鍵。

  “現在看看你都做了什麽吧!對國民不施加恩惠,對外掘棄大國;褻瀆盟誓,拋棄信義;不顧農時,悍然出戰。人民不知道信義,進也是錯,退也是錯,心中忐忑,又怎麽會致死效力?司馬大人好自為之吧!老夫隻能看見你出師,卻不能見到你返國了!”

  子反悻悻退出,自言自語道:“你見不到我返國了?我看您老那身板再活倆月沒啥問題!”

  鄭國副使姚句耳自楚先行回國,子駟向他詢問楚軍的狀態,姚句耳麵帶憂慮地說:“楚師過於輕速,通過險地時隊形淩亂。行動輕速則沒有謀略,隊形淩亂則行列不整;既沒有謀略又沒有行列,軍隊還能靠什麽作戰呢?楚軍恐怕要失敗了。”

  五月中旬,晉軍自孟津南渡黃河,晉人在渡河後收到了楚軍出師的消息。

  在接下來的軍事會議上,士燮仍然固執地為了他的信念而做無謂的抗爭,他說:“我們還是避免和楚軍交鋒吧,這樣可以緩解國內的災難。領導天下諸侯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還是留給有能力的人吧!我們隻要忠心侍奉君主就足夠了。”

  欒書說:“如果避戰當初就不會出師了,您還是不要提撤退的事了。”

  郤至說:“當年楚莊王猛攻新鄭三個月卻毫無建樹,最後還是在間諜的策應下才占領鄭國。我們如果直接圍攻新鄭,也將重蹈楚軍的覆轍。要是再被鄭、楚裏外夾攻,必將一敗塗地。我軍不如從方城山外與嵩山之間的隘道穿過去,直接迎擊楚軍,而命宋軍負責監視鄭軍的動向。楚軍敗,則鄭國不能獨存。”

  欒書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轉而迎擊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