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華元弭兵,郤至使楚(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145
  果不其然,秦桓公剛剛回國便有大夫叫囂廢除盟約。大夫們說:“晉國人不是變得愛好和平了,而是變得衰弱了——否則他們絕不會要求和平。

  “晉國曆年來侵占我國大片土地和數座城市,晉人不但不予歸還,而且根據條盟書約定(秦晉永不再戰),我們竟然不能用武力收複那些土地了!晉人奸詐可見一斑!這哪裏是和平,簡直就是迫使秦人跪著討生活!”秦桓公頻頻點頭,然後便撕毀了盟約。

  在晉楚方麵、隨著時間的推延、兩國君主希望見麵的熱情也就沒有開始時那麽高漲了。後來雙方認為,簽署一個平平常常的和平條約犯不上勞駕君主親自出馬,還是給兩國留些緩衝和遐想,把君主見麵的機會留到更重要的時刻吧!

  結果會盟級別由君主級降為卿士級。華元強烈要求會盟在宋國舉行,雙方都沒什麽意見。魯成公十二年(BC579)五月,晉士燮與楚王子羆在宋國西門之外舉行了曆史性會麵,兩國決定結束敵對狀態,正式結為友好邦國。

  兩國簽訂的盟書中載明:“至此開始晉、楚不再交兵;兩國同甘共苦,同恤災危,備救凶患。有國害楚,晉國伐之,反之亦然。兩國通商,開辟關口、道路,同討不協。背叛盟約者,神明降罪,兵敗軍潰,不得享國。”

  “華元弭兵”是春秋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華夏文明與荊楚文明互相認同、互相妥協的結果。多數的華夏諸侯對楚國沒有深仇大恨,即便是曾經極端仇視楚國的宋國,現在也能與其和睦相處。

  兩國結盟還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雙方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晉國的盟主地位在下降,楚國的吳患卻在上升。兩國必須騰出手來解決現實麻煩,所以注意力便從爭霸中原轉移到更重要的地方去了。

  兩國交兵六十年,積怨曆經一個甲子,當然不是通過一場盟會就能泯滅恩仇的。華元弭兵隻是延遲了兩國爆發大戰的可能性,卻無法消除這種可能性。就在弭兵之後的第四年,晉楚爆發了兩國曆史上的第三場大戰——鄢陵之戰。

  夏末,晉厲公派郤至作為正使出訪楚國,副使是欒書的次子欒鍼;楚共王設宴招待使者,子反為共王相禮官。

  晉國使者按時到達王宮,子反在宮門內迎接他們。郤至的一隻腳剛剛邁上通往正殿的台階,台階背後突然傳出了鍾磬之聲。原來楚人在台階背麵修建了一個半地下室,為了歡迎晉使,楚共王特地在裏麵安排了一支樂隊,等晉使登台時便開始奏樂。

  郤至嚇得打了個冷戰,慌慌張張轉身逃到平地上。

  子反不禁失聲而笑,他說:“天色已經不早,寡君也等待多時了,請快些上去吧!”

  郤至摸了摸胸口說道:“這是君主相見的禮儀,我不過是個少卿而已。如果寡君造訪大國,大國將以什麽規格的禮儀歡迎寡君呢?所以我真的不敢接受!”

  子反皺皺眉,顯得很不耐煩,他催促道:“如果上天降福,使兩君相見,所需的不過是一支箭而已,還要什麽禮儀?寡君等得已經很久了,快上去吧!”

  郤至不理會他的焦躁,隨即發表了一段長篇大論:“如果兩君以凶器相見,那將是兩國之大禍,何談‘上天降福’?

  “天下達到治世的時候,諸侯們在閑暇之時便會互相造訪,於是舉行享宴之禮。享禮以展示恭儉(享禮上的酒肉看看就行了,不能吃),宴禮以表示慈惠;恭儉用來推行周禮,慈惠用來發布政令。政治合於周禮,國民因此安樂。百官盡職,全力輔助公侯保衛國家。所以《詩》說:‘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後來到了亂世,諸侯貪狠,肆意殺伐,為爭奪彈丸之地而耗盡民力,將國人子弟征入軍伍,當做自己的腹心、股肱、爪牙。所以《詩》說:‘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天下有道,公侯能為人民保衛國家,也能約束他的腹心;天下大亂,則正好相反。您剛才所說的,就是取亂之道,不可以為人效仿。但您是主,我是客,我怎敢不從命?”說完撇下子反,大步登上台階。

  在出訪楚國期間,郤至帶著厚禮去拜訪令尹子重,希望能結交這位在楚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但是對方隻表現出謹慎的尊重,用一套又一套外交辭令委婉表達了兩人暫時不適於過深交往的意思。

  但是子重第一次見到欒鍼時,心中就對他生出天然的親近感。子重與欒書神交已久,本次欒書特意讓兒子帶去他對子重真摯的私人問候。這兩位名噪天下的大人物,卻隻在戰場上互相見過對方的旗幟(第一次在邲之戰中子重追著欒書滿戰場跑;第二次在繞角之戰中欒書追著子重滿戰場跑)。

  欒鍼是個英氣勃發的年輕人,他身上擁有貴族應當具有的一切美德。而且子重聽晉人說,在欒書的兒子們中,無論從外表還是精神,欒鍼都是與父親最為相似的。所以子重見到他,就仿佛見到了年輕時的欒書。

  子重問了欒鍼兩個問題:“晉軍作戰必勝的秘訣是什麽?”

  欒鍼答:“好眾以整。”

  “還有嗎?”

  “好以暇。”

  子重品味良久,不禁喜上眉梢,拊掌笑道:“太秒了!人亂我整,人忙我暇;這樣的軍隊哪有失敗的道理?”

  郤至結束外交任務後返回晉國,他與士燮談起自己和子反的對話。士燮歎氣道:“不守禮法必然沒有信用,我們死無幾日了!”

  士燮一語成箴,五年之內,王子側、士燮、郤至全部死去;其中王子側因楚國戰敗而死,士燮因晉國戰勝而死,郤至則因晉公室內亂而死。

  欒鍼也把那段對話告訴了父親。欒書說:“郤子的話一貫大而不當。他標榜的美德自己卻從沒擁有過,他批判邪惡,自己卻沒少幹壞事。他激怒大國亞卿,使兩國再增新怨,這才是真正的取亂之道。抓緊練兵吧,晉楚又要交戰了!”